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过河 中华上下五千年

小熊过河 中华上下五千年
作者: 刘岳 编
出版社: 时代文艺
原售价: 28.80
折扣价: 14.40
折扣购买: 小熊过河 中华上下五千年
ISBN: 978753877136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是混沌的一片,就像是一颗巨大的鸡蛋。在这个巨大而黑暗的“鸡蛋壳”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生 命——盘古。 一万八千年之后,盘古终于在“鸡蛋壳”里睡醒了。他睁开双眼,发现四周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盘古决定打破这令人讨厌的黑暗。 他拔下一颗牙齿,将它化作一把锋利的神斧,向 眼前的一团混沌用力一劈。一声巨响之后,眼前的黑暗被劈开了。接着,轻而清的物质往 上浮,成了天空;重而浊的物质往下沉,成了大地。从此,天和地分开了。 开天辟地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害怕它们还会再合拢,就用双手托住天空,双 脚踏着大地。在他的支撑下,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也跟着天地增高,长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同时,盘古还发现,随着他的喜怒哀乐的转变,天气也会有所变化。他高兴的时候就是晴天;他生气的时候,天上就乌云密布;他难过哭泣的时候,一滴滴眼泪顷刻就变成倾盆大雨,冲 刷着大地;他发愁叹气的时候,呼出的气息就会形 成一阵 狂?风。 时光荏苒,又一个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盘古已经长到九万里那么高,天地之间的距离已经极其遥远,盘古终于不用担心天和地再合拢了。 天地终于成形,盘古为自己努力创造的一切感到非常高兴。但由于开天辟地耗尽了力气,他最后劳累而死。在临死前,为了不让天垮塌下来,他用力抬起四肢,永 远地支撑起天空。他的头、双 脚、躯干、左臂和右臂变成了东、西、中、南和北部的五座大山。这五座大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一个中心,它们在大地上昂然挺立,共 同支撑起这片天。 后来,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给大地送来温暖和光明;右眼变成了月亮,让夜晚也有一些光亮;头发变成了天上的繁星,与月亮为伴;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使得万物生 长;声 音变成了轰隆的雷声;皮肤变成了肥沃的土壤;筋脉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牙齿、骨头变成了埋藏在地下的矿产和宝藏;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汗水化作雨水和甘露;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 就这样,盘古的整个身体化成了这个美丽而丰饶的世界。 ?炎帝和黄帝? 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原始部落,炎帝和黄帝便是其中 两个部落的首领。 传说中,炎帝又称烈山氏、赤帝、神 农氏。炎帝姓姜,生于姜水。在炎帝之前,人们以猎取野兽为 生,后来由于人口剧增,仅靠打猎已经不能填饱肚子了。于是炎帝用树木制成耒耜,教人们耕种,解决了粮食问题。炎帝因此被尊称为“农业之神”。 传说炎帝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先驱。为了给人治病,炎帝四处搜寻可以治病的草药。他翻山越岭,不辞劳苦,采摘并品尝各种野草,亲自辨别它们的药性。因为总是以身试药,中毒是家常便饭,后来他因误食了含剧毒的“断肠草”而丧 生。人们又尊称炎帝为“医药之神”。 而另一位部落首领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姓姬,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又称“轩辕氏”;因为所在的部落名为“有熊”,所以又称“有熊氏”。传 说黄帝出生时,目光如电,有神灵之气,而且很快学会了说话。他长大后,因才智超群,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增 长,两个部落便开始扩展。炎帝部落向 黄河以南扩展,最后到达今山 东 省一带;黄帝部落则扩展到今黄河以北地区。黄河下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既适合放牧又适合农 耕,为两个部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后来,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盟主之位,在阪泉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结 果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 联盟。 当时在东方有一个较大的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蚩尤,他有八十一个兄弟,人人凶悍无比。蚩尤部落以金属制作兵器,还会在作战时呼风唤雨,制造烟雾,几乎战无不胜。后来,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驱赶熊、罴、貔貅、、虎等野兽参加战斗。蚩尤在激战中造起漫天大雾。大雾弥漫三天三夜,使黄帝的军队不辨东西南北。后来,黄帝让风后制造出了指南车,士兵们凭借这种始终指向南方的车子辨清了方向,战胜了大雾。蚩尤又请来风伯、雨师,发出狂风暴雨,使黄帝的军队陷于洪水之中。最后,黄帝邀来天女,止住了风雨。蚩尤最终被黄帝擒杀。 蚩尤被打败后,黄帝的威望更高了,中原地区许多部落都归顺了黄帝,奉他为首领。中原地区的部落逐渐融为一体,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为华夏族。 传 说 中,黄帝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许多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技术和器物,设立了许多新制度,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最初篇?章。 ?尧舜禅让? 传说黄帝以后,尧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据传尧生活俭朴,非常爱民。他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野菜汤,穿的是破衣服,天冷时就披一张麂皮御寒。如果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尧总是自责,认为那是自己的过错;如果有人犯了罪,他也会自责,认为是自己管理不当。尧善于治理 家,因为他非常会用人:他任命长于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后稷做农官,教人们耕 种;任命铁面无私的皋陶做法官,来决断各种疑难案件。 尧得到人们的一致拥护,但他并不专制,各种大事都会征询部落其他首领的意见,与大家商 量好后才做决定。当尧年纪大了,他想选拔一位贤能的人接班。尧的儿子丹朱无能傲慢,有人为了讨好尧,便违心地举荐丹朱继位,被尧严词拒绝了。尧听说有个贤能的人叫许由,便亲自去拜访他,想让他继位。但许由生性清高,不愿接受首领之位,连夜躲到箕山下隐居起来。尧又派人去请他担任九州 长。许由听说之后,赶紧跑到颍水边,捧起河水清洗自己的耳朵,表示不愿意听到让他做官的话。后来,大家推荐舜接替首领之位。 舜姓姚,传 说他每只眼睛中有两个瞳孔,所以取名 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舜的父亲叫瞽瞍,是个盲人。舜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后来,瞽瞍又娶妻生子。舜的父亲和继母都宠爱后来生的儿子,百般虐待舜,但舜依然很孝顺他们,也很疼爱弟弟。所以,大家都称赞舜是孝顺贤德之人。但是,舜的家庭还是容不下他,他只得独自到历山下耕?种。 舜的良好德行让周围的人深受影响,使他们都变得谦恭有礼。人们很乐意和舜住在一起,在舜耕种的那个地方,第一年就形成了村落,第二年村落就变成了集镇,第三年就发展 成了城市。 尧听说了舜的事情,对他也很满意。但为了确保继承者能真正管理好部落联盟,他决定进一步考察舜。于是,为了监督舜的一言一行,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舜。舜的地位变高了,他的父母、弟弟觊觎他的财产,想尽办法谋害他。但舜还是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关爱弟弟。 尧对舜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将舜召到身边协助自己工作,以培养他管理部落的能力。舜一做就是二十年,每件事都做得很好,深得民心。尧在传位给舜之前,对他做了最后一次考察。尧让舜独自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时候走进深 山,看看他能否走出这座深山。山中密林高耸,毒蛇猛兽成群出没,舜虽然孤身一人,但他毫不畏惧,毅然走进山里。据说毒蛇猛兽见了舜,全都自动避开。暴风雨来了,山林里到处是电闪雷鸣,但舜还是毫不退缩,最后顺利地走出山林,回到部落。 此后,尧放心地把部落联盟 首领之位交给了舜。这种让位的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舜不负众望,在担任首领的几十年中把部落治理得非常兴旺。和尧一样,他选拔了许多贤能的人,例如让禹负责治水,化解了洪 水灾害。 舜有一个儿子叫商均,但舜同样没有把首领之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尧、舜禅让的故事,堪称千古佳话,人们认为尧、舜是道德完美的圣人。尧、舜 禅让的传 说,实际上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制度的一种反映。 ?夏朝的建立? 禹因为治水有功,深得民心,于是舜遵循禅 让制度,将领袖之位传给了禹。 禹继位之后,许多部落主动前来结盟。这样,禹的部落联盟规模日益壮大。后来,禹打败了南方的三苗部落,将 疆域扩展到了江淮流域。这时,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禹建立了夏朝,成 为夏朝的第一位君主。 起初,禹依然遵循旧制,让各部落首领推举贤能的人继承王位。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公 正无私的皋陶。皋陶在尧、舜时期一直担任法官,负责判案。他被选为继承人之后,禹就将国家的一些事务交给他处理。可是,皋陶还没来得及即位就病逝了。各部落首领又推举了伯益作为禹的继承人。 但是,此时禹早有了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的想法。他一面假意采纳各部落首领的建议,让伯益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另一面却花费大量精力培养启,让启学习治国方略,多与各部落首领接触,又安置许多启的亲信和好友成为朝中重要官员。禹还有意让启去完成一些很重要的工作,使启在国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这样,经过几年的经营,启的势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伯益。对此,伯益曾一度毫无察觉。 又过了几年,禹出巡东南,在会稽山上召开部落联盟大会。大会刚开完,禹就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人们将他的遗体安葬在会稽山。 禹的去世让举国上下悲恸不已,伯益以继承人的身份为禹守丧三年。按照尧、舜时代的惯例,为表谦恭,三年守 丧期满后,还需隐居一段时间,才可以继承王位。于是,伯益守 丧期满后便隐居起来,谁知不久便听说各部落首领早就抛开他,纷纷去朝见启了。 伯益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和启抗衡,于是他主动向天下人宣告自己的能力不如启,愿意放弃王位,恭请启继承王位。对伯益的主动让位,启先是几番谦让,之后就在众人的“拥戴”下登上了王位。启打破了尧、舜以来“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改禅让制为世袭制。从此,“天下为家”代替“天下为公”,家族世袭制代替选贤与能的禅让制,历史从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 ?商汤灭夏桀? 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非常喜爱打猎,常 常会离开京城数月,到洛水北岸打猎游玩。日久天长,导致朝 政 荒废,民怨沸腾。 羿是有穷氏部落的首领,他不满太康的统治。于是,他集结族人,乘机攻占了夏朝的国都,并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而国政大权则由他掌握。这段历史就是“太康失国”。 仲康不久抑郁而亡,他的儿子相继位,即帝相。但羿依然把持朝 政,等到时机成熟后,他干脆废了帝相,自立为王。登上王位后,羿贪于享乐,不理国事,宠臣寒浞渐渐掌握了政权。后来,寒浞杀死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又派人追杀帝相。帝相的妻子幸运逃脱,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懂事后,母亲就将“太康失国”的惨痛经历告诉了他。自此,少 康就立志要复兴夏朝。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少康终于击败寒浞,夺回政权,光复夏朝,成 为夏朝的第六代君主。少康统治时期,夏朝国泰民安,出现了繁荣安定的盛世局面,史称“少 康 中?兴”。 夏朝的最后一代君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重用奸臣,迫害忠良,不理朝 政,荒 淫好色,而且残酷地压榨百姓,朝野内外危机四伏。老百姓对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敢怒不敢言。与此同时,在黄河下游,有一个诸侯国逐渐强大起来,这就是商。 商族的始祖名契,是兴起于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的首领。传 说契的母亲简狄吞下玄鸟的蛋,受孕生下契。契和禹同是黄帝的后代,又同时在舜的朝廷里任职。契因协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商族因而得名。 在夏朝统治的四百多年时间里,商族曾在今天的山 东、河北、河南一带,进行过八次集体大迁徙。夏朝末年,商族的第十四代首领汤迁都至亳。 汤又称成汤,是一位才能卓越的领袖。由于桀荒淫无道,不得民心,汤乘机发展本族势力。他消灭了几个夏朝属国,扩大了商族的疆土。商 汤一面不断征讨夏的属国,一面大量地向夏朝进献各种珍宝,并贿赂桀的近臣。桀收到这些珍宝,又听到近臣说尽汤的好话,因此对汤的所作所为竟毫无察觉。双 方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此消彼长。 约公 元前1600年,汤见时机到了,就召集军队,出兵伐夏,直逼夏朝重镇鸣条。 桀亲自带兵来到鸣条,两军对垒,夏军惨败。于是桀率领残部一直逃到了南巢。汤的部队随后追上他们,并将他们放逐在了那里。桀懊悔不已,最后在南巢饮恨而终。 汤灭掉夏朝后建立了商?朝。 ?武王伐纣?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后世称他为商纣王。他是继夏桀之后的又一个荒淫暴君。 传说商纣王力大无穷,天资聪颖,但是性情傲慢残暴,他没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来治国安邦,而是用于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商 纣王喜好酒色,他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朝歌广建苑囿台榭。在这些奢华的宫苑中,有一座方圆三里、高千尺的鹿台,装 潢得富丽堂?皇,商纣王与自己的宠妃妲己,以及一群贵族经常在里面通宵达旦地狂欢滥饮,纵情?享乐。 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下,黎民百姓怨声载道,叛乱频发。为了镇压人们的反抗,商 纣 王制定了严酷的刑法,还制造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刑具。在商纣王的暴政与酷刑下,贵族和大臣都开始默不作声,或者逃到别处去。渐渐地,商 纣 王 身 边连一个可以辅佐他的贤臣也没有了。 当商朝的统治摇摇欲坠之时,西边的一个属国——周却一天天强大起来。周是一个擅长发展农业的古老部落,经过数代首领的扩 张,势力已十分强大。商纣王时期,周文王姬昌对商纣王的统治非常不满,一直在积极储备力量,准备消灭商?朝。 一系列战争之后,周征服了一些部落、方国,势力逐渐向东延伸到商朝的中心地带。随着周的兴盛,商 朝的许多部落、方国纷纷前来投靠。周成了西边的盟主,商 纣王将周文王封为西伯。周文王在沣水西岸建造新的都城,称 为“丰”。 周的强大引起了商纣王的恐 慌,为了打击周的势力,商 纣王将周文王囚禁起来。周人急忙向商纣王进献美女、财宝,以表忠心,商 纣王这才释放了周文王,但是将周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杀害了。于是,满腔悲愤的周文王更加积极地筹备伐纣大计。他觉得自己缺少一个能文能武、才干超群的贤士辅佐,于是四处寻求贤能之士。姜子牙就是周文王寻找到的贤能之人。在博学多才的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文王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周文王去世后,次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周武王继续以灭商为志,为了便于向商朝进军,他把国都从沣水西岸迁到了东岸,称 为“镐京”。此后,周武王又在黄河渡口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即“孟津观兵”。四方诸侯闻讯纷纷赶来响应。他们都对商纣王积怨已久,便与周武王立下盟誓,商 定以后共 同伐商。 “孟津观兵”后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认为伐商时机已到,便派使者遍告各路诸侯,共 同伐商。这次出征,周共出动兵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轻甲步兵四万五千人。各路诸侯也陆续赶来会师。联军一路战无不胜,很快就推进到了朝歌郊外的牧野。 商纣王忙从东夷各地调遣军队,同时征集大批奴隶编成军队,又调集了商都的亲军、卫队,拼凑了七十万人,与周军对阵于牧野。虽然商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大部分是才被抓来不久的奴隶,他们原本就对商纣王恨之入骨,加上又被命令打头阵,做亲军、卫队的挡箭牌,因而两军刚一接触,商军就出现了倒戈现象。奴隶们掉转矛头,同周军联合起来攻打商军。商军顿时溃不成军,全线败退。商 纣王见大势已去,于是登上鹿台,将多年搜刮来的美玉宝器堆在身边,然后命人放火焚烧鹿台,一代暴君就此葬 身火海。 次日,周武王在朝歌郊外设立祭坛,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周武王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诸侯王臣,威风凛凛地大声宣告:周朝灭商,这是上天的旨意。从今以后,我将奉上天之命治理天下!”自此,周王朝正式建立,定都镐京,历史上 称作“西周”。 ?齐桓公称霸? 春秋时期,一些大诸侯国国君成了霸主,对其他中小诸侯国发号施令,俨然成了东周王朝的实际统治者。齐桓公就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齐桓公所在的齐国大致位于今山东省北部。春秋初期,齐国即跻身东方大国之列。公元前698年,齐襄公即位。他不善理政,最终引发暴乱,于公元前686年被叛军杀死。之后,齐国陷入无主的局面。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即当时在鲁国的公子纠,由管仲辅佐;在莒国的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两位公子得知齐国君主被杀的消息后,都想赶回国内继承君位。最终,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齐桓公论功行 赏,决定拜鲍叔牙为相,可鲍叔牙却推说帮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管仲才能更高,最适合帮助齐桓 公治理国家。 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后来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大胆改革政治制度,加强训练国家军队,使齐国的经济、政 治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公元前679年,为了展现齐国强大的实力,在齐桓公的倡议下,宋、陈、卫、郑等国的国君在鄄地与齐国会盟,齐桓公自此开始称霸中?原。 齐桓公的称霸,对中原地区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先后举行了九次诸侯会盟,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后世尊称他为“孔夫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在我国历史上产 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少时,家境贫寒,但聪颖好学,对诗书礼乐均有浓厚的兴趣。他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五十岁时在鲁国从?政。 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国势蒸蒸日上,大有由弱变强之势。齐景公怕鲁国的强大对自己不利,就献给鲁定公和掌握鲁国大权的季氏八十名美女。鲁定公果然中计,他欣然接纳了这些女子,从此沉迷温柔乡,无心理政。鲁国刚 刚 壮大起来的国力很快又衰落下去。 公元前497年,五十四岁的孔子对荒淫无能的鲁定公完全失去信心,慎重考虑之后,就带着众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寻找出路。他们先去了卫国,可是卫灵公不信任孔子,于是孔子便愤然离开,到陈国去了。 孔子来到陈国的匡地时,忽然陷入困境之中。原来,鲁国有个叫阳虎的大恶人,和孔子长得极其相似。阳虎曾在匡地指挥作战,残害过这里的老百姓。于是,匡人把孔子当成阳虎围困起来。孔子师徒被围困了五天。在此期间,他们没有任何过激反应,一直静待事态发展。最后,匡人发现孔子不是阳虎,就放了他们。这时,孔子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只得返回卫国的都城帝丘。不久之后,孔子又离开了卫国。 公元前492年,孔子等人途经宋国,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有个大官叫桓魋,他曾被孔子羞辱过,得知孔子来到宋国后,怒不可遏,便派人把大树砍倒,赶走了孔子师徒。 离开宋国之后,孔子又去了陈国。陈国君主待孔子礼遇有加,却不认同孔子的治国主张。后来,孔子师徒听说楚昭 王是个贤君,就去投奔他。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王所用,以后对两国不利,于是将孔子围在陈、蔡边界。孔子师徒在此断粮七天,幸好楚昭王派兵来救,孔子等人才得以脱险。 到了楚国,楚昭王想给孔子一块封地。但是令尹子西害怕威望和名声已经很高的孔子再拥有了权势会对楚国不利。于是,楚昭 王 便不再与孔子议论国事了。 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因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推行,他索性专心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创办私学,授徒讲学,弟子人数达三千人之多,其中不少成为栋梁之材。他总结和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至今仍被沿用。他还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典籍,删修了鲁国史书《春秋》。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他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他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 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国在战国七雄 中,曾经是实力最弱的国家,但是经过商 鞅变法后,国力与日俱增。不断 壮大的秦国,让齐、楚、燕、赵、韩、魏六国都很惧怕。 公元前247年,嬴政登上秦国王位,当时他年仅十三岁,秦国的大权握在他的母亲和丞相吕不韦手里。公元前238年,嬴政开始亲政,他镇压了宫廷叛乱,后又免掉了吕不韦的职务,从此实权在握。 时东方六国已经衰落,大臣尉缭和李斯建议秦王 抓住时机消灭六国。于是,秦王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步伐。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十年间,秦国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之后,秦王将都城设在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后,认为若只是称 王,并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功绩。后来,他受到上古时代“三皇五帝”称号的启发,以“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称号。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于是就自称“始皇帝”,后人称他“秦始皇”。他还把“朕”作为皇帝的自称,从此以后,这个字就成了皇帝的专属用字。 秦朝疆域辽阔,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统一了律法,统一了文字,还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此外,他还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驰道”。这样,秦朝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就畅通无阻了。 不过,为了统一思想,秦始皇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书,以及《诗》《书》等典籍;有敢谈论《诗》《书》的人处死罪,以古非今的人灭族。这便是“焚书”事件。焚书后的第二年,即公 元前212年,有人暗地里议论秦始皇,秦始皇知道后异常恼怒,将这些人全部处以坑杀极刑。这件事史称“坑儒”。“焚书坑儒”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大大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维护统一的举措虽然有进步的一面,但也在很多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愈加艰难。苛政之下,秦朝的统治迅速走向覆亡。 ?鸿门宴? 公 元前209年,原楚国大将 项燕的儿子项梁、孙子项羽起兵反秦。与此同时,泗水郡沛县的刘邦也在县民的鼓动下开始起义。刘邦被称作“沛公”,在萧何、曹参等人的辅佐下,起义队伍很快壮大起来。 当时,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在关中称王。公元前206年,就在项羽与秦军主力鏖战之时,刘邦 率领的起义军先他一步进入关中,驻军霸上。眼见即将到手的关中落入刘邦之手,项羽大怒,率大军到达距咸阳百里的鸿门驻扎,离刘邦的军营只有四十里。 项羽的叔父项伯与追随刘邦的张良是好友。项伯得知项羽准备攻打刘邦的消息后,连夜赶到刘邦军中,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张良。刘邦得此信息,认真地分析了当下形势,认识到双方实力悬殊,不宜正面交锋,于是决定亲自前往鸿门向 项羽谢罪。 次日一早,刘邦便和谋士张良、武将樊哙,以及一百多个随从到鸿门拜见项羽。见到项羽后,刘邦诚恳地说道:“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北,我在黄河南。我也没料到自己能先一步入关,可我入关后,丝毫不敢轻举妄动。我登记吏民,封存府库,就是等待将军您的到来。谁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离间,让您对我有所误会,这实在太可恶了。” 刘邦低声下气的道歉一下子驱走了项羽满腹的怒气。之后,他设宴款待刘邦,由范增、项伯、张 良 等人作陪。范增认为宴席上正是诛杀刘邦的好机会,便一再向项羽使眼色,示意项羽乘机把刘邦杀掉。可项羽一直沉默,没有反应。无奈之下,范增便借故离开,找到项羽的武将 项 庄,让他借口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项伯看出项庄舞剑的真正用意,于是他也拔剑起舞,以保护刘邦。 张良一看形势十分危急,便到营门外找到将军樊哙。耿直鲁莽的樊哙了解到宴席上危急的情况后,便闯进军帐保护刘邦。樊哙的到来搅乱了宴席的局面,阻拦了范增想要杀掉刘邦的计划。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上厕所,走出营门。张 良和樊哙也跟了出来。在张良、樊哙的劝说下,刘邦由樊哙护送着不辞而别,逃回营里。 后来,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夺取了天下。他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张骞通西域? 在西汉时期,西域有三十六个小国,其中大的人口有数万,小的人口仅几百。秦末汉初,日益壮大的匈奴常常发兵侵扰西域各国,并委派官吏统治这些国家,还让西域各国缴纳繁重的赋税。这些国家的百姓苦不堪言,盼望有朝一日能摆脱匈奴的统治。 西汉刚刚建立时,国力尚弱,根本无力与匈奴抗衡,自汉高祖时期就一直采取和亲政策与匈奴维持和平关系。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这时,西汉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 盛。于是汉武帝决定改变以往的和亲政策,向 匈奴发起反击,彻底消除它对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 在做战争准备时,汉武帝得知了一个消息。原来,曾在西域生活多年的大月氏,因为匈奴人杀害了他们的国王,所以与匈奴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于是,汉武帝便计划联合大月氏,共同讨伐匈奴。汉武帝向全国颁布诏书,招募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人选。张 骞主动应招,成为汉朝出使西域的第一人。 公元前138年,身负重任的张骞率领一百多名勇士,从长安出发,经陇西郡前往西域。但是刚到河西走廊,他们就被匈奴人抓住了。匈奴人将 张骞囚禁了十余年,为动摇他出使西域 决心,还让他在匈奴娶妻生子。尽管如此,张 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最后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率领部属堂邑父等人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大宛王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后经大宛王引介,又通过康居,他们才最终到达大月氏。 到大月氏之后,张 骞 向大月氏王提出联合对付匈奴的计划。大月氏王却对此不感兴趣。后来张骞经过多方打听才了解到,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月氏人已经淡忘了十多年前与匈奴之间的恩怨,目前他们生活相对稳定,不愿意再卷入战 争。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多,张 骞见结盟无望,只好返回汉朝。 回国时为了避开匈奴,同时也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西域各国,张 骞决定走一条新的路线。他越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东进,经过莎车、于阗等地,进入羌人居住的地区。但不幸的是,他再次被匈奴人抓住并被囚禁起来。直到一年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等人才又趁机逃出。 公元前126年,张 骞等人成功返回都城长安。汉武帝见到他们后,又惊又喜,立刻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他的部属堂邑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张 骞建议汉武帝结交西域的乌孙,跟他们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做正使,率领副使和将士三百多人,带着许多金银、绸缎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 张骞到达乌孙国后,将六百匹马、万头牛羊和价值万金的重礼献给乌孙王,并承诺双方若能联手打败匈奴,汉朝将把公主嫁给他。但由于乌孙国邻近匈奴,而距汉朝路途遥远,乌孙国人大都不愿与匈奴开战。而且在当时,乌孙国正逢王室纷争,诸王子夺权,国势不稳,于是双方没有达成盟约。不过张骞此次出使以乌孙国为根据地,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大夏等国,最远到达了今日中东地区的波斯湾,有力地拓展了汉朝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公元前115年,张 骞回国,乌孙王派使者随同张骞一起来到了汉都长安。汉武帝热情招待乌孙使者,派人带着他到各地参观,以彰显国威。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长安的繁华景象,也见识了汉朝各地的兴旺发达。他回到乌孙后,把这些情况都报告给乌孙王。乌孙王听了很高兴,决定跟汉朝建立友好关系。 张骞从乌孙回来,过了一年多就病逝了。他去世后不久,派到大宛等国去的副使,才陆续带着各国使者回到长安。这些国家和乌孙一样,都跟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 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之后,商人和使节往来不绝。汉文明通过西域传向了中亚、西亚和欧洲,对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 产生了深 远 影?响。 ?光武中兴? 公元23年2月,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8月,他派遣起义军攻破长安。随后,长安百姓发生暴动,杀死了新朝皇帝王?莽。 后来,更始帝命有汉室皇族血统的刘秀去河北安抚州郡。刘秀来到河北后,首先废除王莽施行的苛政,恢复西汉官制,然后释放囚犯。老百姓觉得刘秀处事公正严明,宽厚仁爱,因此都很爱戴拥护他。 公元24年,更始帝迁都长安,大封功臣。他怕势力不断壮大的刘秀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封刘秀为萧王,让他来长安做官,以便监督和控制他。此时,黄河以北被数十支农民起义军割据占领,邯郸一带的豪强又拥立王郎为帝。王郎一面招抚其他义军,一面大肆攻城略地。于是,刘秀借口要铲除叛贼,拒绝去长安做官。 公元25年正月,刘秀将各路农民军先后消灭,拥有了百万大军,完全占据了河北地区。同年6月,刘秀在河北称帝,国号“汉”,年号建武。刘秀建立的王朝史称“东汉”,或称“后汉”。不久,刘秀率大军攻打洛阳,洛阳守将朱鲔投降。刘秀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洛阳 城,他拜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随后,东汉正式定都洛阳。 公元26年,刘秀派将军冯异带兵攻打农民起义军赤眉军,赤眉军伤 亡惨重,只好弃长安向西逃去。同时,刘秀派大将邓禹追击,却被赤眉军打败。公元27年,刘秀派冯异继续带兵西征,最终完全剿灭赤眉军。但是他并没有处死俘虏来的赤眉军领袖樊崇和放牛娃皇帝刘盆子,反而宽容地赐给他们田产,让他们安居乐业。 经过多年征战,各处割据势力被逐渐消灭,刘秀终于统一了全国。但当时的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秩序一片混乱。面对这种状况,刘秀采取简政安民的措施,恢复西汉初期“法简刑轻”的治国策略,屡次颁布大赦令,释放犯人,使社会渐趋安定。 刘秀勤政清廉,提倡节俭,大力惩治腐败,使人民生活安定下来,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因为刘秀的谥号为“光 武皇帝”,所以历史上 将刘秀重兴汉室的这一时期称为“光 武中?兴”。"让他借口舞剑助兴,伺机杀掉刘邦。项伯看出项庄舞剑的真正用意,于是他也拔剑起舞,以保护刘邦。 张良一看形势十分危急,便到营门外找到将军樊哙。耿直鲁莽的樊哙了解到宴席上危急的情况后,便闯进军帐保护刘邦。樊哙的到来搅乱了宴席的局面,阻拦了范增想要杀掉刘邦的计划。过了一会儿,刘邦借口上厕所,走出营门。张 良和樊哙也跟了出来。在张良、樊哙的劝说下,刘邦由樊哙护送着不辞而别,逃回营里。 后来,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夺取了天下。他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张骞通西域? 在西汉时期,西域有三十六个小国,其中大的人口有数万,小的人口仅几百。秦末汉初,日益壮大的匈奴常常发兵侵扰西域各国,并委派官吏统治这些国家,还让西域各国缴纳繁重的赋税。这些国家的百姓苦不堪言,盼望有朝一日能摆脱匈奴的统治。 西汉刚刚建立时,国力尚弱,根本无力与匈奴抗衡,自汉高祖时期就一直采取和亲政策与匈奴维持和平关系。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这时,西汉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 盛。于是汉武帝决定改变以往的和亲政策,向 匈奴发起反击,彻底消除它对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 在做战争准备时,汉武帝得知了一个消息。原来,曾在西域生活多年的大月氏,因为匈奴人杀害了他们的国王,所以与匈奴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于是,汉武帝便计划联合大月氏,共同讨伐匈奴。汉武帝向全国颁布诏书,招募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人选。张 骞主动应招,成为汉朝出使西域的第一人。 公元前138年,身负重任的张骞率领一百多名勇士,从长安出发,经陇西郡前往西域。但是刚到河西走廊,他们就被匈奴人抓住了。匈奴人将 张骞囚禁了十余年,为动摇他出使西域的决心,还让他在匈奴娶妻生子。尽管如此,张 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最后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率领部属堂邑父等人逃离了匈奴。他们向西急行几十天,越过葱岭,到了大宛。大宛王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后经大宛王引介,又通过康居,他们才最终到达大月氏。 到大月氏之后,张 骞 向大月氏王提出联合对付匈奴的计划。大月氏王却对此不感兴趣。后来张骞经过多方打听才了解到,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月氏人已经淡忘了十多年前与匈奴之间的恩怨,目前他们生活相对稳定,不愿意再卷入战 争。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多,张 骞见结盟无望,只好返回汉朝。 回国时为了避开匈奴,同时也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西域各国,张 骞决定走一条新的路线。他越过葱岭,沿昆仑山北麓东进,经过莎车、于阗等地,进入羌人居住的地区。但不幸的是,他再次被匈奴人抓住并被囚禁起来。直到一年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等人才又趁机逃出。 公元前126年,张 骞等人成功返回都城长安。汉武帝见到他们后,又惊又喜,立刻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他的部属堂邑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张 骞建议汉武帝结交西域的乌孙,跟他们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做正使,率领副使和将士三百多人,带着许多金银、绸缎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 张骞到达乌孙国后,将六百匹马、万头牛羊和价值万金的重礼献给乌孙王,并承诺双方若能联手打败匈奴,汉朝将把公主嫁给他。但由于乌孙国邻近匈奴,而距汉朝路途遥远,乌孙国人大都不愿与匈奴开战。而且在当时,乌孙国正逢王室纷争,诸王子夺权,国势不稳,于是双方没有达成盟约。不过张骞此次出使以乌孙国为根据地,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大夏等国,最远到达了今日中东地区的波斯湾,有力地拓展了汉朝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公元前115年,张 骞回国,乌孙王派使者随同张骞一起来到了汉都长安。汉武帝热情招待乌孙使者,派人带着他到各地参观,以彰显国威。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长安的繁华景象,也见识了汉朝各地的兴旺发达。他回到乌孙后,把这些情况都报告给乌孙王。乌孙王听了很高兴,决定跟汉朝建立友好关系。 张骞从乌孙回来,过了一年多就病逝了。他去世后不久,派到大宛等国去的副使,才陆续带着各国使者回到长安。这些国家和乌孙一样,都跟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 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之后,商人和使节往来不绝。汉文明通过西域传向了中亚、西亚和欧洲,对促进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 产生了深 远 影?响。 ?光武中兴? 公元23年2月,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8月,他派遣起义军攻破长安。随后,长安百姓发生暴动,杀死了新朝皇帝王?莽。 后来,更始帝命有汉室皇族血统的刘秀去河北安抚州郡。刘秀来到河北后,首先废除王莽施行的苛政,恢复西汉官制,然后释放囚犯。老百姓觉得刘秀处事公正严明,宽厚仁爱,因此都很爱戴拥护他。 公元24年,更始帝迁都长安,大封功臣。他怕势力不断壮大的刘秀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封刘秀为萧王,让他来长安做官,以便监督和控制他。此时,黄河以北被数十支农民起义军割据占领,邯郸一带的豪强又拥立王郎为帝。王郎一面招抚其他义军,一面大肆攻城略地。于是,刘秀借口要铲除叛贼,拒绝去长安做官。 公元25年正月,刘秀将各路农民军先后消灭,拥有了百万大军,完全占据了河北地区。同年6月,刘秀在河北称帝,国号“汉”,年号建武。刘秀建立的王朝史称“东汉”,或称“后汉”。不久,刘秀率大军攻打洛阳,洛阳守将朱鲔投降。刘秀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洛阳 城,他拜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随后,东汉正式定都洛阳。 公元26年,刘秀派将军冯异带兵攻打农民起义军赤眉军,赤眉军伤 亡惨重,只好弃长安向西逃去。同时,刘秀派大将邓禹追击,却被赤眉军打败。公元27年,刘秀派冯异继续带兵西征,最终完全剿灭赤眉军。但是他并没有处死俘虏来的赤眉军领袖樊崇和放牛娃皇帝刘盆子,反而宽容地赐给他们田产,让他们安居乐业。 经过多年征战,各处割据势力被逐渐消灭,刘秀终于统一了全国。但当时的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秩序一片混乱。面对这种状况,刘秀采取简政安民的措施,恢复西汉初期“法简刑轻”的治国策略,屡次颁布大赦令,释放犯人,使社会渐趋安定。 刘秀勤政清廉,提倡节俭,大力惩治腐败,使人民生活安定下来,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因为刘秀的谥号为“光 武皇帝”,所以历史上 将刘秀重兴汉室的这一时期称为“光 武中?兴”。"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兴起与衰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富有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全书采用无障碍阅读、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打好阅读基础,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兴起与衰落,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富有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全书采用无障碍阅读、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打好阅读基础,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书籍目录

我的阅读计划
盘古开天辟地
炎帝和黄帝 
尧舜禅让 
夏朝的建立 
商汤灭夏桀 
武王伐纣 
齐桓公称霸 
孔子周游列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 
鸿门宴 
张骞通西域 
光武中兴 
赤壁之战 
隋国公夺位 
李渊起兵 
玄武门之变 
女皇武则天 
杯酒释兵权 
靖康之变 
忽必烈建元 
朱元璋崛起 
郑和下西洋 
少年康熙智擒鳌拜 
武昌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书归纳与整理
我的专属阅读报告
识字表
词语表

试读内容

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是混沌的一片,就像是一颗巨大的鸡蛋。在这个巨大而黑暗的“鸡蛋壳”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生 命——盘古。
一万八千年之后,盘古终于在“鸡蛋壳”里睡醒了。他睁开双眼,发现四周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盘古决定打破这令人讨厌的黑暗。
他拔下一颗牙齿,将它化作一把锋利的神斧,向 眼前的一团混沌用力一劈。一声巨响之后,眼前的黑暗被劈开了。接着,轻而清的物质往 上浮,成了天空;重而浊的物质往下沉,成了大地。从此,天和地分开了。
开天辟地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害怕它们还会再合拢,就用双手托住天空,双 脚踏着大地。在他的支撑下,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也跟着天地增高,长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同时,盘古还发现,随着他的喜怒哀乐的转变,天气也会有所变化。他高兴的时候就是晴天;他生气的时候,天上就乌云密布;他难过哭泣的时候,一滴滴眼泪顷刻就变成倾盆大雨,冲 刷着大地;他发愁叹气的时候,呼出的气息就会形 成一阵 狂 风。
时光荏苒,又一个一万八千年过去了,盘古已经长到九万里那么高,天地之间的距离已经极其遥远,盘古终于不用担心天和地再合拢了。
天地终于成形,盘古为自己努力创造的一切感到非常高兴。但由于开天辟地耗尽了力气,他最后劳累而死。在临死前,为了不让天垮塌下来,他用力抬起四肢,永 远地支撑起天空。他的头、双 脚、躯干、左臂和右臂变成了东、西、中、南和北部的五座大山。这五座大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一个中心,它们在大地上昂然挺立,共 同支撑起这片天。
后来,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给大地送来温暖和光明;右眼变成了月亮,让夜晚也有一些光亮;头发变成了天上的繁星,与月亮为伴;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使得万物生 长;声 音变成了轰隆的雷声;皮肤变成了肥沃的土壤;筋脉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牙齿、骨头变成了埋藏在地下的矿产和宝藏;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汗水化作雨水和甘露;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
就这样,盘古的整个身体化成了这个美丽而丰饶的世界。
炎帝和黄帝
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原始部落,炎帝和黄帝便是其中 两个部落的首领。
传说中,炎帝又称烈山氏、赤帝、神 农氏。炎帝姓姜,生于姜水。在炎帝之前,人们以猎取野兽为 生,后来由于人口剧增,仅靠打猎已经不能填饱肚子了。于是炎帝用树木制成耒耜,教人们耕种,解决了粮食问题。炎帝因此被尊称为“农业之神”。

传说炎帝是中国传统医药的先驱。为了给人治病,炎帝四处搜寻可以治病的草药。他翻山越岭,不辞劳苦,采摘并品尝各种野草,亲自辨别它们的药性。因为总是以身试药,中毒是家常便饭,后来他因误食了含剧毒的“断肠草”而丧 生。人们又尊称炎帝为“医药之神”。
而另一位部落首领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姓姬,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又称“轩辕氏”;因为所在的部落名为“有熊”,所以又称“有熊氏”。传 说黄帝出生时,目光如电,有神灵之气,而且很快学会了说话。他长大后,因才智超群,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由于人口不断繁衍增 长,两个部落便开始扩展。炎帝部落向 黄河以南扩展,最后到达今山 东 省一带;黄帝部落则扩展到今黄河以北地区。黄河下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既适合放牧又适合农 耕,为两个部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后来,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盟主之位,在阪泉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结
果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
联盟。
当时在东方有一个较大的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蚩尤,他有八十一个兄弟,人人凶悍无比。蚩尤部落以金属制作兵器,还会在作战时呼风唤雨,制造烟雾,几乎战无不胜。后来,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驱赶熊、罴、貔貅、、虎等野兽参加战斗。蚩尤在激战中造起漫天大雾。大雾弥漫三天三夜,使黄帝的军队不辨东西南北。后来,黄帝让风后制造出了指南车,士兵们凭借这种始终指向南方的车子辨清了方向,战胜了大雾。蚩尤又请来风伯、雨师,发出狂风暴雨,使黄帝的军队陷于洪水之中。最后,黄帝邀来天女,止住了风雨。蚩尤最终被黄帝擒杀。
蚩尤被打败后,黄帝的威望更高了,中原地区许多部落都归顺了黄帝,奉他为首领。中原地区的部落逐渐融为一体,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为华夏族。
传 说 中,黄帝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许多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技术和器物,设立了许多新制度,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最初篇 章。
尧舜禅让
传说黄帝以后,尧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据传尧生活俭朴,非常爱民。他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野菜汤,穿的是破衣服,天冷时就披一张麂皮御寒。如果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尧总是自责,认为那是自己的过错;如果有人犯了罪,他也会自责,认为是自己管理不当。尧善于治理国家,因为他非常会用人:他任命长于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后稷做农官,教人们耕 种;任命铁面无私的皋陶做法官,来决断各种疑难案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