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必是超人

妈妈不必是超人
作者: 叶倾城
出版社: 广东旅游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妈妈不必是超人
ISBN: 9787557028879

作者简介

叶倾城 知名情感作家、心理咨询师、编剧,湖北作家协会会员。 自1995年起开始文学创作,曾获得《读者》杂志社十佳撰稿人荣誉,2021年被《青年文摘》评为“青年阅读影响力作家”。 已出版《倾城之恋》《原配》等数十部作品。

内容简介

成为母亲,也许是一件注定的事儿 在30岁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生儿育女。 我不喜欢小孩。公交车上被大人抱在怀里的小孩双脚乱踢,在我的真丝衬衣上一蹬一个脚印;商场里满地疯跑的小孩简直像活动“炸弹”,随时都有可能“撞翻”你。蹲在公共洗手池上小便的小孩,飞机上哭号的小孩,用脏手抓我裙子的小孩…… 我也不喜欢成为母亲。我不想是那个在风里雨里骑着自行车,披头散发送小孩上学的人;我不想是那个在医院里紧紧抱住打针的小孩,在小孩的号啕声中泪流满面的人;我不爱做家务,非常讨厌“做饭就是母亲的天职”的观念;我不喜欢应酬,不愿意为了小孩不得不和很多人打交道…… 我很早就立下志向,要成为一个作家。我没有天赋,但一直认认真真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在我30岁时,我已经出了很多本书,小有名气,我知道“一流”这个词是我暂时无法抵达的,但我喜欢写。我理想的生活就是写写东西,看看书;吃吃东西,减减肥;出去晃晃,在家宅宅;交些朋友,懂得断舍离;绚烂地爱,也许会更加绚烂地失去爱…… 有那么几年,我很接近我的理想。但在我31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儿,让我对生育的认识有了变化。那一年,我的父亲去世了。我父亲身体一直很健康,不抽烟不喝酒,性格开朗,有时运动。按所有的量表来说,他都应该长寿,但他在62岁那年倒下,查出来已是晚期肝癌,此后仅仅活了4个月。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理解何谓死亡,或者说,直到现在,我也不能真正理解。死亡,就是不在了吗?这个世界是一个完整的图卷,是有人拿出锋利的裁刀,把属于我父亲的那一部分完全裁掉了吗?我似乎还能听见他朗朗的笑声,那些都只是记忆或者幻觉吗?怎么可能呢?发生了什么?就像恐龙从地球上灭绝一样,我的父亲再也不会出现了吗?我还没来得及听完他所有的故事。我很早就打算,以他的童年为主线,写一个民国时期的农村故事。我这里听一段,那里听几句,有时候记下来了,有些就记不清了。我恨不得去摇醒他,对他说:“你还没给我讲完故事呢。” 我还想让父亲讲讲祖父母的那些往事呢,因为我与祖父母之间的纽带已经断裂,再也握不住往事的手……即便如此,这些我尚且可以自我消解,但真正让我无法释怀的是,我其实从来都不了解我的父亲。他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最好的父亲。我家只有三姐妹,父母没有儿子。我长大后才知道,对有些男人来说,这是一种缺憾,但父亲从来没这么想过。他带我们三姐妹游泳,教我们骑自行车,供我们读大学。因为我最小,他格外疼爱我,以他的理念培养我。他给我做的小木头手枪,我丝毫没有兴趣;他带我做木工活,我只觉得手酸痛;我突发奇想,想有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就带我开垦出一块小菜园,辛苦种植了两个星期,长出来的菜只够做一小盘儿,我很快罢工。他应该很希望我成为一个女工程师,或是女科学家,但我只想当个作家。我永远记得我人生中的第一本《唐诗三百首》,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书店每到一本新书,人们都要排很久的队伍去买。他从早上排到快中午12点,给我买到了,掖在裤腰里带给我——因为其间下起了雨,他没有伞,也不能淋湿书。 但是,我从来不了解他作为自己的一面。除了我母亲之外,他还爱过谁吗?他这么节俭,不舍得吃好东西,都留给我们吃,那么他自己喜欢吃什么?从我认识他起,他就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而如果这世上没有我们三姐妹,如果他纯粹就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他会是什么样子?他是很勤劳的,兢兢业业地工作,回家就很自然地做家务,他喜欢劳动吗?他是享受劳动的快感吗?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如果这一生他有所选择,他会否放浪形骸? 如果他知道自己六十出头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他是否会更“自私”一点,多考虑自己而不是总优先考虑别人? 他喜欢吹口哨,哨声很悠扬,我习惯了他还在楼下,口哨声跟着脚步声一道上楼。而如果,他早出生若干年,当时还家道从容,他会否是汪曾祺那种会琴棋书画的大少爷? 他是我生命的来处之一,我想要溯流而上。然而死亡是山体滑坡,直接堵塞了我的基因之河。许久许久,我都无法工作。这令我很自责。一生勤勉的父亲,看到我如此颓唐,会不开心吧?不,另一个念头在对我说,勤勉有什么用?能换回他的生命吗?不都灰飞烟灭了? 我家亲戚不多,随着我父亲的去世,父族那边的亲戚来往更少。我怨恨过我的几位堂哥,当年都是我父亲带他们进的城,我父亲竭尽全力资助过他们,他们都忘了吗? 难道,记得我父亲的,只有我母亲和我们三个姐妹吗?而被忘记真的是每个人的宿命吗?当我们三个姐妹都去世后,关于我父亲的记忆也都不存在了。到那时,父亲就迎来了第二次的死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每个人皆是如此。 我忽然发现了自己孤立无援,随时都摇曳在生死边缘,因此,我曾经不想生育的想法一次一次地动摇。我不停地追问自己,做好当妈妈的准备了吗?我希望正在读这段文字的你们,如果像当时的我一样,正在犹豫是否要带一个孩子来到世上,不妨先问自己是否已做好准备? 当我经过认真而充分的思考后,我的内心有了确定的答案。我不得不进一步追问活着的意义。难道活着只为了我的母亲?我多么害怕,她也会像我的父亲一样,离我而去。到那时,有什么可以支撑我,让我能强悍地打败每一头怪兽,无论是来自外界还是内心。 于是,在35岁那一年,我毅然决然地当了母亲,生下了可爱的女儿小年。朋友说,这或许是我与女儿注定的缘分吧。 是啊,成为母亲,可能本就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儿。 金句语录(选摘即可) 母亲爱孩子,可能是因为孩子先爱母亲。是孩子的爱,唤起了母亲的爱。大部分的亲子之爱都是如此,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带孩子上路,是负重前行,但是,孩子也可以是前进的方向。 树本无心来此世上,父母亦无欠于子女。 谁也不必承诺谁应有一座玫瑰园; 谁也不必抱怨说,我本来应该有一座玫瑰园。 是孩子的到来,让玫瑰园更加生机盎然。 孩子是无价的瑰宝,是你上九天摘下的星星、在鲛人口里抢到的珍珠,是全世界最无条件爱你的人。 孩子是“哥伦布”,能带你发现“新大陆”。 请勇敢告诉长辈,你才是孩子的母亲。如果母亲需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自己就不能是那个天天被批评的人。 这世上所有的爱,大部分取决于“你是什么人”。而孩子的爱,往往是因为“你为他做了什么”,这是必须用行动去换取的爱。 亲密有时候是一种束缚。孩子想要独立地靠自己的双腿行走、靠自己的双手双眼感受世界,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儿了。 最长情的表白不是陪伴,而是共同行动。不是像植物一样陪在身边,而是与你一起吃喝、一起跑步、一起处理问题……爱情如是,亲情也如是。 不要为了孩子的“吃”,耗尽你的全部精力和时间。与其一个人下厨,还不如与孩子一道风风火火地大玩一场。 不要自责于自己“不够爱孩子”,你真的只是太累了。放松一下吧。爱是山泉,只要大石头压得不那么紧密,只要留有一丝缝隙,就会流淌。 父亲参与育儿,不只是为了家庭责任,更是为了他们自己。因为想得到孩子的爱,首先必须去爱孩子,而“爱”是个动词。 孕育是一次共同成长,妈妈的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 妈妈一定要学会示弱。 许多时候,是妈妈自己让孩子以为妈妈无所不能,她们辛苦地塑造出如同神明般强大的形象,于是孩子认定妈妈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1. 每一位妈妈都需要的情绪自助指南! 聚焦女性孕产全程的身份转变与情绪挑战。知名情感作家、心理咨询师、百万粉丝博主叶倾城以亲身经历和心理咨询经验,抚慰女性面对自我价值、个人成长、亲密关系时的焦虑与无助。助你重建能量,做不焦虑的妈妈! 2. 从心理学角度,解答万千女性内心困惑! 月子里如何与长辈相处?丈夫为何要积极参与育儿?妈妈为什么要学会示弱?如何正视隔代养育存在的问题?……聚焦家庭育儿痛点,用专业心理知识,为你解答女性困惑。 3. 以新手妈妈身份,分享独到的育儿观点! 妈妈的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只有养育者疗愈了自己内心的小孩,与自己和解,才能将更多的爱与力量传递给孩子。孕育是一次共同成长,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4. 真实女性故事,陪新手妈妈度过生育难关。 作者讲述了数十个年轻妈妈的故事,细腻、真诚地分享孕产体验和育儿经验,展现了中国妈妈的生存现状和她们遇到的种种难关,并相应地给出了积极有效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