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零规则思维
ISBN: 9787220115332
彼得·恩尼斯特 (Peter Earnest )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资深情报官。从美国乔治城大学毕业后,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招募,成为特工人员。在长达36年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生涯中,有25年的时间服务于秘密作战处。曾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与美国参议院的联络官、美国中央情报局首席发言人。退休时,被授予美国中央情报局“杰出服务”终身奖章。 玛丽安·卡林奇 (Maryann Karinch ) 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专家,在多家世界著名公司担任顾问,服务客户包括国际开放标准组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另著有《如何找出撒谎者》(How to Spot a Liar)、《如何在两小时内成为专家》(How to Become an Expert on Anything in 2 Hours)等十余部畅销书。
第 1 章?情报搜集与商业的交会点 我们交给约翰·肯尼迪总统一份薄薄的蓝色活页夹,里面的内容是来自莫斯科的高层机密消息——苏联军情上校及武器与军事专家奥列格·佩尼科夫斯基(Oleg Penkovsky),自愿将苏联的最高国防机密转交给西方。他在时间紧迫的状况下,偷偷将这份最高机密放置在情报交换站,里面披露了一项天大的情报:苏联发射远程导弹的能力极为有限。肯尼迪这位年轻的总统立刻明白,苏联无法对美国发动有效攻击,所以,1962 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时,肯尼迪总统即使面对赫鲁晓夫的威胁,依然稳居上风。 美国情报单位的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些情报内容准确无误,还要兼顾及时性与客观性,才能提供给总统和其他的决策者。国家每年拨出 800 多亿美元的预算,投注 20 万名人力,几乎都奉献给了这些珍贵的字词——情报工作者提供情报,让决策者能够在得到完整情报之后,做出定夺。为了要获取、过滤并提交报告,我们必须进行浩如烟海的“情报搜集工作”,其中包括吸收线人、发展卫星技术及破译密码等。 无论我们国家判定敌友的方针经历了哪些变化,情报搜集的角色定位,从来不曾改变;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而密切注意与保护国家利益,也是我们 60 多年来努力不懈的使命。为了努力达成目标,我们找来许多人才,甚至是天才,来帮我们厘清和过滤情报数据。 情报搜集活动已有悠久历史,不过就许多方面看来,美国情报组织的先进程度,可算是全球首屈一指;而领导阶层更是对每一位情报官寄予厚望,期待他们能够完成交办的任务,提供国家需要的情报。 我曾经问自己,“企业可以从情报搜集的准则中学到什么?尤其是像秘密作战处这样的单位?”身为中情局的官员,也是成功的个人企业家,如今又在营利机构担任高层主管,我的答案是,“绝对获益良多”。我所提供的反省与观察,并非要让你照单全收,“这是中情局的做法,所以你也应该比照办理”。当然不是如此。本书字里行间之外,留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是我们在中情局的处理方式,所以不妨参考这些技巧,帮助你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 特工与企业主管共同关注的焦点 特工的技巧包括伪装、闯入私宅、安装窃听器等,不过,特工活动的原则,还是在于“信息”:取得信息,处理并予以分析,转化成清楚易懂的语言,呈报给决策者。电影之所以把焦点放在“技巧”,是因为光让观众看着银幕上的主角讲话、写报告,恐怕不是件有趣的事。 从前线搜集得来的资料,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可能陈述完全属实。要是能这么理想,那么我们要讨论的就是真实事件,而非情报的原则;情报只能尽量厘清现实状况,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情报官必须随时注意最新的工作要求、最好的行动计划,以及最实时的重大事件;他们必须随时做好准备,要在危机状态下迅速反应,拟定应变计划,此外,还得在时间压力下,依然善尽职守。 听起来跟企业主管一样,对吧? 企业主管必须在参观相关的商业展览时观察敌情,而在拥挤的餐厅里,他们的谈话内容则要格外小心。有些狡猾的主管,不但会偷听对手的讲话内容,还会想要以背面解读的方式,企图看懂竞争者的文件,多知道一点蛛丝马迹都好。当然,他们也要具备专业技术:搜集、传输,以及分析与运营有关的资料。 听起来跟秘密作战处的官员一样,对吧? 基本上,两者的确十分相像,如果你画出一个维恩图(Venndiagram),把特工与企业主管的计划与行动的焦点标示出来,就会产生下面的图表。 本书所涵盖的诸多主题,来自我从事情报搜集与商业工作的经验。我自冷战时期,就加入中情局的秘密作战处服务(此单位曾更名为计划处,之后又改为作战处),在欧洲与中东等地区,从事秘密行动长达 25 年的时间。 之后,我又在中情局局长室工作,这里也就是所谓的“七楼高层任务区”。我曾经担任与美国参议院与其监督委员会的国会联络小组召集人,随后又与监督中情局的局设监察长一起共事。最后,我负责媒体关系与发言人的角色,历三任局长:第一任是威廉·韦伯斯特,他出任过联邦调查局局长,之后又担任中情局局长,史上唯有他一人而已;接下来的局长是罗伯特·盖茨(Robert Gates),他之后担任布什与奥巴马总统的国防部长;最后一位是詹姆斯·伍尔西(James Woolsey)。无论是在中情局本部的工作或是前线任务,都让我得以运用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组织,尤其在那紧张刺激又充满挑战的冷战年代。 我的职场经验,相信将可提供各位许多应用的机会,尤其是我在秘密作战处的那段时间。无论你任职私人公司、大学或政府机关、法律事务所、医院等,都一样适用。 许多书籍利用比赛来隐喻职场,像是棋局、足球赛,或是老鼠在迷宫中搬运奶酪,你必须在这两种环境中来回适应,将比赛中所习得的经验,应用在自己所遇到的状况。不过,我心里构思的却不是这种方法,在本书中,除了偶尔出现的特工技巧之外,大部分的经验范例都能让你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企业中——如何招募与筛选新人、提出应变计划、执行计划、及时止损、承担精算过后的风险,增加求胜的概率等。当然,做特工和做生意一样,绝对不是在玩游戏。 资深分析专家谢尔曼·肯特(Sherman Kent),也是中央情报局的创办人之一,他见证这个机构从“战略情报局”(现已解散)逐渐蜕变至今的过程,包括期间发展出的“公认的方法学”和“细腻精巧的技巧”。中情局愈来愈像其他的成熟化组织,但依然有自己的文化、活力和专业之处。肯特曾在 1955 年的时候,写下了这一段话: 我们开始累积出一种印象,情报活动俨然成为辛苦的专业工作,而且是充满荣誉感的职业。在你入行之前,必须证明自己有其天赋,还必须继续接受相当严苛的锻炼。我们这一行开始像其他职业一样,有其严格的入门门槛,也提供了相互竞争与高度专业化的领域。 虽然在肯特这段话出现的50多年间,中情局持续进步,不过,依然不算是个完美的组织。虽然难以达到十全十美的境界,但它仍然拥有强烈的吸引力,招来许多精英人士,他们不但为美国贡献心力,也帮助中情局转型,为国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他们以创意的方式解决问题,积极进取的态度也符合我们国家的精神。 你会在本书中看到,中情局何等重视这些从事关键任务的员工所提出的观点,也会看到书中这些创意表现与思考的范例,皆来自秘密作战处同仁的经验。 对于成功的事迹,我当然予以高度肯定,但是我也特别注意到,某些具有“教训”价值的失败经验,其实也相当受用。比方说,我们开除了爱德华·霍华德(Edward Lee Howard),但因处理不当,导致后来他向苏联供出内部消息,让中情局深受打击;不过,我们确实可以从中找到值得借镜之处。还有另外一个例子。 1985 年 9 月,《纽约时报》记者史蒂芬·恩格尔伯格(Stephen Engelberg),披露苏联特工维塔利·尤尔钦科(Vitaly Yurchenko)变节投靠西方世界的新闻,还点名中情局里的两位干员,其实是来自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下文简称克格勃)的卧底分子。 恩格尔伯格的报道内容完全属实,但是中情局在当时予以驳斥;不过,这样的否认完全没有发挥任何效果,显见中情局需要与记者建立更好的沟通模式。有趣的是,在这些重大案件发生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中情局如何吸取教训,这绝对值得企业仿效。 霍华德事件之后,我们设立了一个新部门,专门处理有问题的员工。而在恩格尔伯格的案例中,我们深刻检讨,发现这次的惨痛失败肇因是政策问题。以往中情局和媒体总是处于对立关系,中情局的新局长威廉·韦伯斯特决定一改前任风格,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局长找了一位负责公共事务的官员,他把媒体当成向权力说实话的盟友。 方法不同,需求相同 做生意和做特工的手法通常不尽相同,其背后的组织也有本质性的差异。虽然两者之间有操作方式与结构上的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类似的需求。 首先,把特工技巧应用在商业用途,乍听之下不免像是狡诈的歹念,甚至是违法的事情。的确,想应用特工技巧来偷取商业情报,我也认为是绝对不可取的行为,不过,为了能够深入讨论,我会把特工技巧的这个概念,简单定义为一套广泛的技术,可以应对商场上的挑战,毕竟商战与特工战极为相似。各位不妨好好想想,如何运用这样的战术,当作解决基本问题的新方法。 我希望你想到的对策不是拿着静音电钻,到对手首席执行官的书桌抽屉里安装窃听器,不过,你可以派出两三名公司的职员(当然,请他们不要穿有公司商标的衣服),到对手的展会摊位去一探究竟,听听他们如何向顾客进行推销。想必你在阅读本书时,不免会想要知道我们究竟如何取得情报,不过,在其他的领域当中,我会推荐比较“商业”的手法,但依然可得到相同的结果。 其次,做特工与做生意之间,有个相当大的差异——中情局的地位是政府机构,我们不需要赚钱。我们的股东,也就是美国纳税人,期待我们能够完成命令,交付情报给总统与其他资深决策者;我们也必须对国会负责,因为国会是代表美国人民监督我们的单位。官僚体系的优势与国会监督预算的限制,正是我们与企业之间最大的差距。 不过,想必你也注意到了,资源分配与情报的关系,其实也可以广泛应用在商业界。中情局的前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Richard Helms)曾经信誓旦旦表示,“以为机密情报预算就是随用随取,这根本就是好莱坞电影才会出现的情节,由于某些情报经费不需发票核销,所以中情局对预算的控制,比我知道的其他政府机关更加严格,而且,在我任职局长的期间,对于使用纳税人的钱,更是锱铢必较”。 第三,我们必须把前线情报丢到充满冲突、贪污,以及犯罪的地方。在光谱的这一端,可以看到因为贪腐丛生所引发的不便:从街头警察到帮你接电话的工人,都需要打点。如果你想把电话赶紧安装妥当,很可能需要塞钱了事;这种行事手段,学校是不会教你的。 而在光谱的另外一端,你会因为当地的反美主义发酵,而发现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不时受到威胁。有些企业也会让员工面临遭受可能伤害的处境,但通常不是人身安全面临危险,而是逼使员工必须火速做出决策,挽救某一交易项目之类的情况;这种“伤害”与人身安全无关,而是与金钱有关。不过,无论是特工或主管,都必须培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决策的技巧,而且在面临高度压力下,依然能够从容使用这些技巧。 日益求精的动力 情报体系的人员经常抢先别人一步,率先使用高科技产品,也就是说,现在出现的某些商用设备,在以往仅供特工人员使用。 比方说,我们发展出监控苏联的侦察卫星,类似的显像技术在今日用来侦测肿瘤;“干员短距沟通”设备则是现代手机的前身。我们还发明了内置扫描仪的钢笔,能让情报人员在浏览文件的时候,立刻复制下来。当然,现在你想要做类似的事,可说是轻而易举。 我们一直鼓励局内同仁努力研发并多加运用先进科技,而这些科技的研发,无不说明了情报工作人员的发明及创意解决之道,都能帮助你让事业更上一层楼。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能让你看到愈来愈多提升竞争力的门道,包括:足以担任情报官这个重责大任的人才、可以转化为情报的信息、同时考虑计划与伙伴关系的整合性策略和搭配作战计划的辅助性战略,以及控制结果的各种方法。 就情报体系的认知,即便只是一名情报官,也可能让结果大不相同,所以,不同于其他的经管书籍,本书更侧重于个人的表现。当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绝对不可轻忽,但我想强调,一个具有全方位才干、令人亟欲网罗的员工,的确有可能帮助你提升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为了让你了解中情局对于工作实务的看法,在此与你分享中情局针对秘密作战处干员所揭示的愿景与任务使命。 美国情报组织是世界首屈一指,其以高质量与优秀人才而闻名,我们应成为体系里的中流砥柱。 提供总统、国家安全局,以及所有制定和执行国安政策者以下的数据: ? 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境外情报,内容必须准确、有根据、全面且及时; ? 处理反情报活动、特殊活动,以及由总统指挥的国外情报和国家安全相关活动。 对中情局的情报人员来说,上述的任务使命有其特殊的个人意义;对每一家公司而言,也应该有自己的独特使命,借以启发团队成员的个人意义。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如何挑选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而这一切的开端,就是从你深信不疑的、表明组织目标的宣言开始。 ◎来自顶尖特工的忠告——绝对商业机密,抢先对手阅读 优秀的管理者具备右脑导向思维,注重共时性、背后的隐喻、美学、整体脉络。 养成健康的怀疑态度,不轻易接受肤浅的答案或方便的解决之道,反而能加强组织的信任文化。 拥有高品质产品和了解市场是不够的,你必须搜集和分析对手的可能做法,为自己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运用结盟的四个动机,敌手也能变成队友 ◎履职36年精英特工和著名畅销书作家联手呈现非读不可的商业秘籍 ◎前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韦伯斯特亲笔作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