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哲学沉思录(何新文选)
ISBN: 9787514379921
何新,中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何先生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教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译著50余种,60多卷册。他涉研领域宽广、雪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
论语言 汉语哲学之语源 “哲学”一词,语源来自日语的汉字译文。所对译语 词则为西语philosophia一词,此词在西语中为探求智慧者 、智慧之友或智者之意义。哲学,即智学,思维与智慧之 学。但“哲”字则并非此语词之本字也。“哲”本为“哲 ”字,即“哲”是个代字(假借字)。 “哲”,本义光明。《说文》:“哲,昭哲,明也。 ”(太阳古异名称“哲耀”,语转即今语“照耀”。)“ 黎明”古称“皙明”,“向暮”“失明”古日“哲眇”。 江淹的杂体诗《谢临川灵运游山》描写日光:“洞林带晨 霞,石壁映初哲。” “哲”,引申为明察、明辨、明智之义。此古义见于 《尚书·洪范》:“明作哲,聪作谋。”明辨,明皙也, 即明智也。《说文》:“《礼》曰:‘哲明行事。”’ “哲”,则为“哲”字之假借字,即化“日”为“口 ”之省体异文。 从汉字的语源角度探讨,可以知道“知”“智”是同 语源的异形文字。“知”字的本义乃是射箭中靶。“知” 与“至”为异文同源字。“智”从“知”音,而上古射事 为大,善射日“智”。 “智”“晢”“哲”三字音近相通假。“明智”,即 “明晢”“明哲”,意义皆为心智之光明。《大戴礼记· 文王官人》:“虽司命其不皙。”《经典释文》:“哲, 智也。” 故求之语源,“哲学”一词顾名思义,即哲学、智学 ,明哲、明智、智者、智慧之学也。 但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一目。 中国传统学术四部分类,为经学、诸子学、史学以及 杂集之学。四部以经学为总纲,而近似哲学之论述则散见 于四部子学及杂学中。 中国古代近似纯哲学之论述,除老子《道德经》外, 起源最早可追溯者当为《易经》中之《系辞》及《大传》 。《易经·系辞》是一部于中外哲学史中都足称伟大而不 朽的著作,也是中国古自然哲学、政治哲学以及人文哲学 的总纲,古传作者为孔子。如是,则《易经·系辞》也是 孔子著作中最伟大的一部哲学本体论及方法论著作。(关 于《易经·系辞》译文及哲学阐释,可参考何新:《何新 论(易经)》(上下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版)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西方哲学史时曾经说过:“哲学之基本问 题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此说确然,只是思维以外还须补一项——语言。 存在之所以是问题,是因为人类意识到存在的虚幻性 ——所有存在的都是在消逝的。这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本体 论问题。思维的哲学问题,则是须解释为什么人工设计的 抽象符号系统能够有效地模拟和预演存在。这是西方古典 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语言的哲学问题则是解释人工符号 系统的有效性问题,这就是古典哲学所谓工具论问题及逻 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