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联
原售价: 25.80
折扣价: 17.54
折扣购买: 秧歌/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ISBN: 9787505957831
。。。
从清朝说起的历史 北京朝阳区小红门红寺村早先有一档表演方法和风格都很独特的秧歌 会,叫作“太平同乐秧歌圣会”。这个会到现在还留着一面写有“左安门 外红寺村太平同乐秧歌圣会始于乾隆二年”字样的会旗,可见秧歌会于清 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建立,并延续至今。 这个会旗上还详细记载了该会成立后曾经过三次重整:第一次是道光 六年(1826年);第二次是光绪五年(1879年);第三次是在它第一次去妙峰 山参加走香会之后的民国十四年(1925年)。第三次重整意义不同寻常,由 北平妙峰山走会总会头及三十六档会的会头共同主持了命名仪式,当时叫 “贺会”,各会会头检查了该会化装、服饰、道具等各个环节,并在每个 演员的脸上加画了一笔,以作为区别其他会档的标志。这次“贺会”对红 寺村地秧歌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一个会档没有经过“贺会”,用当时的话说就叫“黑会”,只能 算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组织,只能在本村玩玩,不能到其他地方或城内活动 。只有经过“贺会”后,它才有资格参加各种活动,外出走会的机会就越 来越多了,逢年过节,或是有钱人家婚丧嫁娶,都会邀其去表演。民国时 期,红寺村地秧歌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在先农坛、天坛、地坛等地为赈灾筹 集资金而组织的“游艺大会”和城内的民间走会活动。这个秧歌会非常注 意吸收戏曲艺术的优点,使表演不断丰富和提高。民国时期村里有位叫谢 中山的戏曲爱好者,参加了秧歌会。他在扮演渔翁的角色中,根据角色的 特点,大量吸取了戏曲中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使这一角色的动作更加 丰富饱满。 地秧歌的角色和逗场 “地秧歌”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人物倒是不少,陀头、小二哥、文 扇、武扇、渔翁、樵夫等角色各二人,打锣、打鼓者各四人,以及打大锣 者一人,旗手二人等。 整个表演以舞蹈为主,并辅以歌唱。由于“地秧歌”不上高跷腿子表 演,所以动作幅度大,跳跃、旋转、大踢腿等动作比较多,而且吸收了戏 曲表演中所讲究的“手”、“眼”、“身”、“法”、“步”和“精”、 “气”、“神”等表现手法,使舞蹈表演较为规整、严谨,不像其他有些 秧歌即兴成分很多。“地秧歌”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作特点,比如陀 头的“抢桥”等动作,灵巧利落、矫健豪放;樵夫和打鼓者的基本动作多 为“骑马蹲裆式”,沉稳有力;渔翁的表演是两眼有神,双手不时做出捋 髯、托髯、推髯等动作,显示出精神矍铄的神态。而颠跳、颤膝的动作每 个角色都有,这样,“地秧歌”的舞蹈动作既有角色的鲜明个性,又有和 谐统一性。 地秧歌与“祭天仓”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是“祭天仓”活动,这是一种祈求上天保佑庄稼 丰收的祭祀活动。这天全村人都不下地干活,跟着秧歌队去永定门外小红 门三台山大仙爷庙“祭天仓”。 走在秧歌队前面的是手托高香(祭神佛时焚烧的香)、带着粮食和灶灰 的老人和会头,村民们也都手拿着香跟在队后或周围。到达地点后,村里 辈分最高的老人先把香点燃,接着村民们再将香点燃,之后持灶灰的老人 用灶灰在地上圈一个或几个小圈,携粮食的老人把粮食放在圈内。这些仪 式完毕后,“地秧歌”开始表演。秧歌表演时没有伴奏乐队,只是陀头和 舞者自己边打锣鼓边跳舞,算是伴奏。 3.北京老秧歌 康熙遇虎被救的传说 相传清康熙年间,康熙去北京大红门巡访时,遇上一只猛虎。在老虎 正向他扑来的危急时刻,黄三太甩手一镖将猛虎打死,康熙为了报答救命 之恩,赐他穿黄马褂。黄三太一家人为了表达欢乐情绪,就跳起了秧歌。 后来便在延庆县大榆树乡姜家台村有了表现赏赐黄马褂故事的“老秧歌” 。 每逢正月十五开庙时,“老秧歌”都要到庙门前,由“秧歌角”(黄三 太扮演者)在庙里“升表”(烧黄纸),称作“接天官”,表示接来黄三太的 神灵。因为舞蹈中的黄三太穿的是皇帝赐与的黄马褂,所以身份地位很不 一般,据说当年老秧歌会档经过正在演戏的舞台时,戏都要停下来,戏班 的班主要上前请“老秧歌”里的角色登台唱戏或表演,在“老秧歌”全体 角色表示谢绝后,台上的戏才能继续演出。如今,“老秧歌”就是村民们 秋后自愿结合在一起,自筹资金兴办的花会。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 节日里与其他民间会档一起活动。 老秧歌的角色 “老秧歌”有十二个角色,除主要人物黄三太外,还有老婆、马童、 公子、三名武士和五名家里的仆人。身着团龙黄马褂的黄三太为领舞者, 他左手拿着云帚,右手握着幌子,指挥舞队变换队形。三名身挎腰鼓的武 士和五名持手锣的家仆一边打鼓一边跳舞,大鼓、大镲则在场外伴奏。 “老秧歌”的动作比较简单,每个角色只有一个基本动作。舞蹈时主 要是在领舞指挥下,走出丰富多变的各种阵图,显得热烈欢快。走完阵图 后,全体站立,演唱《柳子歌》,然后才算结束。《柳子歌》唱词内容一 般是历史人物故事和吉利话,唱词接近口语,曲调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 别具特色。 大班、小班和“帮会” 大班、小班流传于怀柔县北部山区喇叭沟门乡帽山村,因为表演的时 候有大人和小孩两班演员同时参加而得了这个名。帽山村地处山区,解放 前交通十分闭塞,村人由于缺乏娱乐活动,春节期间多以赌钱为消遣。到 了20世纪30年代,有人建议组织走会,可以把人从赌桌上吸引过来,于是 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置办了服装、响器等物件,由村里几个爱玩 会的人出面搞起了走会活动。当时表演的有高跷、小车、旱船及大班、小 班等形式。 当地有“帮会”的习俗,就是说在某村出会时,邻近村的群众要主动 前来帮助一起演出,以增强会档的气势。村里艺人开始组织表演大班、小 班的时候,又扭秧歌又耍鞭,并没有固定的表演形式。后来河北省丰宁县 的民间艺人前来帮会,他们的技艺出众,与村里的艺人们交流经验共同研 究,使大班、小班逐渐形成一套固定的表演形式。从那以后,每年灯节艺 人们都来帽山村集会,由大人带小孩同时表演,由此,这种形式成为当地 流传的主要秧歌内容。 拜庙风俗和大班、小班的表演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大班、小班同其他民间歌舞一起走会,它一 般在队伍前面开路,之后才是高跷、小车、旱船等形式。按当地风俗,演 出前先要拜庙,有祭奠祖先和祈求吉祥之意。当年帽山村有老爷庙、娘娘 庙、九神庙等,秧歌队每个庙都要拜到,先在庙门前绕两圈,然后烧香叩 头,表示对神的虔诚。之后,由四个人抬着供有“天官”、“地官”、“ 水官”牌位的“三官轿”随表演队伍前进。轿起时,锣鼓响起,舞队开始 行进。整个队伍边舞边行,到了村口、场院这样的宽敞地方时就开始打场 ,按舞队行进顺序依次表演。 大班、小班共有五种角色:舞鞭者、扇子生、小姐、丫环和丑角老卖 婆,其中除老卖婆只限一人扮演外,其他四种角色的人数不限,但每种角 色人数上必须相等。这些角色的风格或精悍利落,或洒脱浮浪,或含蓄从 容,或活泼伶俐,所有角色均由男性扮演。每次演出都有两套班子,一套 是成人,另一套是小孩,但两班的角色、装扮和表演形式都一样。这样的 演出方式也起了自然传承的作用。 表演一般要完成“走街”和“打场子”两个部分。走街表演时,由舞 霸王鞭的人开路,跳跃腾挪一边舞蹈一边前进,挥舞着霸王鞭让观众闪出 一条路。他的后面跟着扇子生,他们袍襟大开,走起来一颤一颤,并不断 回头与小姐调笑。小姐体态轻盈,碎步而行。老卖婆则在队中随意走动, 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笑声。打场子表演时,全体围成一个大圈,每 种角色出一个人走进圈中,边舞边唱;外圈人则沿逆时针方向边走边舞。 唱完一个曲子后,在鼓声的间奏中,每种角色再出一人与中间人对换,接 着再舞再唱,这样依次表演,所唱的曲子都是民间小调。 P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