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教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迪奥)

时尚教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迪奥)
作者: (法)伊莎贝尔·拉比诺|译者:王笑月//郑红涛
出版社: 华东师大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5.50
折扣购买: 时尚教主(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迪奥)
ISBN: 9787567538498

作者简介

郑红涛(Laura Maximilien),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士。随后赴法留学,获得巴黎南特大学**商贸谈判硕士文凭和法国CFPJ记者文凭。现在法国媒体从事记者工作。 王笑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法语系,曾在巴黎政治学院、里昂高等师范学校交流学习,目前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读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译文出版社法国文化和教育类图书编辑。游历欧洲多国,法语流利,熟悉欧洲风土人情。 伊莎贝尔·拉比诺,圣艾蒂安书展筹备委员会委员,巴黎碧丽熙购物中心文化活动负责人。曾在法国M6台担任专栏作家,同时也是《世界时装之苑》(Elle)杂志“时尚剧”系列的发起人之一。法国文化频道(France Culture)播出了她的许多电台节目。她出版了多部个人著作,其中包括《现代不羁者》(Modernes libertins, 1994)、《贝尔纳·拉马尔什-瓦台尔传奇》(Mything Bernard Lamarche-Vadel, 1997)。

内容简介

生活是一件艺术品 部队压境的几年前,迪奥曾独自一人到巴黎市中 心拜访他的祖父母,他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它就像一道内心的永恒光亮,尤其点亮了他孩童时期 的所有文艺憧憬:“在这里,我发现了电,同时也发 现了夏特莱(Chatelet)剧院舞台上米歇尔·施托戈夫 ②的悲惨呼号——‘睁大眼看吧,米歇尔·施托戈夫 ,看啊’。从《环游世界八十天》以及杜法耶 (Dufayel)那儿看到的电影影像则彻**底征服了我 。我当时5岁,那真是一个*好的年纪,可以到处看 、随心记,之后就不得不进入一个*加理性的年龄段 ,屈从于令人*望的逻辑思考。” 玛德莱娜·迪奥本姓马丁,父亲是土生土长的昂 热人,是名律师,母亲则是来自卡尔瓦多斯省 (Calvados)的诺曼底人。克里斯汀和他的外祖母朱丽 叶·苏罗斯讷(Juliette surosne)关系极好,描述 她时不乏溢美之词。这个女人虽非学者,却像百科全 书一样见多识广,什么都能聊。当她的小外孙安静地 给她画像时,她可以连续数小时滔滔不*。克里斯汀 *宝贝的小妹妹卡特琳·迪奥似乎遗传了朱丽叶的某 些性格,尤其是她的独立精神。 这位**独自养育了她的女儿玛德莱娜,并怀着 决心和抱负、不无原则地通过音乐实践将其往艺术道 路上引。克里斯汀像极了她,他俩相处得不能*融洽 了。她*喜欢谈论政治,交换政见,但也并非对一些 迷信说法**无动于衷。她相信命运。 她的女儿也努力地将一个远大的理想传递给自己 的孩子们:应该将生活过成一件艺术品,并为之全力 以赴。除了将“罗经点”打造成欣欣向荣的别墅以外 ,这是她人生的第二大挑战。当她在房子正面开出一 道拱门、重新用植物和露台铺满花园后,她要求她的 孩子们不要让她失望。 玛德莱娜在花园的时候身边总是围着克里斯汀和 卡特琳,她把自己对园艺的热爱,对于花的无限眷恋 怀思传递给了她的孩子,而她所迷恋的正是花朵能卸 下人一切防备的娇弱特质。那一束束、一丛丛、一棚 棚花*写就了她的生活哲学。所有发生在“罗经点” 的一切,都稀松平常地进行着一场与四季、与潮汐、 与星辰的长时间密谈。 克里斯汀·迪奥用花的语言和他的母亲交谈,由 此拉近了两人间的距离。他为了她才去学习那些复杂 的学名,去留心那些精细的描述,去记住那些源流和 谱系。卡特琳也是一样。后来,这种家族式的条件反 射在迪奥口中显得如此理所当然:“我从我的母亲那 里秉承了对花的热情,当我和花花**、园林花坛相 伴时总是尤为开怀。”铃兰成为了他的幸运花,唤起 他对灌木的嗅觉记忆,这记忆伴着扑鼻的香气,转瞬 即逝而又逡巡不前。迪奥和花的联系,也即他和玛德 莱娜的联系,从无边界,也无见证。那些奏着小曲小 调的赌场,那些鲜花节庆聚会,或许会让拖着箱子、 孩子和仆人到海边度假的巴黎人找到一种假*的感觉 ,但迪奥一家并不曾真正融入过这种夏*的氛围中。 他们尽可能地无视这种氛围,“在剩下的9个月里, 我们缩在自己的寓所里,和外界隔离,就像一座孤岛 ,尤其远离山下那座充斥着商业味儿的城市,我们几 乎什么人都不见。这种隔离恰合我的胃口”。在“罗 经点”的迪奥一家像岛民一样生活着。 迪奥.臭死了! 正当玛德莱娜专心于园艺事业或者忙于在报纸以 及她推崇备至的维尔莫兰种子公司(Vilmorin & Andrieux)产品目录中寻找新的园艺尝试时,在“罗 经点”别墅外,会回响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吵嚷声,有 时候甚至是令人难忘的尖叫声,打乱了整个家庭的井 然有序。 仔细听,一句“迪奥,臭死了!”清晰地从下面 传了上来,淘气鬼们一直刻意重复着这句话。尤其是 在那几天,当大风将化肥的臭味**于整个城市中时 。之后,另一些叫喊从普拉一古塞海滩传到“罗经点 ”的露台。你会听到那些关于格兰佛皇后选举的连篇 累牍、夸夸其谈的演说,还有那些阿谀奉承的尖叫欢 呼,因为每年的格兰佛狂欢节都选在这片沙滩上举行 开幕式。这两种声浪此起彼伏,仿佛在为迪奥的童年 打着节拍。 克里斯汀·迪奥在他的笔下没有谈及这声全格兰 佛居民都记得的“迪奥,臭死了”在他的身上留下了 怎样的印记。这些斥责是有据可循的。虽说回想起来 ,迪奥别墅似乎只散发香气,但在20世纪到来之时, 一提到迪奥公司,人们就会联想起工业化手段如何将 令人作呕的废弃物变为化肥和其他洗涤剂。少年迪奥 需假以时*方能明白他的姓氏缘何在其他人心中产生 这样微微的厌恶和排斥感。 “迪奥”是怎样一个姓? “迪奥”这个姓氏是未来设计师从他父亲莫里斯 那里继承的。莫里斯是个举止稳重、眉头紧锁的男人 ,在小克里斯汀的心中,父亲的形象某种意义上是和 他的大办公室中一件家具的骇人模样混在一起的。这 件家具大得让人害怕,使孩子心中充满一种“神圣的 恐惧感”。从克里斯汀对这间“父亲在其中拼命干活 ”的办公室的描述,可以看出父亲在他心中有多严厉 。成年后的迪奥在他的回忆录中谈起这个地方时,出 入意料地描绘了大量细节:办公室里面藏有一口文艺 复兴时期的锡制装饰挂钟,上面持戟的士兵“在我看 来特别令人生畏。虽然我父亲感觉良好,但我走进这 间房间的时候永远都是惴惴不安的。通常,等着我的 都是一顿责备。有时我进去只是为了瞅一眼神秘的电 话机,那真是轰动一时的新玩意儿,它永远都不会让 我感到厌倦”。电话机被放在和办公室连通的玻璃小 阳台上,藏在一个大型木质时钟里面,钥匙只有莫里 斯·迪奥才有。电话铃声从箱子里发出,听起来反倒 *加响亮,仿佛是为了冲破桎梏而撕心裂肺地吼叫。 办公室拥有一个独立的入口,这样就可以避免那些和 家族工厂有关的业务往来打扰到家庭生活。 参观父亲的工厂在克里斯汀心中留下了可怕的回 忆,由此使他明确了自己的志向:“永远不愿在办公 室工作,无论是行政工作还是其他。”这一志向在很 大程度上坚定了少年的心意。虽然迪奥不曾公开表示 要和工厂断*往来,但他也逐渐抹杀了接手家族工业 的可能性。1929年的危机助了他一臂之力,虽然在这 之前他或许已经决定中断这一伴随欧洲经济腾飞而兴 起的家族事业。这个肩负着神话、承载着**的企业 家家族,孕育出了一个新王朝的理想。P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