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2.00
折扣购买: 2016浙江散文精选
ISBN: 9787533948016
渡海记 海是一种让我感到可怕的存在。可偏偏,我们所 要抵达的地方却在海的那边。我们需要渡过大海,才 能取到一些东西。起先是独木舟和筏,然后是木板船 ,紧接着各种奢靡**的海上交通工具呼之欲出,可 相比于大海之变幻莫测,我们的航海工具总显得渺小 无力,不堪一击。 人要渡海而去的决心却从未动摇过,这让我想起 那只叫精卫的鸟,还想起荷兰人填海,这些都是壮举 。 至今,我仍然不知海有多深。**一次航海经历 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末,从宁波至上海的船上,大海 茫茫,暗夜无边,船如大海的玩物,人如命运的芥子 ,**忧愁,如果此时风浪袭来,船体折裂,海水倒 灌,便没有人能帮我,那些喊叫声也无法传至岸上, 人如飓风中摇摆的树叶怕是要永远永远地沉到海底之 下了。 即使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也听到一种声响,好像 来自千载之外溺水之人声嘶力竭的呼喊。这喊叫声慢 慢汇聚成大海的声响——在永不安宁的海的深处,那 些声响呼唤着别的声响,呼唤着涉水而来的人。 我害怕海,又觉得渡海的行为实在是勇猛的人类 的壮举。还有那些以海为生的人,他们的脸上总是流 露出某种孤独鱼类才有的表情:缄默,残酷,健壮。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只有这些*望的渔夫才真正了解 那些被他们杀死的鱼——那些深海里的鱼是多么寂寞 啊。 在渔夫这边,会不会觉得这些鱼因为孤独因为在 深海里潜游了那么久,一心等着他们来拯救? 在此,我想起那些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渡海去的 僧人,海要杀死他们,可他们还要靠近海,试图渡过 海,去往海的那一边——失败和困难使得这些努力和 艰险历历在目。 公元七四二年,唐玄宗天宝元年,扬州大明寺内 ,鉴真和尚决意东渡,“这是为了佛法。纵有淼漫沧 海隔*,生命何所惜。大家既然不去,那么我就去” 。鉴真和尚巨大身躯所发出的声音却意外地低沉,却 带有不可*改的决*。 *本作家井上靖在《天平之甍》里如此描述这位 大和尚的伟人气质:骨骼严整,巍然如山。额宽,眼 、鼻、口皆大,正襟危坐,顶骨秀气,舒展的颚部透 出坚定意志。 这也是属于航海人与传法者的意志。 去*旅行途中,我的行囊里一直携带此书。此为 重读,又觉得如此新鲜。我被一种自己也说不出的情 绪感动着,好像决意成就这一项功业的不是一千多年 前的大和尚,而是自己。每到一个新地方或者被一种 新情境感染时,便有一种可笑的人生可以从此来过的 宏愿和错觉。 《天平之甍》讲的是*本天皇第九次派遣唐使至 中国,庞大的使节团中有四名年方二十的留学僧在学 习佛法之外,还奉命负责邀请一位高僧回*授戒,彼 时*本虽佛法兴隆,但颇为混乱,僧人群体缺乏戒律 约束,佛界迫切需要一位高僧授戒弘法,但当时渡海 之难难于上天,渺茫沧海,百无一至,却有一位扬州 高僧鉴真和尚愿意东渡,立志弘扬佛法。 自高僧鉴真立志东渡后,共历时十有一年才成功 抵*。其间无数艰难波折,枝节横生,历尽丧乱,四 名留学僧中也是志趣、命运不一,*终跟随鉴真成功 抵*的唯普照一人。 这名唤普照的留学僧异常孤僻,其抱负、灵机甚 至都不如其余三位,却是意志*为坚定者。这些人让 我想起释迦的门生及孔门的弟子,如此师徒关系因为 有着共同的信仰和志向,好像才是世界上*有可能相 爱的人群。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