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有话直说也无可厚非/无可厚非生活伦理与美学
ISBN: 9787500175117
赫里希克什·乔希(Hrishikesh Joshi),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助理教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致力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研究,研究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PPE)交叉领域的问题。他对分配正义、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党派纷争和政治两极分化在道德和认识论方面的影响很感兴趣。他还从事伦理学理论和元伦理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道德价值、人格和规范性的来源。他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有话直说也无可厚非》作为其代表作,向读者阐明了沟通中重要的原则,成为大众哲学领域的佳作和必读之作。
后? 记 时不时地,将现在看作过去,并深思现在有什么东西可以为世界永恒的财富添砖加瓦。当我们和我们这一代人都化为灰烬,它们仍然存在着,活跃着,这样做才是明智之举。这样的深思,将改写人类经验,净化万物。 ——伯特兰·罗素《论历史》(on history) 哲学家塞缪尔·舍夫勒让我们思考如下这个思想实验。如果在你死后 30 天,人类将被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毁灭。这将改变你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将如何改变你定义的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将改变哪些你觉得愉快或充实的事情?舍夫勒认为,思想实验揭示了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是什么支撑了这些价值观背后的东西。 这一案例的关键在于:你的生命不会以任何方式缩短。想象一下,一个恶魔已经设定好了程序,无论你何时死亡,比如说时间 t 后,小行星都会在 t+30 天内撞击地球。因此,无论你感到怎样的恐惧或绝望,都不能阻止你的死亡。 但是,即使你的生命没有缩短,你现在觉得有意义的东西大概也会失去它的价值。你还会从工作中获得同样多的满足感吗?你还想创造新事物吗?比如写一本小说,建造一座漂亮的房子,或者设计一种人们可能会使用的新产品?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思考: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现在,我们开展的一些项目的目标取决于人类的未来。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了这颗小行星将会毁灭人类,我们将看不到开展这些项目的意义。比如,假设你是一名癌症研究人员,而你正在研究的想法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实现。如果你认为这一癌症只有在你死后才能被治愈,那自然就没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了,因为无论如何,在你死后,人类都会因小行星撞击地球而毁灭。同样地,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将丧命于小行星带来的灾难,你可能不会选择生育任何(或更多的)孩子。 但舍夫勒认为,绝望远不止于此。我们可能会发现,即使对于那些仍然继续运作的项目,我们也很可能会发现它们已经失去了价值。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或探索一种新文学相对来说似乎也没什么意义,尽管一个人做这些事情的能力并不影响他死后会发生什么。同样地,对于许多人来说,编写一个新的软件程序或搭建一座桥梁似乎是毫无意义的。 ………… 如果所有这些都是对的,那么“人类的未来”(舍夫勒称之为“来世”)似乎是衡量一件事情是否重要的必要条件。我们衡量价值的许多做法都基于这样的前提:人类是有未来的,即使在肉身消亡之后,仍有一些东西可以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对自己死亡的预感不会对我们产生这种影响,我们都知道我们总有一天会死去。我们可能会害怕死亡,但它不会像世界末日那样让我们陷入虚无主义。 事实上,舍夫勒认为,虽然我们害怕死亡,但死亡在某种程度上是事物对我们产生影响的背景条件。当我们对生命做出评价时,我们预设了生命的各个阶段,因此也预设了死亡。比如,我们可能会重视自己在学校的表现,但这代表我们在上学。同样地,我们看待职业成功、人际关系等的方式也与我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有关。如果仔细思考在这个地球上长生不老意味着什么,我们可能会发现这将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疏离和无聊的生活。所以,矛盾的是,我们的死亡和人类未来的延续(来世)都是衡量事情是否重要的必要条件。 政治檄文、高校组织的各种辩论,以及各大社交媒体发表的长篇大论,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当下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然而,调查显示,许多人越来越感到当众发表意见时的不安。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和就业机会,可能会让我们与朋友疏离,并激怒同事。在这种情况下,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视而不见、保持沉默,难道不是一种更为明智的做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