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魔方(转动文化的六个面向)

港影魔方(转动文化的六个面向)
作者: 张春晓//刘金平|责编:郑越文
出版社: 复旦大学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6.25
折扣购买: 港影魔方(转动文化的六个面向)
ISBN: 978730915196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抗战到内战再到铁幕 落下后的冷战,香港电影 也走过了一段从共赴时艰 到左右对峙的旅程。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很 快沦陷,许多电影人、资 本家和知识分子来到香港 ,国共合作——如国民党 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投资, 蔡楚生、夏衍等左翼导演 编剧制作的《孤岛天堂》 (1939)——南北联动— —由于时局动荡,电影制 作常常需要香港、重庆、 上海三地的公司和人员合 作——共同谱写出一曲曲 爱国救亡的战歌。彼时文 艺界有所谓“国防”概念,意 指通过各种文学艺术样式 传播中国文化、宣扬爱国 主义思想、鼓舞发动群众 ,有国防文学、国防戏剧 、国防电影等等。香港早 在1935年和1936年就由关 文清冒着生命危险拍出《 生命线》和《抵抗》。 1937年起香港作为战争飞 地,恰好变成了电影的制 作基地——年产25部爱国 影片。1938--1939年, 国防电影发展至顶峰,产 量虽有所降低但放映地区 和影响力扩大,传播到东 南亚和欧美。但是再往后 国防电影变得疲沓下滑, 或许有逃避现实的思想作 祟,“爱国”口号之下开始渗 入越来越多的娱乐元素, 甚至出现爱国歌舞片,随 即民问故事、恐怖片、神 怪武打片重新占据香港市 场主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香港沦陷,电影行业一 度停滞,日军的“归乡”政策 使香港人口从1941年的 140万跌至1945年的60万 。抗战结束,大量的平民 、资本家、知识分子乃至 特务间谍重新涌入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