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296.00
折扣价: 177.60
折扣购买: 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
ISBN: 9787504698032
宋瑞祥,地质学家。长期从事矿产的普查勘探工作,先后在湖南、青海承担金属、非金属、煤田、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提交多个矿区的矿床储量报告。对磷、金刚石找矿及南岭地区多金属矿勘探有较深的研究。组织编纂了《中国矿产资源报告:96》《闪光的钻石—世界金刚石找矿史》《中国金刚石矿床专论—中国金刚石矿找矿与开发》《中国近现代重大地震事件考证考察》等著作;著有《生态革命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地质人宋瑞祥》丛书等著作。 彭兆远,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在职研究生,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名矿物收藏家。现任中国观赏石协会矿物晶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宝藏》杂志总编缉。兼任北京大学地矿同学会执行会长。主要研究方向:矿业开发、矿山地下空间利用、矿物晶体收藏与普及、矿物美学与应用,主要著作有《宝藏》《晶彩收藏》等。 孟琪,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质仪器专业,工学学士。北京大学矿物岩石矿床专业在职研究生,理学硕士。地质矿产经济研究员职称。现任辽宁省地矿集团政策研究室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勘查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杂志编委。持续35年撰写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的论文与杂文。《辽宁宝玉石》执行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资源经济、企业管理、宝玉石矿产等。 李裕伟,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系,长期从事矿产勘探方法、矿产勘查评价自动化、区域矿产资源评价、矿产法律与经济研究。参与组织我国第一轮和第二轮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论证。曾任地质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理事、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自然资源委员会委员、国际海底管理局法律与技术委员会委员。 赵腊平,毕业于河北地质大学经济管理系,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在职研究生。高级记者。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缘政治与矿产资源战略、地勘行业发展改革、矿业经济及矿业文化研究。著有《聚焦中国矿业》《漫话珠宝首饰》《缔造珠宝首饰强国》《中央党校楹联浅释》《赵腊平笔耕集》等。 詹庚申,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江苏省地质学会秘书长、《地质学刊》执行副主编。曾任江苏省盱眙县副县长、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兼南京地质博物馆馆长。长期从事地质科技管理、地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地质类自然科学场馆展陈和地质博物馆管理工作,以及地质学史的研究。参加的3个科研项目获部(省)级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在核心期刊等报刊发表有关地质学史论文、文章10余篇。 张恒,武汉大学地球物理学学士、国际法学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产业经济博士,地质工程高级工程师,现任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分公司副总经理。主要从事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地质及物化探工作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杨辉,沈阳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正高级工程师。现任辽宁省地矿集团生态修复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部长。长期从事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施工管理工作。 夏小博,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历史专业。曾在各种媒体发表多篇历史类文章,长期写作各种历史杂文。目前在德国继续从事和学习专业相关内容,与当地历史文化研究机构、博物馆及文化团体有经常性交流。熟悉了解欧洲多地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
我们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且从未中断。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积累了丰 富的地学知识,并创造了辉煌的矿业文明。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传教士、探险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等相继来华, 地质学传入我国。清政府也派留学生到先进国家留学,聘请外国专家来华担任顾问或 教学。与此同时,我国学者秉承科学报国、实业报国的信念,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 下,积极学习西方近现代地质学。以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为代表的地质 贤宗,以及他们所领导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资源委员会矿产 测勘处等研究机构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奠基,并且实现了与世 界地质科学研究的接轨。 从民国初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我国仅数百人的地 质工作者队伍克服重重困难,在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中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尤其是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积极参与大后方的建设,并为中国民族工 业开辟了一片天地。而在革命根据地及解放区,党领导下的地质工作与矿业开发为革 命和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费,也积累了领导地矿工作的经验。 地质科学的先驱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特有的智慧,他们的丰功伟绩和 学术风范永远值得我们辈地质工作者缅怀。 本书从先秦时代写起,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 按时间顺序,围绕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直至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展开。依托地质科 学发展的主线索,对其间出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项目、重要成果、重要产 地进行了全方位论述。本书回眸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框架博大、构思精巧、 语言丰富,不失为地质学史著作编撰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创新。这部著作记述和体现了老、中、青三代地质人的梦想,真实地还原了地质科学领域 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