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央编译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46.10
折扣购买: 名士风流(二十世纪中国两代西学名家群像增订本)(精)/盗火者文丛
ISBN: 9787511732026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赴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 柳鸣九先生一生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勤奋写作,可谓著译等身。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曾著有《法国文学史》(三卷本)、《走进雨果》《法兰西风月谈》《山上山下》等;翻译作品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局外人》《小王子》等。其中有三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部作品获“中国图书奖”。
作为盛会,它聚集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术文 化界中从事外国文化工作的名家、“大儒”:冯至 、朱光潜、季羡林、杨宪益、叶君健、卞之琳、李 健吾、罗大冈、伍甫、赵萝蕊、金克木、戈宝权、 杨周翰、李赋宁、草婴、辛未艾、赵瑞蕻、蒋路、 楼适夷、绿原、王佐良,等等。还有一些文化出版 界的权威人士,如吴岩、孙绳武;与人文学科研究 有关的大学校长,如吴甫恒,以及一大批来自各研 究机构、各大学院校、各文化单位的骨干精英与负 责人。名流云集,济济一堂,高朋满座,竞有二百 多人,就其名家聚集的密度而言,大概仅次于中国 作家代表大会。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周扬、梅益、 姜椿芳等人的参加,又增加了会议的官方色彩。 在这一片繁星闪烁之中,梁宗岱先生是格外引 人注目的一个,尽管他从新中国成立后在学术文化 上就没有什么“大动作”“大声响”,甚至可以说 是相当沉寂。但大家都知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 就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他精湛的译诗技艺 、他才华横溢的文学评论,他雅美而灵致的诗章早 已享誉中国文化界。 那时,我四十多岁,在学术权威如云、延安鲁 艺老革命战士成班成排的本单位,我们这种年纪的 都被为“年轻人”,意指“在思想上、业务上尚不 成熟”也。我是作为“壮劳力”来参加广州会的, 一是要承当在全体大会上做一个重点发言的任务(这 就是后来令一些“庙宇人士”侧目而视、怒目而视 的那篇批评日丹诺夫论断的报告),二是在小组中当 会议记录,会后再加以整理。因此,能自己支配的 “业余”时间甚为有限,不可能较多地趋近与会的 名流以讨教,但我把我“业余时间”的大部分都用 来“走近梁宗岱”,毕竟在我本人这个学科专业中 ,他是资格最老,技艺最精湛的一位大师,是我敬 仰已久的一位前辈。 梁宗岱很好接近。他不摆出文化名家的派头, 他不端着学者名人的架子,更不像那种以“学界霸 主”自命的人满脸威严逼人,不像那种自认才学盖 世的人全身傲气,叫人感到骨子里发冷。他长得人 高马大,嗓门粗,像个豪爽的东北佬,大大咧咧的 ,平易近人。按说,他跟我这样一个学界晚辈素不 相识,差距甚大,广州会议期间两人又不在同一个 小组,更无人向他引见我,是我自己主动“凑上去 ”的,他满可以只敷衍几句,但他非常亲切平和, 非常热情,主动营造出一种“一见如故”甚至是“ 自来熟”的氛围,使你感到很是自在。他谈兴很高 ,说起话来似乎毫无遮拦,饮食、起居、健康之道 、生活常识……无所不谈,特别是关于他的制药技 艺与他的“药酒”更是谈个没完没了,有时会议间 隙在过道碰见时,他还丰动跟你说道说道。 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