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

单读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
作者: 编者:吴琦|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6.00
折扣购买: 单读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
ISBN: 9787532191475

作者简介

奥斯卡?施瓦茨(Oscar Schwartz),生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记者、作家。他是新闻报道和文化批评周刊《巴黎尽头》(The Paris End)的创始编辑,曾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散文和非虚构作品。目前他正在撰写自己的小说作品,这是一次对虚构和非虚构边界的探索。 刘漪,自由译者,有两只猫。 阿廖娜?洛德金娜(Alena Lodkina),出生于俄罗斯的澳大利亚电影制片人。她执导并参与编剧的故事片《奇怪的色彩》(Strange Colours,2017)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她担任导演和编剧的第二部故事片《汽油》(Petrol,2022)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并在由纽约林肯中心和现代艺术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新导演/新电影”影展(第52届)上展映。她也撰写关于电影的文章。 金逸明,80后。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和复旦大学度过了三十岁前的大部分时光。复旦大学英文系本科和硕士毕业后,留本校大学英语教学部任教,直至2012年辞职赴美。曾获中美福布赖特外语助教项目2010—2011年奖学金;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文学翻译中心2017—2018年驻院文学译者。现在她和丈夫、四只猫、一只狗一起生活在费城西郊。译有《艺伎回忆录》《第十三个故事》《耶路撒冷,一个女人》《情感之泉》《我们一直住在城堡里》等。 恩代尔?巴什坎(Ender Bas?kan),诗人、书商、Vre Books的联合创始人。著有《作为年轻男人的爱丽丝的肖像》(A Portrait of Alice as a Young Man)。2021年曾获朱迪丝?赖特诗歌奖(Overland Judith Wright Poetry Prize)。 包慧怡,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代表作有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女喜剧演员之歌》,文集《缮写室》《中古英语抒情诗的艺术》《镜迷宫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青年翻译家的肖像》等,另出版文学译著十六种。曾获华语青年作家奖、上海文学艺术奖、文津图书奖。 若辛?基伯德(Ro?isi?n Kiberd),曾为《刺人虻》(The Stinging Fly)、《都柏林评论》(The Dublin Review)、《冬纸》(Winter Papers)、《白色评论》(The White Review)、《卫报》(The Guardian)和《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等报刊撰文。她在戈尔韦大学教授创意写作课。首作《失联: 穿越互联网的个人旅行》(The Disconnect: A Personal Journey Through the Internet)在2021年由Serpent’s Tail出版社出版。 张芸,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学士,现居美国。自由译者、撰稿人。译有《遥望》《猫的桌子》《奥丽芙?基特里奇》《管家》《飞越大西洋》《玛利亚的自白》《圣徒与罪人》等。 路易丝?赫加蒂(Louise Hegarty),她写作的故事曾发表于《报丧女妖》(Banshee)、《柑橘》(The Tangerine)、《刺人虻》和《都柏林评论》,也经BBC第四电台播出。首作《公平游戏》(Fair Play)将于2025年春季由Picador出版社和Harper Books出版社出版。 亚可,自由译者,译有《格兰贝的年轻人》《葡萄牙的高山》《生活的囚徒》等。 伊娃?格里芬(Eva Griffin),来自爱尔兰基尔代尔的诗人。她的作品《假手/真花》(Fake Hands/Real Flowers,2020)和《绕太阳最后一次旋转》(One Last Spin Around the Sun,2021)由Broken Sleep Books出版社出版。她的诗曾发表在《刺人虻》、《伦敦杂志》(The London Magazine)、《浴室杂志》(bath magg)、《爱尔兰诗歌评论》(Poetry Ireland Review)等报刊上。 万杰里?加库鲁(Wanjeri Gakuru),自由记者、作家、策展人和电影制作人。 代表作曾发表于《转变杂志》(Transition Magazine)、《大象》(The Elephant)、CNN、《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纳塔尔》(Nataal)、《洛杉矶时代杂志》(LA Times Magazine)和《非洲报道》(The Africa Report)等媒体上。 韩见,前媒体人,现金融行业从业者,坐班之余用爱发点电的不自由撰稿人。 理查德?阿里(Richard Ali),尼日利亚律师,《非洲贾拉达》(Jalada Africa)总编辑。他在尼日利亚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目前负责运营“参与边界”(Engaging Borders SRD),这是一个由“开放社区”(Open Society)资助的PCVE项目,旨在以文学和艺术来应对萨赫勒地区的暴力极端主义。他的诗集《苦痛与警觉》(The Anguish and Vigilance)于2019年由Konya Shamsrumi出版社出版。他也是位于尼日利亚阿布贾的Asia Ahmed & Co.的合作伙伴。

内容简介

父亲形象(节选) 撰文:奥斯卡?施瓦茨(Oscar Schwartz) 译者:刘漪 一 我一大早就来到了诊所。我忘了戴口罩,问前台要了一个,然后就到候诊室里坐下了。候诊室看上去像个专门经营的“爱彼迎”民宿,电灯泡裸露在外,还有从屋顶垂落下来的塑料常春藤。墙上挂了个粉红色的霓虹灯牌,上面用草书写着“一同好起来”五个字。 医生叫我进诊室。他身穿蓝色斜纹布外套、格子衬衫和R.M.Williams靴子。 “那么,今天是来看什么呢?”他开口问道,没有看我的眼睛。我告诉他说,我近来经常胸口痛。 “原来是这样,明白。”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电脑上做记录。我还没吃早餐。我感到焦虑,手指尖冷冰冰的。我开始用鼻子做深呼吸。他测了我的血压和脉搏。 “你是运动员吗?”他问。我摇摇头。 “你的脉搏过缓了。”他又拉过我的手腕测了一次。 “你的心跳每分钟只有37下,”他说,“这太低了。你去做几项血液检查,再查个心电图。” 他打印了几张单子,让我拿着去找前台。那边有个护士可以给我做这些检查。 “她现在就有空,如果你方便的话。”前台接待员指给我一扇门。 我走进门,里面的女人穿着蓝色护士服,齐耳直发波波头。她告诉我要采五管血。 “你是那种会晕倒的人吗?”她问道,“我儿子经常晕倒,你看上去跟他挺像。” 我说,是的。我有时候会晕针。 “呃,那你最好先躺到床上。要是你倒地上了,我可搬不动。” 她给我抽了血,我没有晕。她让我脱掉上衣。她拿出刀片,开始剃掉我胸前的一些毛发,方便固定做心电图用的电极。她的手有点抖,在我的皮肤上划伤了一个小口。她连连道歉,说自己实在太疲倦了。她刚刚回到墨尔本,之前在爱丁堡生活了三十年。 她是二十几岁时搬去爱丁堡的,为了跟一个做外科医生的男人在一起。他们有两个孩子,那个经常晕倒的儿子和一个女儿。 “去年年底,他告诉我他爱上了一个同事,要跟我离婚。我说好,不过我要回墨尔本。然后我就回来了,这是我第一次跟孩子们分开,”她一边轻拭我胸前的伤口消毒,一边说道,“你们没有孩子的人可能不懂这意味着什么。哎呀,我可真是太冒昧了。我想当然地认为你没有孩子来着。不过,你有孩子吗?” 我说没有,但明年可能会要吧,可能。“我们正在讨论这事呢。”我说。 她郑重地点点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她告诉我她前夫曾说,人生的巅峰就是当我们还只是父母脑海中的一个念头,或是他们心中的一缕渴望的那个时候。一旦胚胎成形,那个完美的时刻就结束了,衰败由此开始。 “这种看待人生的方式挺灰暗的,是吧?”她说,“但它也自有一种美感。” ★ 在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的支持下,《单读》发起“新声计划”,联合瑞士的Specimen. The Babel Reviw of Translations.、肯尼亚的Jalada Africa、爱尔兰的The Stinging Fly和澳大利亚的HEAT共同遴选出了代表各自编辑心中对文学“新声”定义的创作者,本辑《单读》收录了他们的作品。 ★ 不同国度、不同语种、不同文体的年轻创作者,书写新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生孩子是在复制人生中的折磨,还是一种既痛苦又美好的体验?如果说游戏创造了一个地狱,那地狱吸引我们不断回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在那一革命性的时刻和通常被殖民霸权抹去的文化过往中,什么是长存的? 为什么长辈口中的好日子已经被拆得零七八碎,甚至被年轻人毫不吝惜地抛弃?就人类的现状来说,噩梦或科幻小说里的故事很可能发生?…… ★ 用非常规的语言和叙事、异质性的表达创造自己的文学声音,实验文学的新可能,文学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 用不加停顿的絮絮叨叨的语言讲述一个女性关于嫉妒、自卑、痛苦、孤独的隐秘心理,用没有首字母大写、没有标点、特殊排列的诗句表现澳大利亚土耳其移民的生活,用仿游戏通关过程的创新小说结构再现当代人网络成瘾、身心抱恙的虚无都市生活,用新颖的意象、洞察描写一个人如何存在,用寓言式的一个个片段描摹人类文明的来由…… ★ 收录新锐摄影师闫家成的影像作品《城郊之夜》,看见中国高速发展中的一些角落—— “睡城”是大城市周边的一些大型居住社区,那儿的人白天前往市中心上班,晚上回到“睡城”睡觉。用微博ID“愤怒银行”分享作品、被媒体称为“业余人类观察家”的摄影师闫家成搬到一座“睡城”后,发现无别处可去的人们晚上就在一条河边散步,他以这条河为舞台背景,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不起眼但又努力生活的人们的身影。 ★ 是封面,也是互动游戏!—— 《单读》的封面设计再出新创意,邀请读者加入一场“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封面是“连点成画”游戏,读者可以拿起笔探索最终的图形;勒口和封底设计加入俄罗斯方块、扫雷的视觉元素,它们都是开创了新玩法、陪伴我们度过快乐时光的经典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