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精神研究导论

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精神研究导论
作者: 陈绪新//白冰|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5.00
折扣价: 62.70
折扣购买: 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精神研究导论
ISBN: 9787522532172

作者简介

陈绪新,东南大学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现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东西方文化传统及其伦理精神比照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3项(重点项目2项),教育bu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课题20余项,横向委托课题1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5部,合编著6部。作品入选教育bu《高校社科文库》1部、教育bu《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2部、中国伦理学会“年度十本好书”1部。荣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10余项。 白 冰,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硕士,现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两种不同的政治现代化及其道德谋划传统 现代 (Modern)并非现时代才出现的语词,而是一个古 老且又时新的范畴,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现代” 就已经被用来作为区分基督教与异教徒的差异,只不过 表示“当下”与“过往”,也就是“今天”和“昨天” 的不同罢了,通常被理解为“新旧交替的成果”汪民安 ,陈永国,张云鹏现代性基本读本[M].郑州:河南 大学出版社,2005:108.。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 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 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 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第一节 政治现代化及其道德谋划的内在构成性要 素 现代化(Modernization)其本意可以理解为“使 ……成为现代的”,使之具有现代特点,适应现代的需 要,旨在吸收众长之和,以适应现代之状况,并顺应历 史发展之趋势。从历史叙事的视野去看,“现代化”应 该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时间上的持续性,即随着时 间的流逝,新旧事物之间不断地进行更替变换;二是空 间上的伸张性,即事物的结构与功能随着社会或者时空 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丰富扩展。因为受不同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生存境遇的影响,人们对于“现代化”也有着 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代化”也有着不同 的目标内容与判定标准。但是无论如何,“现代化”总 是以社会体系的完善为方式,以价值理念的更新为引导 ,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从而使民族国家能够顺应并 度过我之社会或者世界转型的历史交汇期。 一、政治现代化的概念阐析 现代化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进行着更新与重组,使 其呈现出新的面貌,具备新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适应日 新月异的环境。一般意义上讲,“现代化”主要包括: 经济领域的现代化,以新的生产方式来提高社会的生产 效率,从而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文化领域的现代化, 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先进的文化为 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引领社会的前进;政治 领域的现代化,用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根本利 益和追求政治管理质量与效率的上层建筑统筹社会,从 而使国家在践行政治正义的同时促进社会的行稳致远。 在所有的现代化领域中,政治现代化理应站在现代化建 设最前线,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基本的保障。列宁 认为政治是国家建设的统帅,并指出:“政治同经济相 比不能不占首位。”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2:407.政治现代化意味着对旧有的体制与机制 的解构以及对新的政治理念、制度规范与政党体系的建 构,从而将现代化既内化为国家的治理结构,为社会的 发展起根本的保障与支撑作用,又外化为社会的原则规 范,对社会的进步起基本的约束与引导作用。政治现代 化包括政治理念现代化、政治制度现代化、政治行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