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心机(过敏的历史)/新知文库

食物的心机(过敏的历史)/新知文库
作者: (英)马修·史密斯|译者:伊玉岩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7.00
折扣购买: 食物的心机(过敏的历史)/新知文库
ISBN: 978710806088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对精神疾病进行回顾式诊断也给精神科医生及其 患者带来了新的问题。有些精神科医生声称精神疾病 的存在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认为这些生物学现象适用 于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人,因此在他们看来,目前 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且以后也仍然 如此。这种僵化、短浅的思维方式会导致精神科医生 在精神疾病的诊疗实践中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并在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难以诊 治的原因。 对食物过敏的回顾式诊断 那么,对精神疾病的回顾式诊断对食物过敏的“ 史前时期”(即“过敏”一词出现以前)有什么影响呢 ?研究人员在钻研医学史文献、寻找隐藏的过敏案例 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了相似的问题。首要问题在于“ 过敏”一词的定义与应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自从 冯·皮尔凯发明了这个术语以后,围绕它的争论从未 停歇过。冯·皮尔凯将过敏定义为“任何形式的变化 了的生物反应”,既包括异常的免疫反应,比如吃了 草莓之后身上出疹子,也包括正常的免疫功能,比如 人体在病毒侵入后产生抗体。直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 ,冯·皮尔凯发明的“过敏”一词都没有用于指代人 们今天所称的过敏反应,这令事情变得非常复杂。在 此之前,医学界喜欢使用法国生理学家查尔斯·里歇 (Charles Richet,1850—1935)于1902年所发明的 “致敏性反应”(anaphylaxis)一词,用以描述由于 反复接触异种蛋白而导致的敏感性不降反升的案例。 不过,从20世纪20年代起,“致敏性反应”一词开始 仅用于描述特定类型的过敏反应,比如,对于蜜蜂叮 咬、药物、乳胶以及花生等食物产生的突发性的、强 烈的且通常危及生命的反应。 冯·皮尔凯发明的“过敏”一词还被灵活应用于 日常对话中,用以表达对某些事物明显的厌恶情绪, 而不是指真实的过敏反应,比如,“我对洋葱、塑胶 枕头和山姆过敏”,或是“我对诗歌过敏”①。某些 篮球运动员“对油漆区(三秒区)过敏”,意思是他们 喜欢从外围投篮,而不是贴身肉搏带球上篮。“过敏 ”一词的这种用法与当代精神病学领域某些词汇的宽 泛使用极为相似,比如,某人被形容为“自闭”或者 “有多动症”。尽管有些专业人士对于这类词语的随 意使用感到恼火,但是这种适用性恰恰说明了精神疾 病所描述的行为范围广泛,从比较正常(或者略微有 些奇怪)的行为延伸到病理行为(会严重影响个体应对 社会或建立有效关系的能力)。这种宽泛使用也突显 了围绕“过敏”一词所进行的种种争论。传统过敏医 生把过敏的定义严格限制为对异种蛋白的病理性免疫 反应,即典型的“致敏性反应”案例;其他过敏医生 对这一术语的应用则相对宽泛,其中也涵盖了表面上 与免疫系统无关的反应。在对食物过敏的回顾式诊断 中,过敏的定义一直颇具争议,且在医学领域与社会 大众中均不断发生变化,今后很可能仍会如此。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