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姓氏(画说百家姓100个姓氏的故事)

图解姓氏(画说百家姓100个姓氏的故事)
作者: 编者:图解经典编辑部|总主编:郎世溟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59.9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图解姓氏(画说百家姓100个姓氏的故事)
ISBN: 978755026710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 2.战国时周灵王后裔为了避秦乱,迁于琅琊(今 山东省胶南市琅琊镇境内),后徙至临沂(今属山东) 。 3.河内王氏起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迁至 平州(今河北省卢龙县),又迁至河内(今河南省沁阳 市)。 4.西汉时河内王氏徙居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遂为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5.西晋末年,王氏开始迁往江南。 6.唐僖宗时,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入闽,被封为 闽王,同时还有王氏迁居四川、安徽、江西。 7.北宋末年,有大量族人迁入浙江、江苏一带 。 8.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进入** 。 9.王氏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 美及东南亚一些**和地区。 名人古迹 山西省匙原市 东周太子晋居住地王姓发源地之一 太原是王姓的发源地,此支王姓源于东周灵王太 子晋。太子晋(前565一前549),东周灵王长子,名姬 晋,字子乔,史称太子晋。姬晋15岁被册立为太子, 辅佐周灵王治理**,《逸周书》中有记载太子晋与 晋国大夫师旷的对话,充分展示出太子晋的聪慧贤德 。后因直谏触怒周灵王,被贬为庶民,郁郁而终,年 仅17岁。后世虽为庶民居于太原,但世人皆称其为王 家,意为王室之家,久而久之就以王为姓,因此太子 晋就成为王氏起源始祖。至今这里仍然存有与王姓相 关的古迹——王氏祖祠。如今海内外的王氏宗亲都把 太原作为寻根问祖的**站。 太原王氏祖祠又名子乔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 南悬瓮山下的晋祠内。子乔祠的前身为明朝重臣王琼 的私家书院。这座原本用作王氏宗族子孙讲课习文的 书堂,现今已成为奉祀王氏始祖子乔的场所。世界王 氏宗亲会每年都在这里举行恳亲大会。 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 王家大院华夏民居**宅 位于灵石县静升村的王家大院,是静升王氏家族 耗费半个世纪修建而成的豪华住宅。始祖王实于1312 —1313年迁至静升村,初时以耕地兼营豆*坊为生, 为人忠厚,手艺精湛,家世渐旺。历经明朝,族中人 丁兴旺,士农工商各业皆有所出,已成为望族大家, 在此基础上大兴土木,建造宅院。王氏家族自十三世 进入清朝,并达到鼎盛时期。据《王氏族谱》记载, 灵石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为静升四大家族之一。 王家大院总体分为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占地面 积达15万平方米,被称为“华夏民居**宅”。** ,海内外的王氏宗亲都把王家大院当作王氏家族的根 ,每年前来祭祖的人络绎不*。大院保存着王氏族谱 216种,1300余册。 王羲之墓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墓位于嵊州市金庭镇后 厂村。在墓地现存的墓冢、墓碑、碑亭、墓道、墓道 坊等建筑之下,长眠着这位独创了圆转流利的书法风 格的“书圣”。王羲之(303—361,一作32l—379), 字逸少,因官拜右将*,世称王右*,在书法上与其 子合称为“二王”。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琅琊王氏, 家族中有东晋名臣王导,父亲王旷官至淮南太守。王 羲之自小师承家学,又有卫夫人的教导,加上自己勤 学苦练,在书法上广采众长,自成一体。成语“入木 三分”*初就是形容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工匠*换其 写字的木板,发现他笔力遒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 深,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和议论深 刻、确切。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 行书”,可惜无真迹传世,现存作品都是世代临摹之 作。王羲之因与骠骑将*王述不合,称病辞官,迁至 金庭,去世后也安葬于此。 金庭镇华堂村是王羲之嫡传后人的聚居地,子孙 繁盛,至今已传五十余代了。古村中的祠堂始建于明 代正德年间,至今保存完好。 王状元墓 位于锦屏县隆里乡的隆里村相传为唐朝**诗人 王昌龄的谪居之所。王昌龄(698—756),字少伯,被 谤谪龙标尉,世称“王龙标”。王昌龄的诗以边塞、 闺情宫怨和送别题材居多。《全唐诗》对其诗的评价 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 李白的诗媲美,故被冠之以“七*圣手”的名号。送 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为千古名作,佳句“洛阳亲 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脍炙人口。尤其是他的 边塞诗气势雄厚,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其中,以《出塞》《从*行》*为**,《出塞》 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 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气魄纵横古今,被誉为唐 人七*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在当时就以其才情名重一 时,与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众多文人名士交 往深厚。王昌龄一生坎坷,早年家境贫寒,而立之年 始中进士,在宦海生涯中又多次遭到贬谪,安史之乱 中为刺史闾丘所杀。在谪居之地隆里,这里的人们同 情他的遭遇,敬佩他的学识,于是修了“状元墓…‘ 状元桥…t状元祠”“状元亭”等建筑来纪念这位文 人。这些建筑至今大多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当地一道 重要的人文景观。五代南唐时周文矩作《文苑图》, 描绘了王昌龄任江宁县丞期间,在县衙旁琉璃堂与朋 友宴集的景象。 P9-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