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汛(1977-1979朝内大街166号)(精)/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

凌汛(1977-1979朝内大街166号)(精)/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
作者: 冯骥才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80
折扣购买: 凌汛(1977-1979朝内大街166号)(精)/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
ISBN: 9787020151295

作者简介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文学创作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对当代文坛和语文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绘画创作以兼取中西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长期致力民间文化研究,积极推动多项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

内容简介

1977年的春天,那是“**”后**个春天,忽得消 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要从北京来天津见我和李定兴 ,李定兴是我**部长篇小说《义和拳》的合作者。 我听了发蒙,甚至弄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那年头, 我从没碰过好事,全是坏事。有两件还是天塌下来一般的 大坏事。一次是1966年那场全社会的十二级政治大地震— —文化大革命,我家被抄得一贫如洗,然后被扫地出门; 一次是1976年又一场土地爷闹的大革命——唐山大地震, 邻居的烟囱砸垮我家的屋顶,楼梯也掉下去了,我抱着儿 子,一家人死里逃生跑出来,身上只有背心裤衩。就这样 ,还会有什么好事轮到我? 再说,那时候人民文学出版社换块牌子就是**文学 出版社。我读过的中外名著和文学经典差不多都印着人民 文学出版社的社名,它能瞧上我们这两个从未沾过出版边 儿的在野的人物? 文学原本并不是我的理想,我从小的梦是绘画。我只 是在“**”前从事宋元山水摹古时,着迷一般地读了大 量中外小说与诗歌,但都是历史经典,与当代文学不沾边 。自己偶尔写点小文章发在小报小刊上,也一概都是艺术 随笔之类。在写作这片世界里,我*多是边地生出的一根 随处可见的野*。 六十年代末,几个画画的朋友拉我去为天津美术出版 社的连环画组写脚本,与**编辑李定兴结识为友,闲话 时聊起了都感兴趣的义和团。天津曾是义和团翻天覆地的 中心,当时距义和团事件不过六十多年,一些亲历者还活 着,义和团那股子气儿还热乎乎在他们的记忆里。我俩决 定用小说方式写义和团,经过几年努力,写成之后已到了 “**”终结的1976年。这年大地震,我家房倒屋塌,我 将书稿从废墟中挖出来。地震后,我们就把稿子打印成厚 厚的两册寄给人文社。如果说心里抱着什么希望一——那 只是在寄出去之前还有一点,寄出之后便没根了,一片空 茫,好像没写这东西一样。 人文社要来人的消息——正是在这一片空白中出现的 。 人文社做事真是有模有样有板有眼,这种事我从没经 过。他们先在京津和哈尔滨三地召开座谈会,把我们写的 《义和拳》打印本发给与会者,请他们提意见。邀请参加 座谈会的除去专业人士,还有一定比例的工农兵文学读者 ,他们的意见对这部书稿能否出版起关键作用。这是“文 革”时期出版社通常的做法,在古今中外也只有当时的中 国才有。据说人文社的领导就是专为听意见来天津的,也 为见见我们两位作者。这位领导叫韦君宜,人民文学出版 社的总编辑。 由于我不曾涉足文坛,没听说过韦君宜的大名,乃至 那天她走后也没记住这个生疏的名字,只记得她的姓有点 特别。 这个在天津的征求意见会由人文社小说北组副组长李 景峰一手*办。开会的地方是借一家工厂工会简易的小会 议室。二十来人围一张桌子,一多半人抽着烟,桌子上两 个暖壶一堆玻璃杯,有的人还在翻看书稿,进屋时都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