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长夫人:一个波兰女性的战争回忆

动物园长夫人:一个波兰女性的战争回忆
作者: (美)黛安娜·阿克曼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75.00
折扣价: 49.50
折扣购买: 动物园长夫人:一个波兰女性的战争回忆
ISBN: 978702017654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黛安娜·阿克曼(Diane Ackerman),1948年生,美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诗人,已出版20多部备受赞誉的非虚构作品和诗集,包括《动物园长夫人》《感觉的自然史》《人类时代》等,曾获斯蒂芬·霍金科学传播奖、古根海姆奖、约翰·巴勒斯自然写作奖、猎户座图书奖、梭罗自然写作奖等众多奖项,入围普利策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她曾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里士满大学,同时为《纽约客》杂志撰稿。她还有一项殊荣,有一个分子以她的名字命名,称作“dianeackerone”。 【译者简介】 梁超群,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深译者。

内容简介

安托尼娜想,人类或许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战争,把战时岁月想象成“一种精神的冬眠,让思想、知识、技艺、工作激情、理解与爱全部累积于内心深处,任谁也无法夺走”。 身处一个杀气腾腾的、疯狂而无常的世界,如何才能不让爱与幽默泯灭? 所有这些音乐、戏剧,都是逃避现实的绝望形式,诚如有人所说,‘幽默是隔都仅有的自卫形式’。” 被逐出自然以后,人才可能被毁灭 ;被自然放逐的流亡者只能通过追问和超验,才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对抗精神的崩溃。 她的过人之处之一,是决心在所有人都对危机、恐怖与无常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仍然努力在家庭中保有游戏、动物、奇观、好奇心、奇迹和纯真的火种。 在犹太人的古老传说中,正是少数人的善心与善行,使得这个过于邪恶的世界免于毁灭。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全人类获得了赦免。传说他们都是普通人,既非完美无缺,也无神力魔法,其中的大多数人一辈子籍籍无名,但他们选择了让善永恒,即使身处地狱。 事实上,她的“魔法”很简单,就是同情和悲悯:“苦难像魔咒一样攫住了我,让我从此消除了分别心,无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在我眼中都是一样的。 隐居在这个原生态的角落,我们思考着自然母亲的法则,想象着她那些秘而不传的天机尚待我们去发现。我们生活在动物中间,它们是我们在尘世上的伙伴。 她不害怕,也不会传递恐惧。这样的组合反应可以化解对方的攻击意图,无论对方是人还是动物 。 为什么“有的动物只花几个月就能克制自己掠夺和杀戮的本性,而人类,虽然经过一个又一个世纪的修炼,却能很快就变得比野兽更野蛮”? 烛光摇曳,音符如隐形的群星,挂满大家内心的夜空。在这个被烛光与音乐点亮的世界里,时间和现实被屏蔽在外。在肖邦《C小调练习曲》迅疾的旋律中,这个安静的浪漫之夜开始变得澎湃。音乐向我们诉说着哀愁、紧张和恐惧,在房间里盘旋,穿过一扇开着的窗户。 第四章 1939 年 9 月 1 日,华沙 黎明之前,安托尼娜在黑暗中醒来,远处传来的似是无数碎石在铁槽中倾泻而下的声音,她很快意识到,这是飞机发动机的轰鸣。“但愿是波兰飞机在演习吧。”她祈祷着走上露台,警觉地望向天空。 天上没有太阳,显得怪诞而陌生,似是被什么遮蔽了,但不是云,而是一道厚实的白金色釉光,像一道帘幕挂在天边,很长,低垂至地,很宽,从天的一头延伸到另一头,盖住了整个地平线,但是没有烟,没有雾。雅安曾参加过前一次世界大战,现在是预备役军官,前一晚他奉命在外值勤,但安托尼娜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据说就在“动物园外某处”,在维斯瓦这条心理护城河外的城市峡谷中。她听到了“飞机的嗡嗡声,有数十架,也许是数百架”,像“远处的海浪声,不是那种平静从容的海浪,而是大暴雨中一次次拍击海岸的怒涛”。细听片刻之后,她听出了德国轰炸机特有的混杂错落的轰鸣声。战争后期,经历过德国大轰炸后的伦敦人曾赌咒发誓说,他们分明听到德国轰炸机反复嘟囔着同一句话 :“你们在哪里?你们在哪里?你们在哪里?” 早晨八点,雅安回到家,他神色焦虑,只带回来大概的消息。“这不是他们说的演习,”他说,“是轰炸机,德国空军中队正在掩护德国陆军逼近。我们必须马上撤离。”瑞希和他的保姆此刻身在雷洋图夫卡,暂时安全,夫妇俩决定先去近一点的扎雷希村(Zalesie),雅安的表亲住在那里。但两人没有立即动身,而是决定等等,听听收音机里会有什么最新消息。 这天正是波兰中小学新学年的第一天,人行道上本该满是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学生。从露台上往下看,只见波兰士兵从四面八方冲过来——街道上、草坪上到处都有,有的甚至进了动物园。他们竖起气球屏障,架设高射炮,黑魆魆的炮弹在一旁堆成整齐的锥形,像动物们的一坨坨粪便。 大祸即将临头,园内的动物们看起来却毫无察觉。小火苗已经吓不到它们——多年来,它们已经见惯了家常篝火。但是当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如潮水般涌进来时,它们慌了,因为早上这个时候它们只习惯于与穿着蓝色制服的饲养员打交道,而他们通常是带着美食来的,也就十几个人。猞猁发出一种介于怒吼与呜咽之间的喉音,豹子在咕噜咕噜地低吼,黑猩猩的叫声尖锐而凄厉,熊像驴子一样嘶鸣,美洲豹不停地发出咳嗽一般的叫声,仿佛要努力把卡在喉咙里的什么东西咳出来似的。 到九点时,他们已经得知,希特勒为了给入侵波兰制造借口,导演了一出波兰人攻击德国边境城市格利维采(Gleiwitz)的闹剧 :穿着波兰军装的党卫军士兵占领了本地电台,号召大家武装反德。德国方面领着外国记者去看了几个囚犯的尸体,都穿着波兰军服,作为波兰一方发起敌对行动的证据。这出戏当然骗不了任何人,但并不妨碍德国宣称必须做出回应。凌晨四点,德国战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号(Schleswig-Holstein)炮击了格但斯克附近的一个波兰军火库,而苏联则开始准备从东线入侵。 安托尼娜与雅安草草打点了行装,步行过了大桥,准备前往扎雷希。这座村庄在维斯瓦河的另一侧,动物园的东南方,距离约莫20 公里。他们走到兹巴维切尔广场(Zbawiciel Square)附近时,飞机引擎的轰鸣声越来越响,没多久就飞到头顶之上,从屋顶间的缝隙看过去,就像是投影仪打在天空上的一张张幻灯片。炸弹呼啸而下,在两人前面的几条街上炸开了花,只见黑烟滚滚,伴随着屋瓦掉在地上的爆裂声,以及砖块、水泥碎裂时发出的刺耳摩擦声。 每一颗炸弹都会产生一种不同的气味,主要取决于它击中了什么,把什么东西烧成了灰,把什么东西炸成了齑粉,让什么分子与空气搅在一起,飘到空中。此时此刻,鼻端可以嗅出一万种鲜明的气味——从黄瓜到小提琴的松香。如果击中了烘焙店,翻腾的尘雾中会散发出酵母、糖蜜、黑麦的味道。如果气味中混合了丁香、醋、烧煳的肉香味,那一定是肉铺无疑。如果闻到了烤焦的皮肉和松木,那一定是燃烧弹做下的孽,它以高温烈火迅速吞噬民居,里面的人会顷刻毙命。 “我们只能往回走了。”雅安说。两人跑过老城区的城墙,跨过战火呼啸的铁桥。回到动物园后,安托尼娜写道:“我消沉到了极点,感觉整个人都瘫痪了,什么事都做不了。我只听见雅安指挥着他的手下:‘找一辆大马车来,装上食品和煤炭,带上暖和的衣服,然后立即出发……’” 对雅安来说,要找到一个军事上无足轻重的小镇就像解一道有着太多未知项的方程式。对此他预先毫无准备,因为夫妇俩都没想到德国人会入侵波兰。他们当然也曾讨论过这种可能性,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切“都是由恐惧而生的幻象”:顶多只是私下的封锁,而非战争真正迫近的迹象。安托尼娜不禁疑惑,两人的判断何以发生如此之大的偏差,雅安则专注于考虑如何把家人藏匿到安全的地方去,自己则留守动物园,能守多久守多久,等待上级的指令。 “华沙很快会封城。”他推测,“德军正从东面逼近,我想你最好回到雷洋图夫卡去。” 她考虑了片刻,尽管心存疑虑,但还是决定接受丈夫的建议:“是啊,至少那是我们熟悉的地方,是瑞希有着很多美好回忆的地方。”她心下茫然,但相信雅安的直觉,强迫自己打点行装,爬上一辆大马车,车上装了不少东西,足以应付很长一段时间。事不宜迟,她立刻出发,再迟的话路上可能就拥挤得走不动了。 度假山庄雷洋图夫卡离动物园只有大概 40 公里,但是安托尼娜的马车却在路上走了 7 个小时。她走的是泥路,还得和数千人争道,大多数是步行者,因为轿车、卡车和绝大多数马匹都已经被军方征用。一路上都是女性、儿童、老人,个个步履慌乱,神情焦虑而又恍惚。大家似乎把能带的都带上了,有的推着童车、板车、推车,有的拖着行李箱和孩子,大多数人都穿了层层叠叠的衣服,各式各样的包裹、鞋子不是背在身上,就是挂在脖子上。 路两侧是高高的白杨、松树和云杉,枝条上大团大团的褐色槲寄生在风中摇荡,在电线杆顶上安家的黑白两色的鹳,此刻还在忙着为冬天前往非洲的长途旅行觅食“蓄膘”。走了一段之后,两边变成了农田,谷穗饱满发亮,芒刺直指向天。安托尼娜这样写道,“众人汗流如浆,气喘吁吁,尘灰满面”。 突然听到一阵低沉的隆隆声,仿佛暴风雨正在迫近,接着就看到天边地平线上的一大群“蚊蚋”,密密匝匝,仿佛一团巨大的乌云一点点逼近,几秒之内每一只“蚊蚋”赫然变身为德国飞机,把天空撕得支离破碎。飞机低低地从头顶上方飞过,人马俱惊。子弹倾泻而下,地面尘土飞溅,人人在弹雨中四散奔逃,不幸者当场倒下,相对幸运者暂且逃过一劫。沿途都是鹳、白眉歌鸫、秃鼻乌鸦的尸体,还有断枝残叶和被丢弃的书包。是否会被子弹击中纯看运气。这七小时中,安托尼娜侥幸死里逃生,但不堪的死亡景象和垂死挣扎的场面被深深刻在了记忆里。

媲美《辛德勒的名单》的真实故事 战火中个体命运的纪实书写 女性视角下的微观二战史。一个普通家庭、一座废弃的动物园,为300个犹太人打开“生门”。 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讲述。华沙犹太隔都的生与死、华沙犹太人起义、华沙起义的历史细节,展现波兰民众抵抗纳粹群像。 身处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如何不让爱与幽默泯灭? 细腻描绘人与动物相依共存、相互救赎的动人日常,展现人如何在极致绝境中精神自救。 “她的过人之处之一,是决心在所有人都对危机、恐怖与无常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仍然努力在家庭中保有游戏、动物、好奇心、奇迹和纯真的火种。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佳作 猎户座图书奖获奖作品 诗人、作家、博物学者黛安娜·阿克曼**作品,版权销售全球30个国家、地区,北美地区销量高达80万册,感动百万读者。 同名电影由奥斯卡影后杰西卡·查斯坦主演 严谨翔实的史料细节 一流的文学书写 博物学者的自然史观 “一本难以归入既有类别的杰作。” ——《纽约时报》 以诗人的敏感挖掘史料中鲜为人知的细节,以文学性的语言书写宏大历史中的普通人命运,引发持久情感共鸣。 从独树一帜的自然史观视角反思纳粹暴行,从自然伦理角度省思纳粹政治思想、种族观念的根源,揭示战争、人性与自然的深刻关系。 著名学者 贾雷德·戴蒙德 × 罗新 × 高兴 感动推荐 优质译本全新修订,补充大量历史细节注释,动植物译名由科普作家、生态摄影师花蚀专业审校。 随书附赠1937年华沙动物园复刻明信片(背面还原动物园长雅安·雅宾斯基战后家信)

书籍目录

目 录 作者的话001 动物园长夫人001 细节注释341 参考文献359 索引367

试读内容

第四章

1939 年 9 月 1 日,华沙

黎明之前,安托尼娜在黑暗中醒来,远处传来的似是无数碎石在铁槽中倾泻而下的声音,她很快意识到,这是飞机发动机的轰鸣。“但愿是波兰飞机在演习吧。”她祈祷着走上露台,警觉地望向天空。

天上没有太阳,显得怪诞而陌生,似是被什么遮蔽了,但不是云,而是一道厚实的白金色釉光,像一道帘幕挂在天边,很长,低垂至地,很宽,从天的一头延伸到另一头,盖住了整个地平线,但是没有烟,没有雾。雅安曾参加过前一次世界大战,现在是预备役军官,前一晚他奉命在外值勤,但安托尼娜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据说就在“动物园外某处”,在维斯瓦这条心理护城河外的城市峡谷中。她听到了“飞机的嗡嗡声,有数十架,也许是数百架”,像“远处的海浪声,不是那种平静从容的海浪,而是大暴雨中一次次拍击海岸的怒涛”。细听片刻之后,她听出了德国轰炸机特有的混杂错落的轰鸣声。战争后期,经历过德国大轰炸后的伦敦人曾赌咒发誓说,他们分明听到德国轰炸机反复嘟囔着同一句话 :“你们在哪里?你们在哪里?你们在哪里?”

早晨八点,雅安回到家,他神色焦虑,只带回来大概的消息。“这不是他们说的演习,”他说,“是轰炸机,德国空军中队正在掩护德国陆军逼近。我们必须马上撤离。”瑞希和他的保姆此刻身在雷洋图夫卡,暂时安全,夫妇俩决定先去近一点的扎雷希村(Zalesie),雅安的表亲住在那里。但两人没有立即动身,而是决定等等,听听收音机里会有什么消息。

这天正是波兰中小学新学年的天,人行道上本该满是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学生。从露台上往下看,只见波兰士兵从四面八方冲过来——街道上、草坪上到处都有,有的甚至进了动物园。他们竖起气球屏障,架设高射炮,黑魆魆的炮弹在一旁堆成整齐的锥形,像动物们的一坨坨粪便。

大祸即将临头,园内的动物们看起来却毫无察觉。小火苗已经吓不到它们——多年来,它们已经见惯了家常篝火。但是当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如潮水般涌进来时,它们慌了,因为早上这个时候它们只习惯于与穿着蓝色制服的饲养员打交道,而他们通常是带着美食来的,也就十几个人。猞猁发出一种介于怒吼与呜咽之间的喉音,豹子在咕噜咕噜地低吼,黑猩猩的叫声尖锐而凄厉,熊像驴子一样嘶鸣,美洲豹不停地发出咳嗽一般的叫声,仿佛要努力把卡在喉咙里的什么东西咳出来似的。

到九点时,他们已经得知,希特勒为了给入侵波兰制造借口,导演了一出波兰人攻击德国边境城市格利维采(Gleiwitz)的闹剧 :穿着波兰军装的党卫军士兵占领了本地电台,号召大家武装反德。德国方面领着外国记者去看了几个囚犯的尸体,都穿着波兰军服,作为波兰一方发起敌对行动的证据。这出戏当然骗不了任何人,但并不妨碍德国宣称必须做出回应。凌晨四点,德国战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号(Schleswig-Holstein)炮击了格但斯克附近的一个波兰军火库,而苏联则开始准备从东线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