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教育科学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43.70
折扣购买: 教育大乾坤/大教育三部曲
ISBN: 9787504170613
东缨,原名傅东缨,1944年生,辽宁康平人。1967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从基层教师到长期担任辽宁省铁岭市教委副主任。系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暨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内蒙古现代教育研究会高级顾问、浙江省嘉兴市教育顾问、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政府教育顾问、辽宁省铁岭市师专客座教授、河南省许衡中学名誉校长、《成才之路》名誉主编等。 4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科学和教育文学的系统研究,推出了十余个著名理论,并应31个省市及港澳等地区的邀请作数百余场专题报告。主要作品有《金亮的小星》、《青春的轨迹》、《美文天地》、《做人千字文》(韵文)、《泛舟诲海》、《圣园之魂》、《教育大境界》、《播种辉煌》。
走了六十多年的新中国教育已经长大了,长高了,像一个大小伙子了 。 他已拥有完整的教育骨架,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拥有了漂亮的校 舍、图书馆、专业教室,足够的电脑、软件、实验器具、药品,以及崭新 的风雨操场及塑胶跑道,不少“武装到牙齿”的学校常常令来自西方的教 育专家瞠目结舌。 他还拥那么多的足以让自己陶醉的传奇: 花少得可怜只占世界2%左右的教育经费,却哺育着占世界23%的莘莘 学子的教育人生。 展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为纸,蘸13亿人民血汗为墨,在20世纪之末 ,基本写就普及九年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教育鸿篇。 用人类编年史中弹指一挥间的60余个春秋,初步构建起地基还稳、层 面尚全、结构较实的跨世纪的教育大厦。 经数年努力,选拔、历练出一支近1200万庞大的中小学教育兵团驰骋 教坛。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5%提高到如今的24.2%,完 成了精英化大学向大众化大学的跨越…… 似乎,草木葱茏,大河奔流,碧空万里,白云悠悠,中国教育成了一 片美地乐土。 然而,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却用16个字来概括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30年的感受,即“成绩斐然、过程艰难、问题丛生、任重道远”,这当算 较有全局扫描、全程观照的眼光。 教育一词,由“教”与“育”两字组成,也就分为两种内涵。“教育 ”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 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 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应当说。中国传统教育一直秉承着“教”与“育”的两个本源。一是 教化。一是育人;“教”之本,在于探索经典之源,国之所需;“育”之 本,则旨在发掘人之成长规律,使天下英才能茁壮成长:“教”者提供教 育系统的大气候。“育”者则关照学生的心灵、意志、学问的优化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与“育”两者一同发力。编织出中国源远流 长的中华文明。 旁观中国近一个世纪来的教育历程,“教育”的传统本质却从源头上 不断地遭到宰割。中国面临着种种人祸天灾。教育本身承担着过多的政治 、社会的压力,于是。过于强调突出“教”的内涵,而弱化、简化了“育 ”的意义。使教育本质简化乃至夭折,在育人方面产生了可怕的真空。 纵观当今的世界教育,当首推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系统。在这些国家 的社会中,“教”与“育”的本质不断变化与提升,教育的战略不断在调 整,教育的和谐发展在不断推进,教育的本质也在不断深化,教育站立于 文化、社会的前列,成为引导国家精神世界的先行力量。 相形之下,中国教育系统更显弱点。“教”与“育”不相协调,“教 ”之原则独霸教坛,渐已顽固地成为定式,而“育”之本义则不断被埋没 ,教育系统有越发冰冷化的趋向。 看上去似乎“形势一片大好”的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涸泽之困。 在表象繁荣、气派、赏心悦目的教育景观背后,是育人根基的悄悄动 摇、教育灵魂的渐渐虚空、人性光辉的慢慢殆尽、人才造就的屡屡困惑。 办学精神的贫困,个性心门的封堵,使教育的想象空间被一点一点压缩, 教育的思考触角也被一根一根折断。 本来波涛汹涌的教育之海啊,正一步步走向死水微澜,面临干涸之困 ,席卷神州大地的应试教育的“龙卷风”,打开了纷扰人心、侏儒教育、 平庸人才的潘多拉魔盒,以至于有的学者发现“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像洗衣 机里飞速旋转的滚筒,把每个人鄙卷入其中……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多地成 为一个干净整齐、千篇一律地适应竞争和讲求效率的教育工厂”。个别专 家借助美国学者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立论,饱含寓意地 发出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无限感慨与幽邃思考。 国之有识之士应当立于世界历史的高山之巅,鸟瞰当代教育发展的滚 滚大潮,远视未来社会的变革需求,从中洞悉当下我们的教育情势、育人 困局,深入地调查研究、追根溯源。于是,在野草般丛生的问题阵里,不 难发现我们当下的教育存在着三大丢失。 一日丢了本质——育人至上。 本质之变宛若核之变,异化如背离主航道的逆舟。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是预备。“为我们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 育应尽的职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是塑造。“教学形成思想之环,教育塑 造性格,离开前者,后者就不存在。这些包含在我的整个教育学概要之中 。”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是生长。“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 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 这些立论从各自窗口探究了教育的秘门,虽然表述各异,命题的缘起 也有差别,但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一宗旨却是同一的。笔者以为,鉴于教 育的功能只是面对人类,那么,最鲜明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始终应该是 :教育是育人。 教育育人的真谛在于激醒蒙昧灵魂,焕发聪明才智,培植最佳习惯, 提升高品人格。 一个民族的觉醒依赖于每一个孩子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智慧依赖于每 一个孩子智慧的开发。如果教育不能让人觉醒,将人开发,反而令人沉睡 ,使人呆滞,其逆向作用的闸门就会洞开。因此,教育第一要旨是让孩子 觉醒,认识自己的价值和才能;第二要旨是催孩子自我开发,将自己的显 质无限扩展,将自己的潜质竭力开发。 学校期间的教育为人生的奠基时节,即关键时节,其间最要紧的特质 有三。 其关键是时空的特定性。 这是生命中学习的华彩阶段。此段没有回程,不可复来。庄稼不收明 年种,矿藏不开子孙采,铸件不佳再回炉。人生呢?春去夏即来,没有回 头路。特定时空之于学生,犹如一列火车必须在规定好的时间安全高质地 到达站点。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