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35.10
折扣购买: 有毒市场(金钱不该买什么)
ISBN: 9787213110559
[美]黛布拉·萨茨 (Debra Satz)——著 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Vernon R. and Lysbeth Warren Anderson院长、斯坦福大学Marta Sutton Weeks社会伦理学教授、政治学荣誉教授。她讲授伦理学、社会和政治哲学以及社会科学哲学等课程,专长于社会与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女性主义哲学等领域。 尚义晗 ——译 复旦大学哲学学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兴趣为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尤其是分析进路的政治哲学领域的分配正义、公共理性与政治义务等议题。主要译作有《有毒市场》《劳特利奇西方宗教哲学史(第三卷)》。
第五章 女性生殖劳动的市场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国社会已经开始试验女性生殖劳动的市场,以及女性卵子市场。许多人认为,与目前人们所接受的其他劳动市场相比,女性生殖劳动的市场——典型案例是契约怀孕(contract pregnancy)——要更成问题。我将这种主张称为不对称论题(asymmetry thesis)。因为这一论题的支持者认为,在我们对待关于生殖劳动市场的方式,与我们对待其他形式的劳动市场的方式之间,应该存在一种不对称。不对称论题的倡导者认为,把生殖劳动当作商品,主张统治经济市场的供求原则也适用于生殖劳动,要比把其他类型的人类劳动当作商品更加糟糕。不对称论题是真的吗?如果是的话,认为它为真的理由是什么?在分析这个案例时,我关于有毒市场的理论是否有用? 我相信,不对称论题既捕捉到了在我们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很强的直觉,又为反对契约怀孕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论证。我在本章中的目的是批评几种流行的为不对称论题辩护的方式,并且提供一种替代性辩护,这个辩护基于平等地位的观念。许多女权主义者认为不对称论题为真,因为他们视此为一种合乎直觉的说法:女性的生殖劳动是一种特殊种类的劳动,不应按照市场规范来处理。在女性的生殖劳动和一般的人类劳动之间,他们划出了一条鲜明的分界线:人类劳动可以被买卖,而女性的生殖劳动内在地不是一种商品。根据这些观点,契约怀孕允许市场延伸进入性(sexuality)和生殖的私人领域。在他们看来,这种将经济领域侵入个人领域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它没有尊重生殖劳动的内在的、特殊的性质。正如一位作者所说:“当女性的劳动被当作商品时,从事这种劳动的女性就被降格了。” 有一些关于市场限度的观点基于这种劳动的意义或其内在性质,要想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估,契约怀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测试案例。我将论证,要想为不对称论题辩护,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方式。虽然我同意,在直觉上说,女性生殖劳动的市场比其他劳动市场更加令人不安,但我将提供另一种解释这种不安的理论。我的分析由四个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我将批评那些基于生殖劳动是一种独特的劳动形式这一假设的论证。我将论证,就我们有关契约怀孕的辩论而言,女性的生殖劳动和人类劳动之间并没有区别。此外,我还将论证,就事实本身而言(ipso facto),出售女性的生殖劳动并不是降格性的。相反,它只有在特定的政治和社会语境下才会成问题。在第二部分中,我将批评支持不对称论题的另一些论证,这些论证诉诸父母之爱(parental love)的本质。这种观点认为,对不对称论题的支持来自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特殊联系;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系不同于工人和他的产品之间的联系。作为回应,我将论证,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系比契约怀孕的批评者所假设的要更为复杂。此外,契约怀孕也并没有导致父母(或契约的其他各方)将孩子视为商品。在第三部分中,我将考察那种对于契约怀孕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极大的后果的担忧。尽管这一论证有其优点,但我将论证其有效性还远未确定。在这一节中,我还将指出契约怀孕与蓬勃发展的生殖服务行业之间的一些类比,尤其是体外受精(IVF)行业,它引发了类似的担忧。 本章的前三部分论证,文献中的那些禁止契约怀孕的各种理由(它们都基于契约怀孕的特殊性质)都是不充分的。尽管如此,与其他类型的劳动契约相比,怀孕契约看起来确实在某些地方是成问题的。问题在于,这种直觉的基础与意义何在?要想支持不对称论题,除了说它与我们的直觉相一致之外,我们还能够怎么说? 在第四部分中,我将论证,不对称论题为真,但我们还没有恰当地理解它为真的原因。不对称论题应该在外部基础上进行辩护,而不是在内在或本质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我在本书前面提出的理论,我将论证,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是解释契约怀孕错在何处的首要之处。女性生殖劳动的市场之所以令人不安,是因为它们强化了性别等级制——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而其他那些我们接受的劳动市场则不是如此。因此我关于不对称论题的辩护在于,契约怀孕强化了美国社会中的不对称社会关系,即性别等级制与性别不平等。但也许,并非一切令人感到不安的契约怀孕的特征,都指向性别。契约怀孕也可能加剧种族不平等,并对妊娠母亲的其他孩子带来有害的影响。在此,我将不会详细回应这些论点。但如果要发展出一个完整的反对契约怀孕的论证,就必须对这些考量进行回应。 生殖劳动的特殊性质 对契约怀孕的一系列广泛攻击,往往有一个共同的前提:生殖劳动的内在性质与其他种类的劳动不同。批评者主张,生殖劳动不仅仅是另一种工作;他们认为,生殖劳动不应该被视为一种商品,这与其他形式的劳动不同。我将这一论题称为本质主义论题(essentialist thesis),因为持此论题者认为,生殖劳动就其本性而言就是不应该被买卖的。 与本质主义论题相反,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倾向于将市场视为是“理论上无所不包的”。这些理论倾向于将一切益品(goods)和能力都视为可交换的商品(commodities),至少在原则上是如此。如果我们接受对于人类行为的经济学进路的逻辑,这似乎会带领我们接受这样一个世界:一切事物都潜在地可供出售,它们包括人体器官、生殖劳动、有毒废料、儿童,甚至选票。很多人会强烈排斥这样一个世界。但它到底有什么问题?本质主义论题的捍卫者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反击的起点:并非所有的人类益品都是商品。更确切地说,人类的生殖劳动被当作商品来对待,这样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当生殖劳动在市场上被购买时,它就已经被不适当地估价(valued)了。 本质主义论题支持不对称论题。本质主义论题的支持者认为,生殖劳动的性质与一般劳动有根本上的不同。特别地,他们认为女性的生殖劳动应该得到尊重而非利用。女性的生殖劳动究竟具有哪些特点让它特别地适用于一种尊重,而且这种尊重还要求将它排除在市场之外? 某些版本的本质主义论题着重于女性生殖劳动的生物学或自然特征: ? 女性的生殖劳动同时具有遗传性和妊娠性的组成部分。而对于其他形式的劳动而言,工人和她的产品之间并没有这样遗传性的关系。 ? 许多人类劳动,其中几乎每一步都是自愿的,而生殖过程中的许多阶段都是非自愿的。排卵、受孕、妊娠和分娩都是在母亲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 ? 生殖劳动大约持续九个月,其他类型的劳动通常不需要如此长期的承诺。 ? 生殖劳动涉及对女性在怀孕期间行为的重大限制,其他形式的劳动对工人身体的侵犯性较小。 然而,生殖劳动的这些特点并不能确立不对称论题。 ? 就生殖工作者和她的“产品”之间的遗传关系而言,即便所谓的代孕者不是遗传学意义上的母亲,大多数批评者还是反对契约代孕。事实上,在许多批评者看来,“妊娠代孕”(gestational surrogacy)——即向女性植入由捐赠的配子在体外形成的胚胎——比那些代孕者即遗传学意义上的母亲的情况,要更加令人不安。此外,男性也与他们的后代之间具有遗传关系,但许多不对称论题的支持者并不反对精子的出售。 ? 就生殖劳动的非自愿程度而言,有许多形式的工作,工人并不能控制工作过程;例如,大批量生产商品的产线工人一般不能控制装配线的速度,他们也并不参与制定他们生产活动的总体目的。 ? 就契约期限的长短而言,有些劳动形式的契约期限甚至要更长,比如图书出版契约或者兵役契约。像怀孕契约一样,这些契约也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在一天结束后就退出的。但很可能大多数本质主义论题的支持者都不会认为商业图书出版契约有什么问题。 ? 就对女性身体的侵犯而言,非生殖劳动同样可能涉及对工人身体的侵犯。举个明显的例子:运动员签署的那些契约,就给了球队老板对他们的饮食和行为以相当大的控制权。这些契约还允许老板对运动员的药物使用进行定期测试。但在运动员的能力能否被出售的问题上,人们却鲜有争议。血液出售同样也违反了非侵入性的条件。事实上,撇开生殖劳动的遗传性成分不谈,自愿的兵役也牵涉到了批评者们所提到的一切其他特征。我们真的要以本质主义的理由反对这种兵役吗? 从泰坦尼克号思想实验出发,呈现市场行为背后的逻辑:它影响着我们是谁、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我们如何构想社会 针对性劳动、代孕、器官交易等涉及市场的伦理议题,梳理纷争的意见,给出清晰的思想指南 辨析经济学和政治哲学不同流派观点,划定四项基本参数作为市场的道德界限
从泰坦尼克号思想实验出发,呈现市场行为背后的逻辑:它影响着我们是谁、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我们如何构想社会 针对性劳动、代孕、器官交易等涉及市场的伦理议题,梳理纷争的意见,给出清晰的思想指南 辨析经济学和政治哲学不同流派观点,划定四项基本参数作为市场的道德界限
书籍目录
致 谢 i
导 论 v
第一部分 1
第一章 市场何为? 3
第二部分 31
第二章 变换中的经济学视野 33
第三章 市场在当代平等主义政治理论中的地位与范围 64
第四章 有毒市场 100
第三部分 129
第五章 女性生殖劳动的市场 131
第六章 女性性劳动的市场 157
第七章 童工:一个规范性视角 183
第八章 自愿奴役与市场的限度 203
第九章 人类肾脏供给中的伦理问题 228
结 论 250
注 释 256
参考文献 298
索 引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