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16.00
折扣价: 8.50
折扣购买: 孟子(全本无障碍阅读本)/世界文学文库
ISBN: 9787540209636
孟子(约前372—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故乡曲阜不远,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三岁丧父,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深远。据《烈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又说他“*业子思之门人”。无论是*教于子思,还是*业于子思的门人,孟子的学说无疑都*到了子思很深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孟子从四十岁开始教徒。和孔子一样,他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但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一样不被重用,所以辞官还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就是《孟子》一书的由来。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 “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 理道德观念,其*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 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 一个**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 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 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下。在 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减轻赋 税,发展生产,衣食无忧之时才能关注精神,而成“礼”。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为混乱, 社会*加动荡不安。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 育思想,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 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 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 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公孙丑问孟子:“先生您要担任齐国的卿相大官 ,能有机会实行您的王道抱负,即使因此成就霸业, 都不足为怪。要是这样,您是否会动心呢?” 孟子说:“不。我四十岁时就已做到不动心了。 ” 公孙丑说:“照这样说来,先生比孟贲强多了。 ” 孟子说:“做到这个并不难,告子做到不动心比 我还要早。” 公孙丑说:“做到不动心有什么诀窍呢?” 孟子说:“有。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肌肤 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 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遭到鞭打一 样;他既不*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制于有万辆兵 车的大国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普通 平民一样;他不畏惧国君王侯,*到辱骂必定回骂。 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又不同,他说:‘我对待不能 战胜的敌人和对待能够战胜的敌人没有两样。如果先 估量敌人的强弱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才交锋, 这样的人必定会畏惧众多的敌*,我怎么能有勇气一 定战胜呢?我只是能够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的培 养勇气像曾子。北宫黝却有点像子夏。这两个人哪个 *好些,我也说不准。但我认为孟施舍能抓住养勇的 要领,即无所畏惧,一往无前。从前,曾子对他的学 生子襄说:‘你崇尚勇敢呜?我曾经听孔夫子说过大 勇:反躬自问如果没理,即使对方是平民,我也不能 去凌辱他;反躬自问确有道理,即使面对千*万马, 我也将勇往直前。’孟施舍虽说有点像曾子,但他所 守的是无所畏惧的勇气,到底不及曾子守着有理这一 要领。”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 ,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立即回答道:“告子说:‘对于对方语言的 意思有弄不清楚的地方便抛开,不必用心琢磨他的话 有没有道理;对于一件事的道理心里未弄清楚,就要 抑制自己的心绪,千万别为此动气。’对于一件事的 道理心里没弄清楚,就要抑制自己的心绪,千万别为 此动气,这是对的。如果认为对方语言的意思有弄不 清楚的地方,便应当抛开他的话,不必在自己心上琢 磨他的话有没有道理,那就不对了。意思是说志是气 的将帅,气是充满身体的兵卒。志达到了什么境界, 气也会随之到达哪里。所以说人要坚定自己的志,不 要随便用自己的气。” 公孙丑又问道:“既然说‘志达到了什么境界, 气也会达到那种程度’,又说‘要坚定自己的志,不 要滥用自己的气’,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志专一了就会鼓动气,气专一了 就会鼓动志。现在看看那些倒行逆施、趋炎附势的人 ,正是因为气反转过来牵动了他们的心。” 公孙丑问道:“请问先生擅长于什么呢?” 孟子说:“我了解别人话语的意思,我善于培养 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个很难说透,它作为气是*伟大、 *刚强的,用正直去培养而不要损害它,它就会充满 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作为气,必须与义和道相 匹配,否则,就显得软弱乏力,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 来所产生的;不是个别的仗义行为而取得的。如果行 为中有件事使内心感到愧疚时,马上就没有力量了。 我之所以说告子未曾了解义,就是因为他把义看作是 外在的东西。一定要努力培养它,但不要有什么特定 的目标;心里不要忘了它,但也不要违背它生长的规 律去用外力帮助它生长。千万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 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长不高的人,他把禾苗拔高了, 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中,告诉家里的人说:‘ **简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 赶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 是很少的,认为帮助没有益处的、放弃不干的,就是 那不锄苗的懒汉。那不按照规律用外力帮助它生长的 人,就是那拔苗助长的人。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 而伤害它。” 公孙丑又问道:“怎样叫作了解别人话语的意思 呢?” 孟子说:“听了偏颇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病根在 于闭塞;听了浮夸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病根在于失实 ;听了邪僻的言辞,我知道他的病根在于偏离正道; 听了搪塞的言辞,我知道他的病根在于理屈词穷。上 述四种言辞如果萌生于内心,便会危害于施政;如果 萌生于政措,便会妨碍于施行。今后再有圣人出现, 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见解。”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善于讲话谈论,冉牛、 闵子和颜渊善于阐述德礼,孔子则兼有他们的长处, 但他还是说:‘我对于辞令,就不擅长了。’如此说 来,先生已经称得上圣人了吧?” 孟子说:“哎,你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子贡向孔 子问道:‘老师您已经成了圣人了吧?’孔子说:‘ 圣人,我还不敢当,我只是能做到学习不感到满足, 教诲不感到疲倦罢了。’子贡说:‘学习不感到满足 ,是智的表现;教诲不感到疲倦,是仁的表现。有仁 有智,老师您已称得上圣人了。’圣人,孔子都不敢 当,你讲我是圣人,这是什么话呢?” 公孙丑问道:“从前我听说过:子夏、子游和子 张,都学得了孔圣人一方面的特长,冉牛、闵子、颜 渊都大体上具备了孔夫子的才德,只是不及他的博大 。请问先生,您在上面这些人中间与哪个*近似呢? ” 孟子说:“暂且不谈这些吧。” 公孙丑又问:“伯夷和伊尹怎么样呢?” 孟子说:“他们处世之道并不相同。不够格的君 主不侍奉,不够格的民众不使唤;世道太平就做官, 世道昏乱就退隐,这是伯夷。任何君主都侍奉,任何 民众都使唤;世道太平也做官,世道昏乱也做官,这 是伊尹。能做官就做官,该退隐就退隐,能长久于就 长久干,能高升就高升,这是孔子。他们都是古代的 圣人,我没能做到他们那样,至于我个人的愿望便是 要学习孔子。” 公孙丑又问:“伯夷、伊尹能与孔子并论吗?” 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从未有过孔子那 样伟大的人物。” 公孙丑说:“那么,他们有共同之处吗?” 孟子说:“有。如果他们能得到方圆百里的疆土 而又被拥立为君主,他们都能使诸侯来朝见,拥有天 下;如果要他们做一件不合道义的事,杀一个无辜的 人来得到天下,他们都不会干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 处。” P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