云淡风轻近午天

云淡风轻近午天
作者: 蒋晓云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39.50
折扣价: 25.30
折扣购买: 云淡风轻近午天
ISBN: 9787513319300

作者简介

蒋晓云,一九五四年出生于台北,祖籍湖南岳阳。现旅居美国。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曾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系博士班。曾任《民生报》儿童版、《王子》杂志主编。 学生时期即开始写作;一九七五年发表处女作《随缘》,一九七六年起连续以短篇《掉伞天》《乐山行》,中篇《姻缘路》,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以媲美张爱玲的惊人才华饮誉文坛。作品后来集结成《随缘》《姻缘路》出版。 一九八〇年后赴美留学,成家立业,停笔三十年。 二〇一一年春天以长篇小说《桃花井》复出,短篇小说集《掉伞天》于夏季出版。

内容简介

驻马望南门 不同“古早”从台湾到美国可以是家人、爱侣之 间生离死别的大事,现在飞越太平洋只是“千里江陵 ”。曾有侨居地的帅姐朋友到年底舍不得浪费手上的 升等机票,又没有时间度假,就花一个周末飞趟台北 ,啥正经事没干,光捧场看了部国片,出来戏院在饶 河街夜市买了几根她朝思暮想的大辣烤玉米啃啃,算 上国际日期变更线切换,台美之间离“一日还”的境 界虽不中也不远了。 新年以来,侨居地朋友看到“哑谜道场”多日未 贴新博文,以为是欠缺素材,就问:什么时候再回台 北住住寻找灵感? 的确,到了台北都不用我去找,感慨自然会找上 门来。正好台湾有国际书展等等各种热闹“相招”, 想想确实也到了可以再度返乡小住的时候,反正是空 巢的闲云野鹤,行李一提,说走就走。 果然台北是灵感之地;才放下箱子,去南门市场 买点小菜填充空了个把月的冰箱都能想起两句唐诗, 陪古人“悲往事”: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干门。不过 我这今人无马可驻,只是到站下车,望向不知如今安 在的昔日台北城门。 看着“南门市场”的站牌忍不住叹口气,同伴就 问怎么了。我随时都能浮想翩翩,面对好意,无言以 对,只能承认敝人胡思乱想,“扯功”不凡;人家杜 甫是当官差的大诗人,有满腹忠君之思,驻马望之不 忍去的是干仞宫门;我当年一个小孩子,离家时是个 小女子,云游归来成了个小老妪,怀念不舍的是几座 已经走进历史的台北城门。真该道声惭愧——确实太 会瞎扯,这脑袋瓜里联想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呀? 然而我对几十年前的台北城门确实是很有感情的 ,强说愁的少年生活和交游就在那个没有实体城墙的 小小四方阵里度过,是只快乐的井底之蛙。倦游世界 归来,台湾变小了,台北变大了,乘着捷运在老家地 下穿梭,我再也不辨方向。侄女跟我讲到台北的任何 地方,发现不管存不存在实体,姑姑就认自己记得的 那几座“城门”;她们很快学会了在指引方位的时候 跟我说:“就是从原来的北门那边过去……”或者: “从前小南门那里……”我对新兴市区的热闹虽然感 觉新鲜和方便,却没有回到家乡的感动,至少一。一 大楼就不如西门町红楼更能激动我的怀旧之情。 只见捷运站名不见南门的南门市场是我现在返乡 后的食物补给站。这个地方也充满了我少年时代的回 忆:我总在这一站等乘欣欣巴士回新店。等车无聊就 傻看旁边店家刀削面师傅站得远远地削他手中一大块 面团;面片在他手下成了活物,像飞鱼跃水一样在空 中舞蹈,一片片无惧地奔向沸腾的大锅;削面师傅的 手势极其流利,百发百中。记忆里的店是黑和深灰的 颜色,只有削面师傅手上那一大块面团雪白。 我应该做过那个看起来卫生并不达标小店的座上 客,却不记得吃过什么终生难忘的美味——南门市场 和那间店,留在我心里的不是滋味,是一片风景。 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这个深植在心的印记,秋天 回乡时,高中死党问有什么想吃的家乡味时,我就问 起南门市场的刀削面到哪里去了。朋友说早没了,可 是现在的南门市场也很好玩,是个贵妇买菜的地方, 就带着我去“观光”。我们从楼上卖熟食的铺子逛起 ,再到楼下的生鲜食品摊去猎奇;我发现很多有趣的 食材,闹过把海蜇皮当成千张,酸菜当成雪里蕻的笑 话。从老友带我回去过第一次以后,我就成了那里熟 食铺的常客。侄女说,姑姑去的就是马英九妈妈喜欢 的那一家。不奇怪,我们的父母是湖南老乡嘛,味蕾 同源;铺子里的菜肴都是以前我还在家里做女儿时桌 上常见的,只是马英九有福气,他的妈妈还健在,还 能去买菜。 我从美国李伯的大梦中醒来,中国卢生的黄粱已 熟;即使做梦,我都不是领着玛丽亚在南门市场买生 鲜的台北贵妇。更何况“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回头一望,自己人生的每 一步纵使在情理之中,成就却都在意料之外。虽然“ 无才日衰老”,比上又不足,可是平安喜乐,不能算 赖。只是青春离家老大回,树欲静而风不止。看看桌 上摆着的三菜一汤:竹笋雪菜炒肉丝、葱烤鲫鱼、梅 菜扣肉、香菇土鸡汤,好像回到在家做女儿时的家常 ,可是没有父母手泽,再地道也是市场熟食铺里买来 的“西贝货”。我不再是当年在台北四个城门之间穿 梭说愁的惨绿少年,可是正月返乡,家乡却没有“家 ”,走遍五湖四海,看过世界归来的小老妪真切地惆 怅起来。P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