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一路读书一路歌
ISBN: 9787521208269
朱奠荣,1956年4月出生,高级政工师、金融经济师,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戌边18载,从融24年。曾参与《新世纪探索·全国理论创新文论》《农业发展银行金融理论与务实》和《北塔山之情》的编撰。著有散文集《心岸的篝火》,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两篇金融理论文章被《金融经济》作为封面文章,多篇文章被《中国知网》收载。
1974年初冬,晚稻刚刚上场。一年一度的水利冬修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这年的冬修由大队自行组织,我们牌坊大队的任务是在风景如画的云雾山西麓麻家湾修建一座中小型水库。 工程以九个生产队为单位,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工地上宣传标语整整齐齐排队列阵;挑土的、推车的你追我赶,热火朝天;打夯的号子声此起彼伏;《社会主义好》在高音喇叭中反复播放,有时插播一些劳动竞赛的新闻,时常听到娇嫩姑娘“群众来稿”的叫喊,惹得群众哭笑不得。也有调皮的群众斗胆问姑娘:“我是群众,能不能来搞(稿)?”姑娘却满面春风地回答:“稿(搞)越多越好!”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后来,这种情况成了工地娱乐不可缺少的形式。 几天后,工地和村头上出现了“响应祖国号召,应征入伍服兵役”的广播和标语,这在我的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服兵役,不仅可以尽义务,还可以出去看看世界,或许还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更盼望的是能在部队考上军医大学,为军人和老百姓服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即使这些不能实现,退伍后但愿能在什么单位安排工作,成为一位工作人员。这些都是光宗耀祖梦寐以求的事。 一个晴朗的上午,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工地上突然响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歌。 一会儿,一名高大挺拔的军人在大队刘木生支书等人的簇拥下来到了工地。 一下子,工地上像炸开了锅,一群人把这位解放军军官围得水泄不通。有适龄青年,有为适龄孩子打探消息的父母,也有乘机休息一会儿的,人生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今年负责我们这里征兵的周连长。”刘支书的介绍才开腔,就被热烈的掌声所打断。 适龄青年都迫切希望早点知道征兵的情况。 “你们愿不愿意去当兵?到祖国最艰苦的新疆边防部队去锻炼?”周连长看出了大家的心思,用明显的甘肃口音问道。 “愿意!”适龄青年的回答声压住了劳动的号子声。 我乘机挤到了周连长的面前。 “你报名了没有?”周连长亲切地问道。 “还没有!”几个适龄青年不约而同地喊道。 周连长拉着我的手,随即转过身去,对着刘支书说:“你们的组织发动工作做得不错,适龄青年的积极性很高,报名工作也一定要抓紧。” 这一握手,就与部队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一、巡逻 新疆军区某边防部队三个泉边防站,地处新疆三山夹两盆地形的阿尔泰山脉东端尾部的北塔山东麓,是与M国接壤的边防第一线。 执勤巡逻,则是边防连(站)的主要任务。 第一次巡逻,是我入伍后的1975年春天。 四月的北塔山,背阴的地方到处都还是冰雪。春寒料峭,朔风刺骨。 新兵训练结束后,连长马立武就挑选了几位新战士到L号界碑巡逻。 这次巡逻的路程不远,也是三个泉边防连比较平坦隐蔽的一条巡逻线路。 界碑在山梁,边界顺山脉,路线沿山谷,这样不容易越界。 这是一条适应骑术还不高特别是初学骑马的新战士锻炼成长的实习路。上午去下午就可以回到连队。 连长马立武来自于骑兵部队马术队,是一名乘骑高手。他骑马射击,百步穿杨,弹无虚发;马上叼羊,扬鞭飞马,手到擒来;身贴马肚,转身挥刀,令人称奇。 据说马连长的师傅就是“新疆剿匪四十天伊吾县城保卫战”赫赫有名的驮水军马的骑手,他们双双为保卫新疆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连长的动作十分利索稳健,三下五除二就翻身上了走马白鼻梁。 我紧跟其后骑上了边防站最高大的黑马。军马一个劲往前冲,我只得双手紧拉缰绳。大黑马就不停地转圈,急于飞奔驰骋。 虽然进行过马术训练,但我毕竟是第一次参加巡逻,并要驾驭如此威猛的烈马难免有些紧张发怵。 顾名思义,走马就是行走非常平稳的马匹。这种马匹行走起来,四蹄很快,步子很细,马背不颠,耐力很强,是最适宜长途奔袭的 好马。 边防连的白鼻梁既会行走,也具飞奔的本领。 连长对着我半开玩笑地说:“你身高腿长,这只是骑马的第一条件,关键还看是不是胆大心细。你今天跟着我如果不从马上掉下来,今后每次都带你去巡逻。” 我曾听老战友说过,连长挑选巡逻骑手,都是在巡逻过程中优胜劣汰,优中选优。 我鼓足勇气回敬了一句:“今天保证接受住连长的考验,力争成为连队巡逻的第一好骑手。” 连长用赞许的口吻说:“一言为定。” 我斩钉截铁地回答:“一言为定!” 此刻,感觉我的血液直往头上涌,内心充满了喜悦。 在连长面前表现表现,能得到连长的肯定,是一个战士特别是新战士求之不得的好事。 连长高举马鞭,用高八度的嗓子发出指令:“出发!”鞭子就猛地抽打在马的屁股上,白鼻梁一下就飙了出去。 连长的声音还没落下,我一松缰绳,大黑马就冲了上去,差点把我摔下来。 战友们也不甘示弱,紧追不舍。 马,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军马,都有展示刚烈暴戾的动物特性:争先恐后,勇往直前。只要马鞭一挥,军马长啸嘶鸣,一片狼烟滚滚。 快到拐弯处,连长收紧缰绳,马就慢慢停了下来。因我收缰太猛,烈马来了个直立动作,前腿离地站立了起来。 这下吓得我心跳加速,只得赶紧抱住马鞍,才没有被摔下马或被马拖跑而幸免一难。 “好惊险的动作,今后绝对是一位好骑手。”连长肯定地说。 这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我心里明白:直立是高超骑手的拿手好戏,是不能抱鞍的。今天没有摔下马不等于今后不摔下马;要想今后不摔下马,必须加强训练,努力提高马术技能。 我们继续沿路巡逻,下午五点多才返回了营地。 虽然身体十分疲惫,但那有惊无险的考验和连长会心一笑的表情,为我日后扬鞭策马去巡逻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和勇气。 二、山谷歌声 北塔山腹地的庙斯特,是哈萨克族牧民的夏季牧场,也是三个泉边防站的夏季执勤点。 这个时候,尽管山下已到了盛夏的季节,但山里的牧民仍然穿着棉衣,大衣也是不可缺少的物品。 这里雨水充沛,气候变化快,一会儿细雨绵绵,寒气袭人;一会儿阵雨倾盆,刚下即停;一会儿云开日出,阳光灿烂;一会儿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这里海拔一般都在两千五百米以上,地势雨形成的高山草甸,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山间。 这里水草丰茂,牛羊遍地,一片绿色与生机。 每年牧民进场后,连队都由干部领队,带上电台,组成执勤小分队在这里驻扎,直到牧民转场后撤离。 在老战友的眼中,夏季牧场就是天堂,有当饭吃的羊肉,有喝不完的奶茶。 1975年8月的一天上午,我们一行四人,伴着马立武连长“嘚嘚”的马蹄声声,带着几分惬意和神圣感,沿着具有“一线天”之称的库拉斯台沟颠簸前行。 随身行囊是上级给边防部队专配的马褡子。马褡子装些东西,放上马背,能支撑大腿,更方便骑乘。 连长骑着白鼻梁,口里哼着小调,一双警惕的眼睛死死盯着前方。 连队的大黑马被我驯服,已非我莫属。我骑着大黑马在后,负责警戒。冲锋枪就横挂在我的腰间,右手紧握枪托。两只明亮的眸子时常在两侧的高地上转来转去,一有情况就策马飞奔报告或鸣枪报警,以保证前行人员的安全。 这次随连长执勤,主要是看望和慰问在庙斯特夏季执勤点上的官兵,参加哈萨克族牧民组织的大型民族表演项目“姑娘追”;再翻山越岭到乌拉斯台边防站与兄弟连队会哨,交流边境巡逻执勤及所掌握的M国边境活动情况。 会哨,这是部队边境管理制度规定的项目,边防站之间一年不能少于一次,部队间每两年进行一次。 庙斯特执勤点有木头搭建的房子,干部战士同住通铺,出于安全考虑电台人员另住一间。伙房不大,但锅碗瓢盆齐全。连队驾驶员定期给这里送些蔬菜和煤炭,官兵轮流做饭,开饭时间不固定,作息时间也没有连队那么规范。 第二天我起了一个大早,出门不远就觉得衣服穿少了,不得不回屋披上执勤军大衣。 橘黄色的太阳刚刚升起,天空一片朝霞。 小草尖的露珠打湿了我的军鞋和裤脚。 我爬上一个小山包,做了些深呼吸后,立即脱下军大衣,打起了军体拳。 牧民哈布都拉简单地吃了些馕饼、喝了点奶茶,就骑着马儿,嘴里唱着《我的花儿》,赶着羊群放羊去了。 一曲甜美悠扬的歌声在沟谷山峰间回荡。 哈布都拉既是一位牧羊人,也是一名著名的草原歌手。他多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的民族歌手比赛中获奖。 《我的花儿》是首哈萨克族民歌,充满了歌手对山水、草原和家乡的赞扬,也饱含了对草原动物、牲畜的赞美。 哈布都拉不仅嗓音甜美,更加擅长对歌意情感的渲染。 从歌声中,听者可以感受到骏马的奔驰、山鹰的翱翔、骆驼的跋涉;仿佛看到了草原上情人的眷恋、清泉的幽静、苍松的遒劲、羊羔马驹的欢蹦。 我循着歌声,沿着小路,来到了一个毡房前。 一只牧羊犬在羊圈跟前“汪汪”地叫个不停。 哈萨克族那依曼大娘知道有人来了,手里提着一只奶桶迅速出来。她随手捡了一块石头朝狗扔了过去,嘴里咕噜了几声。 狗不叫了。它伸着长长的舌头,又尽职尽责地躺到了羊圈前。 哈萨克族妇女喜爱穿漂亮的长裙,这是在长期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哈萨克族长期在外游牧,房子家私都是随牧携带的。在迁徙过程中,不可能还把“方便”的茅厕带上。聪明的哈萨克族先辈就用智慧解决了这一看似简单而又十分尴尬的问题。 在荒漠野岭的牧区,哈萨克族妇女只要稍为一转的同时,蹲下就可以“方便”,真是大开了方便之门。 哈萨克族妇女不用跟羊放牧,烧茶做饭、挤奶晒凉、打毡制毯、缝补衣裳、铺卷被褥、生儿育女是她们的本分。 拴羊柱上的山羊翘首以待,“咩咩”直叫。 山羊是在羊群中必不可少的领头羊。牧羊人想把羊群赶到什么地方,只要赶动山羊就可以了。绵羊就排好队跟随在头羊的后面,这是山羊的第一大习性。 山羊的第二个习性,就是发情期不是固定在春天。牧羊人可以根据情况控制交配时机,自行调节产羔时间,使自己一年四季都有了鲜奶供应,这是牧羊人的智慧。 那依曼大娘走到拴羊柱旁放下手中的奶桶,左手顺便捉住了一只山羊的后腿,右手拍了拍山羊的乳房,就蹲下身子开始挤奶。 在拍打乳房时,奶房触动奶囊,奶囊刺激奶水,奶水充满奶囊,奶囊盈胀神经,使山羊胀痛难忍,只有挤尽才能如释重负,轻松适爽。 这样,山羊在她的手里就老实安稳,不叫也不蹦,任由它的主人摆布。 她把奶桶放到山羊的乳房下,两手娴熟地交换捏着山羊的奶头往下挤,奶水“嗖嗖”地射到了奶桶里。几只山羊挤了大半桶鲜奶。 奶桶里冒着热气,洋溢着奶香。 那依曼大娘提桶起身,从毡房里跑出来了一位十一二岁的尕克孜八郎。 “尕克孜八郎!尕克孜八郎!茶一西!茶一西!”大娘对着尕克孜八郎满脸严肃地喊着。 这半年多来,我与哈萨克战友和牧民接触,对简单的哈萨克生活用语基本熟悉。 这话的意思是:小姑娘!小姑娘!吃饭了!吃饭了! 大娘担心尕克孜八郎跑出去不能按时回家吃饭。 尕克孜八郎不理不睬,望着我微微一笑,嘴里哼着小调,就蹦蹦跳跳地离开了。 大娘只得提起奶桶就进了毡房。 尕克孜八郎莎比娜圆圆的脸蛋,水灵灵的大眼,双眼皮,一对酒窝;还有那樱桃小嘴最惹人喜爱,厚厚的嘴唇红彤彤,就像嘴里含了一个樱桃向前突出半个,唇沟较深,棱角明显,唇尖就像出水芙蓉的小尖。矜持的性格还没有忸怩之态,刚刚开始发育的身材虽然还显得有些瘦弱,却活生生地脱落成一位美人坯子。 尕克孜八郎莎比娜穿着长长的花裙,裙摆垂到了脚踝处,看样子是新买的,走路时用手提着裙摆。她的头上扎着两条麻花辫,红色的扎头绳清晰可见。她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吸引着我。 她蹲在不远的草甸上,一朵一朵地采摘着开放的小花,扎在自己小小的辫尾上。 几只金黄色的蝴蝶飞来,她就像小花猫一样一蹦一跳地去捉蝴蝶。她追着追着,蝴蝶越飞越远;她站在那久久不愿离开,直至蝴蝶飞得无影无踪了。 一会儿,她又跑到水泉边,对着水面照起了自己小小的身影。 爱美是姑娘的天性,贪玩是孩童的秉性。 “尕克孜八郎!茶一西!”我看她还没有回家的意思,就又告诉她该吃饭了。 她抬起头向我招了招手,又向草甸跑去。 约定吃饭的时间到了,我只得来到了毡房。 哈萨克族牧民善良、纯朴、大方、好客,即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只要进了哈萨克族毡房就可以吃喝留宿。 当大娘烧好奶茶时,连长带着其他几名战友背着大米、砖茶、盐巴和白砂糖也来到了毡房。 砖茶和盐巴是哈萨克族牧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白砂糖则成为牧区的奢侈品。大米是为大娘给我们执勤军人做手抓饭专门准备的,每次有人从连队来都一定带上这些生活用品。 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喝着奶茶,吃着馕饼。 尕克孜八郎进门手里拿着一把小花,蹭到我跟前,双手送给了我。 当我捧着鲜花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这一定是我站在那儿对尕克孜八郎的关注和欣赏博得了她的认可与青睐。 我又把这把鲜花转送给了我们的马连长。 我顺手从裤子口袋里掏出几颗糖粒子送给尕克孜八郎。她很着急不会用汉语表达自己心中的感谢,满脸憋得通红! 平时大家比赛着喝茶,至少也要喝上三五碗,可今天最多的也只喝了两碗。 大家心知肚明,都留着肚子准备中午美餐一顿大家更喜爱吃的手抓饭和手抓肉呢。 这些牧民对三个泉边防连官兵的情况十分了解、习惯非常清楚,知道北方战士爱吃羊肉、南方战士更爱吃抓饭。 不管是执勤小分队第一次来执勤点,还是连首长来执勤点慰问,热情的牧民都会为战友们煮上一锅香喷喷的手抓肉或手抓饭,让官兵们有过年一样的感觉。 大娘今天特别高兴,一边给我们倒茶,一边用不太熟练的汉语风趣地说:“吃,使劲地吃,多多地吃,吃饱了不想家。” 《一路读书一路歌》是一部处处洋溢着正能量的散文作品,分为“军营情缘”“金融风华”“旅行偶得”三个部分,讲述了作者从一名边疆军人,到金融系统的管理者的人生经历和精神追求。作者笔尖纸端不仅流淌着对祖国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字里行间还流露着对纯真对美好的致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