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博士(译文名著精选)

浮士德博士(译文名著精选)
作者: 托马斯·曼
出版社: 上海译文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浮士德博士(译文名著精选)
ISBN: 9787532772049

作者简介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之后又陆续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全球,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他笔耕不辍,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马奥与魔术师》,长篇小说《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及《绿蒂在魏玛》等。1947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寿辰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

内容简介

莱韦屈恩家族都是些高级的手工业者和农业经营 者。他们一部分在施马尔卡尔登地区,一部分在萨克 森省沿萨尔河流域一带发家致富。阿德里安家的这个 分支定居在隶属奥伯魏勒尔村社的布赫尔农庄,至今 已有好几代了。农庄离魏森菲尔斯火车站不远,从凯 泽斯阿合恩坐三刻种的火车就可以到达那里,只是从 这一站去布赫尔得要对方派马车过来拉才行。布赫尔 农庄拥有五十多摩尔干的耕地和草场,外加一个集体 经营的配套混合林和一栋非常安逸而舒适的木结构住 宅小楼。不过,这栋小楼尽管是由木头和桁架建成, 地基却是石头的。农庄的这个规模使得其主人达到了 有义务使役畜力服徭役或者是拥有一胡符土地的完全 小农级别。小楼和几个谷仓、几个畜棚一道构成一个 开放的四边形,在这个四边形的中间,令我难以忘怀 的是,伫立着一棵古老的菩提树,一圈绿色的椅子在 它的四周环绕,每年六月,这棵老树便会花满枝头, 香飘四溢。不过,对于农庄里来来往往的马车而言, 这棵美丽的大树可能会有些碍事,而且我也听人说过 ,农庄的继承人在年轻气盛之时总会和他老子的意见 相左,总会出于实用的考虑而竭力主张将其连根拔除 ,而一旦他自己当上农庄的主人,却又会跟他老子一 样,不顾有着同样心思的儿子的反对而对其施行严密 保护。 而同样也是在这棵菩提树的树荫下,幼小的阿德 里安不知打过多少盹,玩过多少游戏。1885年,当菩 提树开花的时候,他在布赫尔农庄的这栋楼房的楼上 出生,他是约拿坦和艾尔丝贝特·莱韦屈恩的第二个 儿子。他的哥哥,格奥尔格,现在毫无疑问已是那上 面的房东,大他五岁。他还有一个妹妹叫乌尔泽尔, 以同样的岁差跟随其后。因为莱韦屈恩一家在凯泽斯 阿舍恩所结交的一批朋友和熟人里面也包括我的父母 ,说实话,我们两家的关系历来很好,而且还不是一 般的好,完全就是心心相印的那种,所以,在美好的 季节里,我们时不时就会跑到乡间田庄去度过星期日 的上午,在那里,我们这些城里人会心存感激地享用 那些乡村风味浓郁的馈赠,享用加了香甜的黄油的果 仁黑面包、金色的切成片的蜂房蜜、味美可口的乳脂 草莓,还有先用蓝色扁平大碗使之凝结变酸,然后又 撒上黑面包屑和砂糖的牛奶,莱韦屈恩太太用这些东 西盛情款待我们。在阿德里安还很小的时候,或者说 在他还被叫做阿德里②的时候,他的祖父祖母都还健 在,不过,二老除了一点留给自己用以养老送终的产 业之外,已经不再掌管经济大权,而是将其全部拱手 让与了年轻的后人,因此,老头子的话虽然仍然能够 得到恭敬的聆听,但那终究也就只是他利用吃晚饭的 机会,用掉光了牙的嘴发一通牢骚地干涉一下而已。 但是,这些长辈不久就驾鹤西游了,而且还几乎都是 在同一时间里,所以,我对他们的印象可以说是非常 的模糊了。如此一来,他们的孩子约拿坦和艾尔丝贝 特·莱韦屈恩的音容笑貌反倒更加清晰地浮现在了我 的眼前,虽然,这幅图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伴随着 我的童年、中学和大学时光,在岁月所擅长的不留任 何痕迹的作用下,绵延不断地从朝气蓬勃的青壮年时 期悄悄步人人生日渐疲惫的中老年阶段。 约拿坦·莱韦屈恩是德意志男子当中最为优秀的 一员,像他这样的类型,在我们现今的城市里几乎是 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而在今天代表着我们的人种 的,并且还是用常常令人感到十分压抑的狂暴去抗拒 世界的那些人当中,肯定也是找不出第二个来的—— 这是一个打上了旧时代之强烈烙印的形象,这个形象 似乎只在乡村得以留存,似乎是来自三十年战争之前 的德意志。这就是我每每看到他时涌上心头的想法。 那时,我正在一天天长大成人,可以说,我是用已经 练就得近乎敏锐的眼光去凝视和端详他的。他有着一 头金灰色的头发,这些头发略微纷乱地耷拉到他那拱 圆的、头路分成两半的、而且是分得很开的额头上, 他的太阳穴处的血管十分突出,他的并非时尚的、又 长又厚的头发展示性地垂到后脖子里,并在精致而小 巧的耳朵处同卷曲的金色的、长满上颏、下颏和嘴唇 下面的凹陷处的胡子连成一片。他的那片嘴唇,即下 嘴唇,在短短的、轻微下垂的髭须的下方相当强烈而 圆润地凸显出来,伴随着一种异常迷人的微笑,这种 微笑同他那双蓝眼睛里射出来的,虽则有些费力,但 却同样也是半笑着的、沉浸在淡淡的腼腆之中的目光 是相一致的。他的鼻子的曲线优美,鼻梁瘦削,颧骨 下面没长胡子的面颊部位阴凉深陷,甚至有点纤瘦憔 悴。他的脖颈颀长而有力,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给露在 外面的,他不爱穿城里人人人都穿的那种服装,这种 服装无益于他的形象,尤其是和他的两只手不相配, 他的这双手有力、黝黑,而且干燥,上面还有几点雀 斑,每当他去村社的议会开会时,他就是用这双手来 拄拐杖的。 他的目光中裹挟着几分朦胧的疲态,他的太阳穴 里流露着几分敏感,倘若是一个郎中,或许已经从中 看出了某些偏头痛的征兆,不过,约拿坦所得的偏头 痛并不严重,一个月不超过一次,每次也就一天,基 本上不影响工作。他爱抽烟斗,他抽的是一种半长的 、带盖的瓷烟斗,而从这烟斗里所散发出的那种低级 烟草所特有的香味,远比控制着楼下几间屋子氛围的 香烟和雪茄所制造的那种驱之不散的烟雾要好闻得多 。他另外还爱在抽烟斗的同时喝上满满一壶梅泽堡啤 酒,权当是催眠的饮料。而每逢冬日的傍晚,当他的 产业被大雪覆盖之时,人们就会看见他在读书,首选 便是一本厚厚的、用压制的猪皮装订,而且必须用皮 夹子封存的祖传《圣经》。该书1700年左右随着公爵 的解放而印刷于不伦瑞克,里面不仅收录了马丁·路 德博士的“机智幽默”的前言和边注,而且还同时收 录了一个名叫大卫·冯·施维尼茨的先生所做的全部 的总结、类比以及对每个章节进行解释的历史的、道 德的诗句。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个传说,或者更确切地 说是关于这本书流传着这么一个明确的说法:此书曾 经为不伦瑞克一沃尔芬比特尔的一位公主所有,这位 公主嫁给了彼得大帝的儿子。但她后来却制造死亡假 象,致使人们信以为真,还为她举行了葬礼,而与此 同时呢,她本人却潜逃到马提尼克岛,在那里和一个 法国人步入婚姻殿堂。对于滑稽可笑的东西怀有一种 饥渴的阿德里安后来还和我一道多次嘲笑过这个故事 。而遥想当年,他的父亲那可是一举抬起埋在书里的 头来,一边用柔和深邃的目光看着我们,一边来给我 们讲述这个故事的哟,而且,只要故事一讲完,他便 又会赶紧把他的头埋进书里,重新专注于那位冯·施 维尼茨先生的韵文评注或是《所罗门说给暴君的智慧 》去了。很显然,这部印刷品的不大光彩的来历并未 对他造成什么影响。P13-16 1.一个天才艺术家为取得惊天动地的伟业,不惜把灵魂出卖给魔鬼;

 2.糅进了古老的浮士德传说,20世纪《浮士德》的再演绎;

 3.契合“高度发达的精神,灾难性地跌回远古的荒蛮”的时代病相;

 4.托马斯?曼一生的总结,坦率性近乎疯狂

托马斯•曼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也是德语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时至今日,他依然是被最广泛阅读的德语作家之一。纵观他的写作生涯,他始终致力于构建德国文化与世界文化间的桥梁,而这种使命感随着他个人的流亡变得愈加迫切。他的市民阶级出身与他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观点,也相应地体现在他的创作中。从早年对于纯粹的艺术的美的追求,到后期更宏观的对时代的观察和批判、对人道主义的弘扬与追求。他的文学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语言的魔术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走向世界的作家。在生前最后的一次接受采访中,托马斯•曼非常明确地表示这本艺术家小说是他的最爱:“这部浮士德小说于我珍贵之极 ……它花费了我最多的心血……没有哪一部作品像它那样令我依恋。谁不喜欢它,我立刻就不喜欢谁。谁对它承受的精神高压有所理解,谁就赢得我的由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