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蓝天
原售价: 22.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应变之谋(图文版珍藏版)/韬略智慧丛书
ISBN: 9787509405567
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指暂时敛藏自己的才能,隐匿踪迹,等待时机而动的计 谋。韬光,即把才华掩藏起来;晦,隐晦,即瞒人耳目,不让人知道踪 迹。韬光养晦一词出自清朝文人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云:“自 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然而,在我国 历代典籍中,有许多相近的表述。如南朝梁人萧统《靖节先生传序》 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之说;金人马钰《满庭芳》中有“怀美玉, 便韬光隐迹,二十余年”的语句;《隋书·薛道衡传》则提出:“韬神 晦迹则紫气腾天。” 韬光养晦作为政治生活中的应变术,主要是应付个人所处的不利的 政治环境,保全自身性命,以图他日东山再起。由于隐藏了自己的本来 面目和真实意图,可以迷惑自己的政敌,解除对手对自己的戒备,当时 机合适时,就可一展个人宏图。三国时,刘备在沛城被吕布打败后,失 去了栖身之地,只好投曹操麾下。后来,曹操移师许昌,也带着刘备, 目的是要控制刘备。刘备既不甘居于人下,又怕曹操谋害自己,因此装 出胸无大志的样子,还在住处后院开了一块地种菜,亲自浇灌。一天, 曹操请刘备小酌,煮酒论英雄。酒至半酣,曹操说:“方今天下,英雄 只有使君与我。”刘备以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心思,心里一惊,手中的 匙箸都掉在地上。正巧霹雳雷声,大雨骤至,刘备随机应变,说:“圣 人云‘迅雷风烈必变’,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听后说:“雷乃天 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接着道:“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 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曹操听罢,一声冷笑,认为刘备是个无胆、无 识、无用之人,从此放松了对刘备的戒备。刘备用韬光养晦之计,才得 以从曹操的忌恨中平安脱身,日后方才造就三国鼎立之势。 韬光养晦,还作为复仇雪耻的应变术。东汉时期,有个叫苏不韦的 人,其父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被上司李皓泄私愤判了死刑。当时年仅 18岁的苏不韦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家乡,浅浅地埋在地下,发誓报仇后 再为父亲正式下葬。接着,他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也改名换 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待机刺杀李皓。几年以后,李皓升迁大司农,其 官署紧靠堆积军用秣草的磨,苏不韦带领亲从,暗中潜入赓中,夜挖地 洞,白天躲藏起来,这样持续干了一个月时间,终于把地洞打到了李皓 的寝室下。一天,苏不韦带人从地道潜入李皓卧房,不巧李皓上厕所去 了。事情暴露后,苏不韦又用其他计谋将李皓气死。古人评论说,李皓 能凭着泄私愤杀了苏谦,却不能治苏不韦,为什么?恐怕是因为侠士们 善于隐藏自己。 韬光养晦也有用作处世之道,人生应变之术的。其主要目的是在于 免得锋芒毕露,招惹是非。洪应明先生在《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 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不露锋芒,并不是消蚀锋芒,不是改 变操履,而是指人应隐其锋芒,不要恃才恃权恃财而咄咄逼人,从而使 个人更容易被社会、被他人所接受。其实,这也是一种强化自己的学 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学会以此来应变人生,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好 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也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踏踏实实地走人 生旅途的表现。 《史记·滑稽列传》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 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耳闻而有准备,不如突然制胜而 使人惊愕不已。这样做,一来可以减少取胜的障碍,特别是人为的障 碍;二来可以造成惊人的心理效应,增加胜利后的影响力。自古道:识 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认清客观形势和 时代潮流,才是聪明能干的人。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借助客观条件,并 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要想建立功业,取得出色的成就,更要认清和 善于利用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时制宜,待时而动。落后于时势,见 识狭窄,处处受阻,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反之,客观条件不具备、不 允许的情况下,不讲究策略,不善于韬光养晦,一味地硬拼蛮干,英雄 倒是英雄,然而却可能一事无成,或于事无补。这也就是韬光养晦在应 变中的积极意义。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