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5.18
折扣购买: 人文与社会译丛:理解海德格尔:范式的转变
ISBN: 9787544788397
托马斯·希恩,美国哲学家,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教授、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欧洲哲学及其与宗教问题的关系,尤其关注海德格尔和罗马天主教。主要作品有《海德格尔:人和思想家》(1981)、《埃德蒙·胡塞尔: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以及与海德格尔的交会》(1997)、《成为海德格尔》(2007)及《理解海德格尔:范式的转变》(2015)等。
中译本序言 由衷感谢清华大学哲学系宋继杰教授引荐、促成了《理解海德格尔》一书的翻译工作;由衷感谢清华大学邓定博士辛苦付出,将全书不易通晓的英文(以及若干古希腊文)转译成晓畅易懂的汉语。笔者深感荣幸和愉悦,能将此书真诚地引介给中国读者,寄望于深度的学术切磋。本书试图转换海德格尔思想研究方面的现有范式,我在这篇序言里首先尝试综述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论题。 想要理解海德格尔,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他的一切著作都是现象学的,因此与意义、显现、可理知性有关,同时与独立于思想之外的事物的“实在”(通常所谓的“存在”)无关。在他的现象学语境中,某物“存在”意味着某物“对于某人的意义显现”(sein = bedeutsam sein),而不只是“在宇宙之中独立外在”。与我们照面的任何事物向来已经产生意义(即便我们尚未完全理解它们),因为就本质而言,我们自己就是意义场域。在意义场域中显现的任何事物都是可理知、有意义以及可显现的存在者。 然而,上述内容只构成海德格尔哲学工作的起点,他所聚焦的最终论题其实是澄明之境(die Lichtung),它由“绽出之生存”(Da-sein)持守,让事物的可理知性及意义得以既可能又必要。海德格尔曾做出断言,由于澄明之境本然“隐藏”,换言之,它的始因无法被理知,于是,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形而上学始终无视澄明之境。它之所以无法被理知,源于它乃是作为人类的我们得以可能从事一切活动的终极预设与基本条件。因此,一旦不去利用澄明之境,我们便无法解释它的根据,而这样就构成了“循环论证”(begging the question)谬误。虽然无法理解澄明之境的原因以及源头,我们仍能在畏或者惊诧这样的特殊瞬间,从潜伏于我们生命的无根基状态中体验到它。 * * * 关于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论题,学界向来莫衷一是。有些学者认为答案呼之欲出: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都围绕着“存在”(Sein),尽管他亲口说过“存在”不是自己思想的最终焦点。关于自己的思想内核,海德格尔明确说道: 将不再有任何位置留给“存在”这个术语了。(GA 15:365.17—18) “存在”不再是运思的合适对象。(GA 14:50.2—3) 我不想再使用“存在”这个名称。(GA 15:20.8—9) “存在”只是暂且使用的一个术语。(GA 7:234.13) 有些学者则认为,海德格尔的“实事本身”就是?λ?θεια(揭蔽)。但究竟是哪一种?λ?θεια?在他的思想语境中,这个术语至少呈现出三种殊异含义:(1)澄明之境;(2)与我们照面的某种事物的意义显现(无论真假);(3)判断命题的正确性;更不用说(4)动物与人类皆有的感官知觉(α?σθησι?)方面直接的真实(?λ?θεια)(SZ 33:30—32)。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对于那个问题,连试图寻找答案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谁有能力将《全集》(Gesamtausgabe)这个1 500万字的浩瀚珍宝揣度、凝练而成某类海德格尔思想的综括呢?不过,海德格尔本人坚持认为自己的哲学工作始终是关于某个简明论题的。 然而,他未曾使后学易于找到那个论题及其通达的方式。他的哲学诉诸艰涩又独特的语言,经常未曾为自己的立场观点提供论证。他似乎仅满足于叙述一个故事(μ?θ?ν τινα διηγε?σθαι),这个故事与一个隐秘的存在者有关,它既对我们隐藏自身,又向我们显露自身。有鉴于此,海德格尔并未费心于对它的成因给予合理解释(λ?γον διδ?ναι)。难道针对一个古希腊概念随兴的词源学考据就构成了哲学论证吗?是否要求论证解释就标志着陷入“演算思维”之中? 下面列举的十二个论题只是触及海德格尔哲学中那些更为突出的要素,在此过程中,我亦接受了他的建议:花一些时间研究亚里士多德,将会受益匪浅(GA 8:78.9)。 统括之,关于海德格尔的思想目标,他提出的基础问题与如下两个环节有关: ● 作为“意蕴性”(Bedeutsamkeit)的“存在”(Sein)的含义; ● 为什么兹有意蕴性,也就是说,为什么“兹有存在”(es gibt Sein)? 海德格尔通达上述目标的道路由解析与劝导两个环节构成,我们可借由品达的名言加以阐明:“学习并成为你向来所是。”(γ?νοι? ο?ο? ?σσ? μαθ?ν,《皮托凯歌》II,72) ● 解析环节(μαθ?ν,学习)旨在阐明:首先,绽出之生存如何就是澄明之境(见SZ I.1—2);其次,作为澄明之境,绽出之生存具体展开了什么内容(见SZ I.3)。 ● 劝导环节(γ?νοιο,成为)旨在劝导个体成为“绽出之生存”并本真地开展由绽出之生存赋予的可能的生存活动。除了《存在与时间》,这一劝导式环节常隐没于文本背景之中,尽管它是海德格尔一切哲学的最终目标。 解析环节主要关注如下十二个论题: 1. Existenz:先行被抛而开敞 2. Lichtung:开敞之域,澄明之境,意义世界 3. ?λ?θεια-1/λ?γο?-1:所有意义和语言的源头 4. Sorge:关于意义的操心 5. Differenz:存在论差异 6. Verborgenheit:本然隐藏的澄明之境 7. Zeitlichkeit:实存论上的“先行—返回”运动 8. Eignung:“带向—本己”(bringing-ad-proprium)的运动 9. Ereignis:绽出之生存即先天“被带向—本己”,同时作为有终结、有死亡的澄明之境 10. Ph?nomenologie:我们同照面的任何事物之间的实存论关联 11. Seinsvergessenheit:对本然隐藏着的澄明之境的忽视 12. Kehre:在动态的同一性中,由“此之在”(Da-sein)到“此之在”(Da-sein) 在SZ I.3(《存在与时间》未曾发表的部分,以“时间与存在”为题)中,海德格尔通过阐明以下几点完成解析环节: ● 澄明之境或者开敞状态(也被称为“时间”,Zeit); ● 它由开抛活动(也被称为“时间性”,Zeitlichkeit)而保持自身所是; ● 为我们所遭遇的任何事物赋予意义(也被称为“存在”,Sein)。 1927年,海德格尔并未将SZ I.3的内容公之于众,但随后的半个世纪,他始终尝试以不同的形式[他后来称为“澄明之境与意义显现”(GA 14:90.2)]来廓清“时间与存在”问题。1962年,他将这个写作计划的成果概括为: 本然隐藏的澄明之境(“时间”)让意义显现(“存在”)得以可能。(GA 11:151.27—28) 关于“什么‘给出’澄明之境”(GA 14:90.3)这个进一步的问题,海德格尔这样回答:绽出之生存(Da-sein)。相应地,“绽出之生存”自身所是的意义世界让各种形式的意义得以可能(亦即“给出”)。 世界“给出”存在,绽出之生存是个体化的“它”:它给出,它实现,它是“兹有”。(GA 73,1:642.28—29) 经由阐明上面列出的十二个论题,以下内容旨在解答“海德格尔曾关注什么”这一疑难。 当代重要海德格尔研究者、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希恩极具影响且富有争议的力作; 植根于海德格尔全集,全面诠释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及关联,是对海德格尔整个哲学轨迹的整体重释; 写作风格清晰明了、平易近人,不仅适合相关领域的师生参考,也适合相对较新的海德格尔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