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湖南少儿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3.90
折扣购买: 周恩来的故事(青少版)/领袖故事丛书
ISBN: 9787556205707
唐蕊,中央党史和文献第七研究室综合处副处长,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工作。
1898年3月5日清晨,周恩来出生于淮安驸马巷的 一座宅院里。淮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清朝时名为淮 安府山阴县,1914年改名淮安县,处于京杭大运河和 淮河的交汇处,曾经是苏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南北 交通要地。因此这里经济相对比较发达,文化也较为 繁荣。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在绍兴,周家是一个大家 族。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因为做师爷来到淮安,与二 哥周亥祥合买了驸马巷的这所宅院,并定居于淮安。 周起魁有四个儿子,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后改名为 劭刚,字懋臣,是周起魁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先后代 理过几个县的知县,周恩来的祖父并没有什么田产, 他死后,到了周恩来父辈时,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比 较衰败了。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生性忠厚老实,常年 在外省做小职员,每月的工资不多,还常有失业的困 顿,勉强支撑一家的生活。周恩来出生时,他的外祖 父万青选病危,第二天,得知了周恩来的生辰后,十 分高兴,会算命的他认为这个外孙儿将来会有出息, 不久老人就病逝了。 周贻能夫妇非常喜欢周恩来,给他取了个乳名: “大鸾”。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周恩来不满 一岁时,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重。周贻淦新婚不到一 年,膝下无子女。为了给弥留之际的周贻淦一点安慰 ,也因为民间的“冲喜”一说,周贻能将周恩来过继 给了自己的弟弟周贻淦。两个月后,周贻淦去世,年 幼的周恩来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陈氏这年22岁 。周恩来称周贻淦为“父亲”,喊陈氏为“娘”;称 自己的生父为“干爹”,喊生母万氏为“干妈”。 陈氏的娘家在苏北宝应,家境贫寒却可以说是书 香名门,她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也懂得一点医道。 陈氏自幼熟读诗书,喜欢书画,有较好的文化修养, 并且性格温良,待人诚恳。因为年轻守寡,她谨守妇 道,从不出门,将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对周恩 来的抚养和教育上,周恩来也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 托。陈氏还请了一个乳母蒋江氏,以便于更好地照顾 年幼的周恩来。 这样,周恩来就有了三位母亲。她们从不同方面 丰富了他的学识,培养了他的性格和修养。 嗣母陈氏对周恩来要求很严格,四岁起就教他识 字,五岁就将周恩来送进了私塾读书。每天黎明就把 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识字,教儿歌背唐诗 。有一次,周恩来的弟弟恩溥玩刀子,差点伤了哥哥 的眼睛,这使得陈氏非常害怕。这以后,她将周恩来 整日关在房间里读书,不许他轻易出去。闲暇时,就 给他讲故事,诸如《再生缘》、《天雨花》等。 陈氏去世前,母子俩几乎一天也没有分开过,她 的一言一行都对周恩来的性格、学识和修养影响很大 。40年后,周恩来还满怀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 还得感激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 学的道路。”“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 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可以说,嗣母陈氏 实际上成了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 P2-P3
书籍目录
立志探索篇
“大鸾”和妈妈们 /2
求学奉天 /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8
南开学子 /10
南开课外的精彩 /12
“大江歌罢掉头东” /14
一张珍贵的名片 /18
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20
觉悟社 /22
次入狱 /24
离国赴法与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 /27
旅欧生活片段 /33
激流勇进篇
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37
两次东征 /40
悄然结婚 /44
两次遇险 /46
中山舰事件 /49
上海工人起义 /51
南昌起义 /53
中共中央的秘密工作 /57
赴苏旅途有惊无险 /60
中共六大前后 /63
第四次反“围剿”/66
遵义会议 /69
长征路上重病 /72
在陕北二三事 /74
峥嵘岁月篇
西安事变 /78
山西抗战 /83
劳山遇险 /85
武汉十月 /87
坠马与疗伤 91
与《新华日报》的前前后后 /94
为父亲刊登的讣告 /98
第二次反共高潮中 /102
重庆点滴 /106
重庆谈判之概论篇 /111
重庆谈判之意外篇 /115
生死面前 /117
在梅园新村 /119
陕北转战途中 /124
主政理国篇
次去外交部 /128
助力巨人外交 /131
抗美援朝 /135
国际舞台的首次亮相 /139
会场之外 /144
与钱学森的故事 /146
万隆会议的求同存异 /149
《东方红》的“总导演”/153
邢台地震后 /156
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 /159
那一年的艰难抗争 /163
由“乒乓外交”说起 /167
总理的家庭餐桌 /171
国货代言 /173
后的日子 /175
西花厅与海棠花的纪念 /179
试读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东北模范学校的三年中,时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关注国内外的形势和社会问题。在学校里,老师也经常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急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暑假中,他到同学何履祯家做客。那里是沈阳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子,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村后的山上留有沙俄立下的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建的塔。何履祯的祖父何殿甲带他们到日俄两军曾经激烈争夺过的烟龙山察看,当地的老人向他们悲愤地诉说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子时的悲惨情景。看到这一切,周恩来对当时流传的一首歌曲有了更深的认识:“辽东半岛风云紧,强俄未撤兵。呜呼!第二波兰错铸成。哥萨克对肆蹂躏,户无鸡犬宁。日东三岛,顿起雄心,新仇旧恨并。舰队联樯近,黄金山外炮声声。俄败何喜,日胜何欣,吾党何日醒。”真实的场景更刺激了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1911年10月,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爆发了,并迅速波及全国。这场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华民国成立时,东关模范学校一片欢腾,五色旗冉冉升起。这样欢欣鼓舞的场面,让周恩来无比兴奋,他找来剪刀,“咔嚓”一声,剪断了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他是学校中个剪辫子的学生。在清朝,强迫全国的男子留辫子,作为臣服的标志,否则会被处决。清末的时候,剪辫子成了革命派人物的壮举,象征着与旧时代的决绝。周恩来的这一举动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东关模范学校的一位历史教员高戈吾,对周恩来的影响很大。可以说,周恩来走上革命道路与他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高戈吾经常向学生鼓吹反清革命,并且把章太炎的文章和同盟会的刊物拿给学生读,还曾把邹容充满激情地鼓吹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借给周恩来看,周恩来由此看到了很多进步刊物。周恩来的伯父也非常爱国,两人在一起经常谈论时局和社会变革。周恩来在高老师等人的影响下,热烈地同情革命,也更加深了对近代屈辱的理解。
1911年底,魏校长给大家上修身课,这一天的课题是“立命”。“立命”这一名称取自中国古典《孟子·尽心章》中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句。大意为:作为人,有的早年夭折,有的健康长寿,这都是由天命来决定的,所以要在活着的时候努力修身养性、勤奋学习以待天命,尽到做人的本分。魏校长希望学生在社会剧烈变革的大环境下,不要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对人生意义的正确把握。有感于此,魏校长停顿下来,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教室里安静得很,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魏校长走下讲台,一个一个问。他问前排的学生:“你为什么读书?”这位学生回答:“我为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有其他学生投来赞同的目光。或者,在几千年的中华传统中,这也不失为一个正统的回答。还有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这样也不错,明礼自知,也算立命之本。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很认真地回答:“我就是为了给父亲争口气,祖辈们都没有识字的。”也许,他也没有错,甚至从家族的角度看,他勇敢地踏出了步,做了父辈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情。这时候,教室里已经有些乱糟糟的了,同学们开始有些议论。魏校长问到了周恩来。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响亮的回答震惊了同学们,也让魏校长兴奋:“有志当效周生!”从此,周恩来真正开始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并终其一生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