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百喻经》
ISBN: 9787505732476
作者 僧伽斯那,古印度僧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百喻经》《菩萨本缘经》。 译者 求那毗地,僧伽斯那的弟子,于南朝齐建元初年由印度来到建邺(今南京),在毗耶离寺、正观寺讲学、布道、译经。齐末中兴二年(502年)冬圆寂。
引言 闻如是a:一时,佛在王舍城b,在鹊封竹园c,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d及诸八部e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f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亦有亦无。”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人从何生?” 答曰:“人从谷而生。” 问曰:“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五谷从四大g火风而生。” 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空从何生?” 答曰:“从无所有生。” 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从自然生。” 问曰:“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从泥洹h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 佛曰:“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佛泥洹未?” 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众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 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i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j,悟须陀洹果k,复坐如故。 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注释】 a闻如是:也作“如是我闻”。 b王舍城:指古印度摩竭陀国的都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据说是佛教徒第一次结集的地方。该城故址位于今印度东北部的比哈尔城西南约十五里处的腊季吉尔。 c鹊封竹园:指迦兰陀竹园。迦兰陀是王舍城的长者,信奉佛法后便以竹园来敬奉佛。 d菩萨摩诃萨:“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为道心、无上智慧;“萨埵”为众生,或勇猛心;“摩诃”即大。 e八部:即天龙八部,指守护佛法的八种神怪,分别是提婆、那伽、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其中“提婆”指天神。“那伽”近似龙。“夜叉”为一种形象丑恶的恶鬼,勇健暴恶,能食人。分在地、在虚空、在天三种。“乾闼婆”在梵语中是“变幻莫测”的意思,佛经中指“香阴”,即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阿修罗”即无端正,男的极丑陋,而女的极端正,又名非天。“迦楼罗”指金翅鸟神。“紧那罗”在梵语中为“疑神”之意。形状似人,但头生一角,善于歌舞,是帝释的乐神。“摩睺罗迦”是大蟒神,人身而蛇首。 f异学梵志:出家外道。梵志,婆罗门的汉译。 g四大:大,即元素。四大,指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地大以坚性为本质,有保持的作用;水大以湿性为本质,有收集的作用;火大以热性为本质,有使成熟的作用;风大以流动为本性,有使成长的作用。 h泥洹(huán):即涅槃。 i十方:指四方、四维及上、下等十个方位。 j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k须陀洹果:也称为预流果、入流果。是小乘佛教四果位之初果。 【译文】 如是我闻:那个时候,佛住在王舍城中,在鹊封竹园里,和很多大比丘、菩萨及八部信众,共三万六千人聚在一处。 当时参加法会的还有五百名婆罗门教徒,他们从座位上站起来,对佛说道:“我们听闻佛道广博精深,其他教义没有能比得上的,所以前来求教,希望能为我们解说。” 佛说:“很好!” 五百婆罗门教徒问道:“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无的?” 佛答说:“既是真实存在的,也是虚无的。” 又问:“如果现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又怎么会是虚无的?如果现在世界是虚无的,又怎么会是真实存在的?” 答说:“对于生存着的事物而言,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已死亡的事物而言,世界就是虚无的。所以说既是真实存在的,也是虚无的。” 又问:“人从何而生?” 答说:“是从五谷中生出来的。” 又问:“五谷又从何而生?” 答说:“五谷是从地、水、火、土四大元素中生出来的。” 又问:“四大元素又从何而生?” 答说:“四大元素是从空之中生出来的。” 又问:“空又从何而生?” 答说:“空是从本无自性的因缘中生出来的。” 又问:“本无自性的因缘又从何而生?” 答说:“是从自然而然的状态里生出来的。” 又问:“自然而然的状态从何而生?” 答说:“是从涅槃里生出来的。” 又问:“涅槃又从何而生?” 佛说:“你们今天所问的问题怎么这么深?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之法。” 又问:“佛进入涅槃境界了吗?” 答说:“我还没有。” “如果没有进入涅槃状态,怎么知道进入涅槃状态便可以常乐无苦?” 佛说:“我现在问你们,天下众生是苦还是乐?” 答说:“众生都是很苦的。” 佛说:“为什么说众生都很苦呢?” 答说:“我们看到众生临终时痛苦难忍,所以知道死亡是痛苦的。” 佛说:“你们现在并没有死,也知道死亡是痛苦的;我看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所以知道进入涅槃状态可以常乐无苦。” 这时五百名婆罗门教徒领悟释怀,请求佛为他们传授五戒,以证得须陀洹果位,然后回到座位上坐好。 佛说:“你们都仔细听好,现在为你们广泛讲说各种譬喻。” 愚人食盐喻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a,反为其患。 譬彼外道b,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c。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至令口爽,此亦复尔。 【注释】 a口爽:口舌受刺激而味觉被破坏。爽,因受刺激而产生的错觉。 b外道: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和学术派别。 c断食:一种苦行方法,为求修行成就而在特定时期内禁绝饮食。 【译文】 从前有个愚笨的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招待他吃饭,他嫌菜肴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些盐。加盐后菜肴变得味美,他便想道:“菜肴之所以味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只加一点就能如此鲜美,何况多加呢?”愚人没头脑,于是空口吃盐。吃了后味觉便遭到败坏,反而痛苦不堪。 这就像那些外道之人,听说节食有助于得道,就断绝进食。有的是经过七天,有的是经过十五天,只是白白受饿,却无助于修道。就像那个愚人,因为盐能使菜肴变得味美,便空口吃盐,最终导致味蕾被破坏。 愚人集牛乳喻 昔有愚人,将会宾客,欲集牛乳,以俟a供设。而作是念:“我今若豫b于日日中取c牛乳,牛乳渐多,卒无安处,或复酢败d。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临会时,当顿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e母子,各系异处。却后一月,尔乃设会,迎置宾客,方牵牛来,欲取乳,而此牛乳即干无有。时为宾客或瞋或笑。 愚人亦尔。欲修布施f,方言:待我大有之时,然后顿施。未及聚顷,或为县官、水火、盗贼之所侵夺;或卒命终,不及时施。彼亦如是。 【注释】 a俟:等待。 b豫:即“预”,指事先准备。 c(gòu)取:挤取。 d酢(cù)败:指事物腐败变质。酢,同“醋”。 e牸(zì)牛:母牛。牸,泛指雌性牲畜。 f布施:指把自己的财物施与他人。 【译文】 从前有个愚笨的人,准备宴请宾客,打算贮备些牛奶以备到时供客人饮用。他心想:“我如果现在天天预先挤取牛奶,牛奶越来越多,最终会无处存放,而且或许还会腐败变质,不如就在牛腹中存着,到宴会时再挤出来。”他想至此,便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养到不同的地方。过了一个月,愚人设宴迎请宾客,牵出母牛想挤出牛奶,可是这时牛乳已干,什么都挤不出来了。满堂宾客有的瞋怒他,有的嘲笑他。 愚人都是这样。他们想通过布施修行,只说等到大富大贵之后,再一下子全部布施掉。可还没等到财富积聚起来,不是被县官、水火、盗贼侵占夺取;就是猝然死去,来不及布施。正像这个故事中的愚人一样。 1.要想成就事业,就必须要有一套超凡的处世本领,而《百喻经》的文字深处,就蕴藏着大智慧,大谋略,值得反复阅读。 2.篇幅短小精悍、譬喻诙谐妙趣,被众多网友誉为佛教版《格林童话》,深得读者喜爱。 3.以原文+注释+译文的经典体例编排,文意通俗晓畅,让读者无障碍阅读,加深理解。 4.书中的寓言故事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中的哲理和智慧,可以提升我们的处世能力,是随身携带的处世宝典。 5.连鲁迅也喜欢的一部佛经,并出资刻印,世上才有了单刻本《百喻经》:鲁迅成就了今版《百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