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7D精品课程开发

建构主义7D精品课程开发
作者: 段烨 杨雪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建构主义7D精品课程开发
ISBN: 9787559649393

作者简介

"段烨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专家,格诺威(中国)咨询创始人,湛卢坊教育科技公司创始人、首席技术官,重庆MBA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专注于建构主义教学技术的开发、运用,培养专业培训师和企业内训师。自2006年以来,为300多家中国500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历届“我是好讲师”系列大赛导师及导师团团长。出版有《培训师21项技能修炼》《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与课程开发》等著作。 杨雪 建构主义教学实践专家,格诺威(中国)高级合伙人,湛卢坊教育科技公司资深专家。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硕士,ACI注册国际课程设计师,ACI注册国际高级培训师。2018年、2022年中国培训“我有好课程”大赛冠军导师;2019年中国培训“精品课程”大赛总决赛导师;“建构主义7D精品课程开发”主讲导师,“参与编写人社部“职业培训师”教程。"

内容简介

"01 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开发 7D小贴士 本章是全书的导入部分,在课程开发结构中属于导课环节,主要讲解建构主义核心要素的一部分、理论如何融入 7D、学习金字塔,以及课程开发中常见的错误,同时对 7D 的内容进行了概括介绍。 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要素 建构主义教学的概念 建构主义是非常知名的学习方式及教学理论,近几年在国内培训界蓬勃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是建构主义呢? 网络上常见的对建构主义的解释是: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的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的相关书籍和文章也非常多,它们对建构主义的解释不完全一样,但是意思相近。我们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技术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即可称之为建构主义教学。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 我们归纳的这个建构主义教学概念是以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戴维·乔纳森(David H. Jonassen)的理论作为基础,同时结合了其他教学专家的理论,重新组合而来的。接下来为大家进行解读。 一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三个主要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教学的主体是哪些人,第二个要素是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第三个要素是教学的目的或者目标是什么。建构主义教学刚好应对了这三个主要要素。 第一,以学习者为中心 建构主义教学的主体是学习者。现在在教育培训行业,学习者是主体已是行业共识。 一个课纲走天下 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沙龙”,有个伙伴讲了一个案例。 有一次我们请一位老师来上课。上课之前,老师把他的课程大纲给我们看,我们发现老师有些教学方式不太适合我们企业的具体情况,就希望老师能够根据企业情况调整教学方式,这样能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很遗憾的是,这位老师说:“这门课程我讲了十多年了,给很多大企业都讲过。你们放心,我的经验非常丰富,就算是讲课大纲不改,我也能根据现场学员的情况随机应变,使课程达到很好的效果。” 大家对这个案例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这位老师不肯根据企业情况修改课纲,没有做到以学习者为主体。 这个案例其实揭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真正含义是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的基础背景,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实施教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要求就是对症下药,要根据学习者出现的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么,如何了解学习者的问题所在和他们的现状? 这就需要在培训开始前对学习者进行最基本的需求诊断,然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者的情况,包括教学的进展、学习者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状况,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地讲课。 第二,以技术为手段 可以说,教育培训是科学、是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技术性的工具方法,完整地实施教学。当然,有人说教育培训是艺术,我们也认可这种说法,但是在成为艺术之前,它应该先是一项技术。技术是可以被掌握的,技术也是可以产生学习迁移的。 什么叫学习迁移?就是学员在现场所学的内容换了一个地方依然可以使用,这是把所学内容变成工具的最直接表现。就像我们的手机,在这个教室可以用,换个地方还可以用,因为手机是作为工具存在的。 当然,工具的不断更新也对教学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可以用方法模型流程来完成教学。 第三,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解决问题是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戴维  乔纳森说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习者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实际上,本书对于建构主义概念的解释主要来自于这句话,落脚点是帮助学习者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解决问题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从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到课程实施的各个流程,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进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可谓博大精深,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行专门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与课程开发》一书将建构主义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一个目标、两个关键、三个转变、四个要素、五个原则,可供读者参考。 表演型老师 在“版权课程合伙人”课程间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进行分享,谈到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 其中,H 老师分享道:“我印象中的这位老师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普通话也非常标准。他是学播音主持的,能够把某个场景很快编写成散文,并现场朗诵出来,我们都非常佩服,女同学对他更是佩服得不得了。” M 老师就问:“他的这些表演与课程主题相关吗?能够帮助学员理解课程内容吗?” H 老师说:“我不能确定这些内容与主题的关系,那门课程最后学到了什么已经记不得了,我就是感觉这位老师太厉害了。” 大家讨论过后觉得:第一,这位老师并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而是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第二,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也没有技术手段,而是用了即兴表演的艺术手法;第三,那门课程最终没有解决学习者的具体问题。 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教学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建构主义教学概念的三个要素对课程开发有何意义? 学习效果金字塔 有一个非常知名的研究成果,叫学习效果金字塔,也有人称之为“学习金字塔”。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做了实验和调研,因为采用的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完成 24 小时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保持率是有区别的,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见图 1–1)。 通常大家认为金字塔是越往上越好,而这个金字塔反而是塔顶的学习效率最低。我们团队根据学习效果金字塔的内容设计了一个柱形图(见图 1–2)。接下来,我们解读一下这个实验结果,并结合在实际培训中所见,探讨如何让培训更加有效,如何让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讲授 讲授就是老师讲,学习者听。学习者单纯通过听讲,24 小时后能够记住多少内容?回顾一下,昨天这个时候你听到别人对你说过什么?到现在你还能记住多少?只有 5%。也就是说,如果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讲授,没有其他辅助办法,学习者听讲,只能达到 5% 的学习保持率。 阅读 阅读可以达到 10% 的学习保持率。这告诉我们什么?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有学习者不听讲,在看手机、看资料,这并不代表学习者学不好。因为他独立阅读的效果可能会比单纯听老师讲课的效果要好。 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就是既要看又要听。老师借助一些辅助材料,比如 PPT、视频、音频等进行讲课。这样学习者 24 小时之后的学习保持率能够达到 20%,这已经很不错了。 示范 老师通过示范和演示的方式,让学员观察、观摩,这样的课堂现场感会更强。采用这种方式讲课,学习者 24 小时后的学习保持率能够达到 30%。 以上四种方式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都是以老师为主,学习者为辅。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这叫被动学习,也是浅层次学习,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称之为“机械学习”。 讨论 讨论是建立学习共同体,进行讨论和探寻,让学习者在讨论中互相激发,不断补充。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学习者 24 小时后的学习保持率能达到 50%。 建构主义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一定要对学习者进行分组。这些小组就是学习共同体。 因此建议大家,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一定要让学习者分组。不仅要让学习者分组,还要让学习者进行分组讨论,在学习共同体之间进行比赛,进行深度探讨。有了比赛,有了讨论,会让学习者更加投入;这也有助于学习者从多个角度理解相同的问题,从多方面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实践练习 教学过程中采用让学习者实际操作的方式,尽可能让学员参与实战。当然有个前提,是教学内容和他们的实战相关。采取这种方式, 能够让学习者在 24 小时后,学习保持率达到 75%。 在 7D 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就是老师一边讲学习者一边做,老师讲一个知识点,学习者演练一个知识点,老师对学习者进行考核之后, 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 教授他人 只是学习的话,是否真的学会了不好衡量。可以让学习者把所学的知识讲出来或者做出来,同时验证一下应用情况:教会他人。能够做到应用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这就意味着他真正学会了,把老师教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能够教会他人,意味着之前的学习非常有效。 当老师,成长更大 我的女儿之前在游泳教练的指导下,学会了游泳。但是到了第二个暑假,她发现自己不会游了。怎么办呢?我就带着她回顾: 当时教练是怎么教的?怎么吸气?怎么呼气?怎么用手?怎么用脚?她虽然回忆起了一些动作要领,但是还不够熟练。 我对她说:“秋秋,我给你个任务,妈妈还不会游泳,如果你能教会妈妈游泳的话,你就更厉害了。”于是她开始试着教我,结果把我教会了,她自己也记得更牢了,游泳真正转化为她的一项技能了。 学习效果金字塔揭示了学习背后的秘密。这个原理可以运用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制定等多个方面。 学习任务 以前的教学存在哪些不足? 如何运用学习效果金字塔设计自己的教学? 课程开发常见的七种错误 课程是人才开发和培养的一个很关键的要素,是知识和经验沉淀的重要载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培训师和企业开始重视课程的开发与沉淀,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又常常存在一些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类问题。 目标不精准——没有明确课程的价值 课程一定是为需求开发的,是为解决某类问题而产生的,这应该是课程的根本目标。而现在有很多课程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够精准。 课程的价值就像是某种药物的价值,一定是能够治疗某种症状、解决某类问题的。没有可以包治百病的药物,如果有人说某种药能够包治百病,那这种药物要么不存在,要么只是虚假宣传。 定位精准的药物更容易找到用户和客户。人们认为药物定位精准, 一定是在相关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课程也一样,如果课程的目标不精准,用户和客户就会很难相信它在专业上的精准度。 所谓的课程目标不精准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课程的对象不精准,另一方面是课程的作用不精准。课程对象不精准是前因,很多课程面对的对象特别广,不聚焦,导致目标也不聚焦,课程的作用就随之变得不精准了。不清楚课程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课程的价值也就不好界定了。 有一门营销类课程,培训目标是“通过培训提升店员的营销水平”,这个目标就不好衡量。如何界定店员的营销水平是否提升了呢?课程的内容也不聚焦,营销水平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门课到底是具体提升哪些技能呢? 结构不合理——课程缺乏整体的逻辑结构 逻辑清晰的课程不仅让老师在讲课时更顺利,也便于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深刻。盖房子要有框架结构,结构科学合理,可以让房子更结实美观,课程也是,科学合理的结构可以让课程经得起推敲和考验。有些课程让人找不到背后的逻辑主线、层级关系,只是知识的堆砌。 比如,一门课程讲消防安全,列出了七个方面,但看不出为什么是这七个方面,又为什么是这样的排序。学习者找不到规律,在记忆的时候就比较困难。 消防安全 1.展厅严禁使用明火,严禁吸烟(举例说明违反规定的后果: 罚款、拘留、追究刑事责任)。 2.严禁圈占、遮挡、埋压消防设施设备(举例说明地埋式消火栓、壁挂式消火栓、地埋指示灯)。通知整改。 3.消防通道:展厅通道规格(3 米、6 米、9 米);严禁占用, 摆放物品不得超出;展厅安全出口内严禁堆放物品,安全出口外严禁停放车辆;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安全通道畅通。通知整改。 4.禁止使用电气焊。 5.展位上空不得覆盖,如有覆盖,通知拆除;无法拆除的需加装灭火设备。 6.防火卷帘门下严禁堆放物品。通知清除。 7.展厅垃圾及时清理,不得过夜。 内容不丰富——课程内容匮乏、单一 我们常说某位老师的课程内容特别多,多是指理论知识很多,经验分享很多,但是如果一门课程全是讲理论、原则、工具,就让人感觉很枯燥、太干了,听起来比较吃力,学习者也不容易理解。 评估一门课程好不好,不仅仅要看它的专业性、理论性,还要看它能否让学员理解、记住并应用,能否激发学员的思考和参与,能否让学员融会贯通。 这就需要老师在课程设计和讲课的时候,匹配相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讲规章制度、法律法条、流程规则类课程,比如“规章手册”“法律条文”,如果老师上课只是照着内容读一遍,那么,用这样的内容和形式上课,还不如让学习者自己去读。 成果没强化——无法凸显课程的价值 一门课程培训完有没有学习效果,是客户和学习者比较关心的。成果的呈现是学习者学习成就的体现,是客户评估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体现培训价值的一种方式。而很多课程忽视了成果设计, 仅仅有一个“课程评估”。学习者真正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 成果设计的价值 有一次我跟一家建筑企业的培训负责人交流,他说:“领导力类培训不如内训师课程开发类培训好做、有成就感。因为课程开发类培训在结束的时候,会呈现出一个个课程包,会有丰富的成果产出。而领导力类培训结束后,好像看不到成果输出。” 其实不然,任何培训课程在经过前期的成果设计后,都可以有丰富的成果输出,用以检验学习效果。 材料不完整——没有相关的配套资料 一门精品课程应该有很多资料支撑、辅助。实际上,很多老师的课程只是靠一个 PPT 走天下,最多还有个课程简介。而一个 PPT 可以承载的内容毕竟有限,还应该有其他的辅助材料、工具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比如,案例素材集汇集了支撑这门课程的多个案例,每个案例都有适用的培训对象,老师在不同的场合讲课时可以选用不同的案例。 亮点不突出——平庸无特色,缺乏吸引力 现在培训行业蓬勃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质化的课程也越来越多,怎样在同类的课程中脱颖而出?应该把重点放在课程特色的提炼、课程亮点的设计上。然而很多课程没有自己的特色,要么直接“借用”别人的课程,要么只是几门课程的优选、排列组合,没有经过老师的重新建构,这样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整体不统一——课程缺乏整体设计感 有些课程模块之间比较散,前后逻辑性不强,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这是由于课程缺乏整体设计。 课程的整体设计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指具体的课程设计,包括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的关联性。有些课程内容缺乏逻辑联系,有明显的拼凑痕迹,很像“火锅式课程”—内容混在一起,杂乱无章。 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个项目中,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每门课程都是老师自己的,老师之间没有交流,没有共同研讨,导致整体内容不连贯,甚至有冲突。 本章小结 一、重点回顾 ?理解建构主义教学的含义。 ?掌握学习效果金字塔的含义和价值。 二、课后作业 ?反思一下自己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总结自己在课程开发中常见的错误。" "什么是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 什么是建构主义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技术为手段、以解决问题问目标的教学方式。 什么是7D?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七个 design(设计)的方式来进行精品课程开发,简称7D,其中包括主题设计、结构设计、内容设计、成果设计、材料设计、亮点设计和综合设计七个方面。 为什么要采用7D技术进行课程开发?7D技术为精品课程开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包括原理及理论、操作模型及流程、方法及工具,是“道—法—器”的完整融合。 依托本书的7D技术,作者开发了包括“情境高尔夫”、“举贤授能导师十三式”、“基于GPS导航的3D学习地图”、“奥卡姆剃刀-让问题迎刃而解”、“湛国笧-卓越管理者情境沙盘”“概念图技术”、“建构主义7S共创式教学”“嵌入式督导”、“萨蒙领导力”、“C-FOCUS经验萃取”、“五线谱混合式学习项目设计”等知名版权,对各行各业的课程开发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