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全本全注全译共4册)/谦德国学文库

阅微草堂笔记(全本全注全译共4册)/谦德国学文库
作者: (清)纪昀|责编:梁光玉|校注:学谦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178.00
折扣价: 108.60
折扣购买: 阅微草堂笔记(全本全注全译共4册)/谦德国学文库
ISBN: 9787512677777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也字春帆,自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人),清代文学家。 纪昀出生于中国18世纪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先人系出江南,但是明朝永乐甲申年间“公先世椒坡公者自上元徙景城,世为直隶献县人”。(《闻妙香室文集》卷十四《纪公文达传略》) 据说纪昀少年颖异,“目逾万卷,心有千秋”(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十四岁时在顺天乡试考中解元,但是后来科考不顺,直到三十一岁,1755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才考上进士,先是进入翰林院,历任乡试考官(州县级考试产生秀才),会试同考官(省级考试产生举人),后被破格提拔为侍读学士(陪皇帝读书),其间曾因学政泄密案,被贬官乌鲁木齐三年后主禺大赦回京。

内容简介

乾隆己酉①夏,以编排秘 籍,于役③滦阳③。时校理 久竟,特督视官吏,题签庋 架④而已。昼长无事,追录 见闻,忆及即书,都无体例 ,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 ;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 ,聊付抄胥⑤存之,命曰《 滦阳消夏录》云尔。 【注释】①乾隆己酉:即 乾隆五十四年(1789)。② 于役:行役。谓因兵役、劳 役或公务奔走在外。③滦阳 :河北省承德市的别称。因 在滦河之北,故名。④庋( guǐ)架:置放架上。⑤抄 胥:专事抄写的胥吏。 【译文】乾隆己酉年夏 季,因为编排皇室藏书,我 在滦阳从事公务。当时校理 之类的事罢了。白天时间很 长,没什么事,就追记以前 的见闻,想起来的就写下来 ,全都没有固定的体例。小 说稗官,自知和著述无关; 街谈巷议,或许对劝化有所 助益。因此,姑且交给小吏 抄写后存放起来,题名《滦 阳消夏录》。 为长生猪 胡御史①牧亭言,其里有 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 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 其肉。既而憬然②省曰:“ 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 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 得,送佛寺为长生猪③。后 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 ④态矣。尝见孙重画伏虎应 真⑤,有巴西李衍题曰:“ 至人骑猛虎,驭之犹骐骥⑥ 。岂伊⑦本驯良,道力消其 鸷⑧。乃知天地间,有情皆 可契。共保金石心,无为多 畏忌。”可为此事作解也。 【注释】①御史:秦以前 指吏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 官吏。②憬(jǐng)然:醒 悟的样子。③长生猪:佛教

书籍目录

卷一·滦阳消夏录 5

卷二·滦阳消夏录二 73

卷三·滦阳消夏录三 141

卷四·滦阳消夏录四 211

卷五·滦阳消夏录五 283

卷六·滦阳消夏录六 351

卷七·如是我闻一 421

卷八·如是我闻二 507

卷九·如是我闻三 585

卷十·如是我闻四 667

卷十一·槐西杂志一 755

卷十二·槐西杂志二 871

卷十三·槐西杂志三 979

卷十四·槐西杂志四 1083

卷十五·姑妄听之一 1193

卷十六·姑妄听之二 1291

卷十七·姑妄听之三 1375

卷十八·姑妄听之四 1469

卷十九·滦阳续录一 1571

卷二十·滦阳续录二 1619

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1667

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 1715

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 1761

卷二十四·滦阳续录六 1813

附:纪汝佶六则 1853

试读内容

《谦德国学文库》出版说明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超速发展,人们在体验经济繁荣和科技成果的同时,欲望的膨胀和内心的焦虑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质繁荣的时代,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详,从经典中获取智慧和慰藉,或许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之所以要读经典,根本在于,我们应当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一个爱读经典的人,其内心世界必定是丰富深邃的。而一个被经典浸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思想丰赡、文化深厚的民族。因为,文化是民族之灵魂,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认识其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会失去其未来的生机。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经典之中。

今日,我们提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自提倡重读经典始。然而,读经典之目的,绝不仅在徒增知识而已,应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进一步,是要引领我们进德修业。《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