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私募基金业绩评价
ISBN: 9787516426180
闫冬,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企业投融资、项目风险评价、投资者行为。曾参与多项教育部科研基金项目。
私募基金业绩评价的研究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学术界对私募基金的关注大多聚焦于运营模式、投资策略、市场行为、法律地位、市场监管等方面。近年来,对于私募基金业绩评价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在业绩评价方法上并没有太大突破。学者们大都直接套用了美国晨星公司等国外较成熟的基金业绩评价模型,只有少数学者结合实际,对外国的模型进行了修改。有学者在指标选取上有所突破,提出了几个不同于现有经典但极富启发性的指标,并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过于零散,不成体系,不能形成评价系统。除此之外,学者们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对于业绩评价中的基准组合选择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对基准组合进行比较个性化的选择,导致了结论的偏差及不可比性。由于样本量较小和研究区间较短两大问题难以突破,学者们所得出的基金评价结论在说服力和稳定性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本书全面研读了国内外有关基金业绩评价的相关文献资料,借鉴了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评级机构的私募基金业绩评级体系和方法,针对国内私募基金行业的特点,对如何科学、全面地选取业绩评价的表征指标,如何构建私募基金业绩评价体系,如何准确量化私募基金业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一套私募基金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不仅创新了私募基金业绩评价理论,进一步充实了私募基金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丰富了基金业绩评价领域的研究内容。 从实践方面来看,对私募基金的业绩进行评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私募基金经过近几年的扩张发展,其产品数量、管理资金规模、行业影响力都得到迅速提升,但其特定的募集方式、募集完成后较长的封闭期特点,以及基金管理者的利益主要取决于基金绝对收益的收益分配模式,决定了私募基金管理者投资风格更倾向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同时,这种面向少数人的私募方式使其接受投资者的监督程度低于公募基金;较长封闭期的规定使投资者在对基金经理的行为约束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发现基金经理的冒险行为,在封闭期也无法赎回,这都助长了私募基金的冒险行为。 第二,有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从全球基金业发展的经验来看,私募基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财富积累的产物。私募基金是面向机构投资者和富裕人群的投资工具,通过这种投资工具可以集聚较大规模的资金,并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价值发现功能。本书通过系统研究私募基金的业绩评价,提出适合于我国私募基金未来发展的建议,引导私募基金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第三,为投资者购买私募基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个人投资者多半是依据媒体公开发布的私募基金净值涨落决定投资,片面强调净值极有可能会导致私募基金经理一味追求高净值回报,而忽略潜在的风险。科学的基金业绩评价标准应该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除了净值回报率,还要考虑风险因素、基金经理人选股择时能力、业绩持续性等。 第四,为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提供参考。通过对私募基金业绩进行横向比较,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可以确立旗下私募基金的行业地位。目前,私募基金经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私募基金业绩评价不仅可以反映出基金经理的努力程度和业绩水平,还可以依此分析其投资计划是否达到或超过投资目标,发现投资计划的不足,判断基金投资策略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总结管理成功的经验,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为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提供参考。 第五,为监管者制定或完善监管规则提供依据。市场监管者通过借鉴科学、完备的私募基金业绩评价体系对私募基金的业绩和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并以此作为制定和完善监管规则的依据,促使监管者改善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总之,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私募基金产品的不断丰富,我国现阶段相对滞后的私募基金业绩评价研究越来越难以适应私募基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使市场各方能够对私募基金的优劣进行客观评价,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私募基金业绩评价理论,同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