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0.20
折扣购买: 听杨绛谈往事
ISBN: 9787108059338
父亲喜欢饭后孩子们围绕着吃点甜食,常要母亲 买点好吃的东西“放放焰口”。“放焰口”这个从盂 兰盆会借来的词儿,在杨家意思就是爸爸请客,被孩 子们用来要求爸爸,吃的,用的,玩的,都行。“放 焰口”的时候,老小欢喜,爸爸高兴,天伦之乐无穷 。所以,许多年过去,老小们已长大成人,甚至有了 自己的老小,还要求爸爸“放焰口”,吃什么已不重 要,大家看重的是那种亲情交融的温馨。 阿季手巧,父亲饭后吃水果,她管剥皮-吃风干 栗子、山核桃等,她善脱壳去衣。总之,果品不论干 鲜,一经她手,准保收拾得干干净净。 老小们懂事,往往中午饭后“放完焰口”,大家 自动散去,好让父亲午休。父亲有一次却叫住阿季, 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阿季从 此就乖乖地陪在一旁看书,行步做事,蹑手蹑脚,没 有一点声响。冬天家里只父亲屋里生个火炉,孩子们 都用煨炭的手炉、脚炉取暖。火炉需不时加煤,阿季 动作轻巧,姐姐和弟弟妹妹全佩服她加煤能不出声。 父亲对母亲尊重爱护,母亲对父亲的特立独行全 都理解,全都支持,这种平等相待的夫妻关系,在夫 权为主的旧社会是少有的,也是旧式夫妇间不多见的 。 阿季的母亲唐须嫈,也是无锡人。据杨绛先生说 ,妈妈这个古里古董的名字,肯定是爸爸给改的。因 为在北京任京师高等检察厅检察长时,每年元旦,爸 爸需穿西式礼服,戴大礼帽,到怀仁堂贺节;晚上改 穿夜礼服,偕夫人同往。夫人需要有名片。杨先生外 家是生意人家,妈妈小名细宝,不知大名叫什么。爸 爸改得古雅些,嫈字是古字。杨先生还记起一个笑话 。每年元旦前夜,妈妈说,“大礼帽得拿出来”,她 大弟必大哭一场,说“大狸猫不要拿出来”。 阿季母亲与老圃同年,二十岁结婚时,老圃还是 学生。母亲读书识字(因唐家是富商,家里延聘女先 生教女儿们读书认字),通情达理。曾在上海务本女 校随班听课,爱看小说,新旧都读。结婚两年,父亲 由上海南洋公学官费派送日本留学,抵达日本不久, 得知妻子临产,特向官方请准事假回国探视,刚好在 长女寿康出生前夕赶到家里。虽然来去匆匆,在家逗 留不过一周;母亲心上快慰,为老圃的情意深受感动 ,视为生平得意之事。 父亲留日归国后因鼓吹革命,遭到清廷通缉,母 亲为父亲特制一条假辫,钉在瓜皮帽上。有一晚自外 归来将抵家门,觉背后有人拉住假辫掩两下。父亲知 道已有人盯梢,急忙逃亡。他由阿季外祖父帮助筹款 ,潜逃至日本母校早稻田大学,考人大学研究科,专 研法律。次年7月,通过论文,获早稻田大学法学士, 即到美国,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 父亲一去四年多,母亲在无锡老家与婆婆和妯娌 及侄儿女一同生活,抚养三个女儿。1910年父亲回国 先在北京工作,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当律师,旋被先后 任命为江苏、浙江高等审判厅长。他因杭州恶霸杀人 案,坚持司法独立,同浙江督军、省长意见不合,被 调任京师高等检察长。 父亲回国以来,不论南下北上,母亲总归携儿带 女同行,与父亲相伴,家务操持得有条不紊,以至孩 子们都深信母亲能干,无所不能! 阿季从记事起,从小到大,没有听父母吵过一次 架。她回忆说: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 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她的 父母却好像老朋友,无话不谈。他们谈的话真多:有 过去的,当前的;自家的,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 恨的,可气的……他们共同分析父亲办理的一些案件 ,也不时议论一些伦理道德问题。他们认为损人利己 不好,于己无益而损人更坏。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 慨,有时自我反思,有时总结经验。 P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