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31.80
折扣价: 22.90
折扣购买: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ISBN: 9787506486996
除夕夜北方人为何要吃饺子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除夕吃饺子是中国人的 传统, 吃饺子也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象征。追溯饺子的历史,唐代时,“饺子” 的形 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出入了,而吃法也与现在的吃法一模一样 了,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盛在盘子里。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 后世 “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除了 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万历年 间沈 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明宫史》就记录过过 年吃饺 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 “饺 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除”谓去也,“夕”则夜晚。除夕本意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 掉,有 除旧布新的意思。最通常的习俗是这天晚上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高高兴 兴、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在北方这顿饭一定要吃饺子。 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 ,在 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喻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 似 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 福运, 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 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初 一早 晨吃。 趣味链接:饺子是如何来的 北方人都喜欢吃饺子,尤其是逢年过节时,关于饺子还有一个有趣 的传说。 以前有一位吃饭挑剔的皇帝,他要求一日三餐都不重样。除夕前, 皇帝对御厨说:“今年的年夜饭,要是没有什么新花样,我可饶不了你 们!”厨师们没有好主意,就向朝中大臣请教。大臣潘奇家有位新厨子 来了,他让人买了一些蔬菜、肉和白面,就关上门,乒乒乓乓地准备 起来。 天黑了,皇帝坐在餐桌前,等待着品尝美味佳肴。不一会儿,厨师 就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元宝”。皇帝夹一个放进嘴里,满口喷香,原 来面皮里裹着肉糜和蔬菜制成的馅,鲜美之极,皇帝的胃口大开,很快 就吃完了,这才想起来问:“这是什么美味呀?”厨师道:“人们叫它粉 角。”“我看,这食品是在年三十晚上,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时候吃的,还 是 叫它交子吧。”皇帝说。 后来,“交子”的名字流传到民间,演变成了“饺子”,因饺子形似 元 宝,过年时吃“更岁饺子”有新的一年招财进宝的意思。因此,味道鲜美 的饺子成为我国汉族人民过大年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 除夕祭祖有哪些习俗 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设供桌敬祖先,包饺子、放鞭炮、贴春 联, 请已故的先祖回家过年。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 形 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 牌 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除夕最为隆重的就是除夕祭祖仪式了。如果家中富庶,内有祠堂,则 场 面更是颇有威仪。除夕下午开始把画像挂上,备好香炉、灯笼、长钱、纸 钱、 鞭炮等物,摆供祭祖。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很隆重,用八碗 大 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满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腊、 檀香等; 蒙古族人祭祖用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 农村一般到黄昏时开始请祖。有的是上坟请祖先回家过年;有的由本 族中长者带领一二子孙,手执纸钱,到村头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 爷爷 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到大门前,再烧纸,鸣放鞭炮 ,面向 大门叩头,并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才迈步 进门, 点燃明烛,彻夜不熄。进了大门以后,要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拦门 棍, 最好是桃木的,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在院内撒芝麻秆,或者谷草,叫 做 “踩岁”,据说有什么精灵或鬼怪进来会有响声。待过年后正月初六,再 焚烧 钱锭,将祖宗送走,名为“送年”。 为什么说春节起源于腊祭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它起源于 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 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 但 “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是从周朝开始的。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 叫 “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 指谷物生长周 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 源于 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这种风俗最早始于周代。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 , 以捕获的禽兽做“牺牲”祭祖宗。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 和 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 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 ,在公 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 。这一制度 一直沿用下来。 趣味链接:春节守岁风俗源自何时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要聊天、放鞭炮、打牌、包饺 子…… 守岁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 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 起蜡 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 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