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36.48
折扣购买: 毛泽东(三十一年还旧国1918-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的人生地图)
ISBN: 9787010133720
熊根琪:就职于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曾负责编辑《北京市革命遗址通览》,参与拍摄新闻报道片《红色地图》,参与编著《京华红色游》《北京红色地图》等书籍,在《百年潮》《秘书工作》《北京党史》等刊物发表过多篇文章。 苏峰,湖南人,法学硕士。现职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曾参与编著《北京记忆》(北京口述历史丛书第一辑)、《村官说村史》、《北京改革开放简史》、《北京改革开放三十年》、《改革开放话北京》、《中国共产党北京市重要会议概要》等。
其实,杨昌济原本想让毛泽东报考北京大学,以 打下“可大可久之 基”。但毛泽东却没有报考,可能是出于经济上的考 虑。而且当时 规定中等师范毕业生要服务几年才能报考大学。毛泽 东是向朋友借钱来北 京的,留在北京不报考大学,但每月几块钱生活费, 也无法解决,因此需 要马上找个维持生活的工作。 于是,杨昌济将其介绍给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 大钊,在征得校长蔡 元培的同意后,毛泽东到图书馆担任“新闻纸阅览室 书记”,负责管理15 份报纸和阅览人姓名登记等工作,工作地点在北大红 楼,月薪为8块大 洋。这份工作,不仅解决了毛泽东必需的生活费用, 而且通过每天管理和 阅读报刊,使毛泽东从中吸收了许多新鲜有益的知识 ,同时为他结识名家 学者提供了便利条件。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司令部,是各种先进 思潮汇聚之所,是传 播革命思想的摇篮。校长蔡元培倡导学术思想自由, 以采取“兼容并包” 的方针著称。毛泽东得到李大钊的推荐,来到北京大 学这样一个沸腾的新 天地,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当然愿意多接触一些 先进人物,满足求知 的渴望。 然而,他不是正式的学生,仅仅是图书馆的 一名普通工作人员。由于职位比较低微,他受到 当时所谓“先进人物”的冷遇。谁愿意去理会这 个来自湖南“土里土气”的青年呢?以致毛泽东 自己感觉到,对于大多数来往图书馆阅览室的人 来说,他这个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他后来回忆说, “在那些来阅览室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 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比如傅斯年、罗家伦等 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 文化等。可是他们都是 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说南方话 。” 但是,毛泽东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激发了斗志 。他在工作之余时常到 北京大学的课堂旁听,并加入了北大哲学研究会和新 闻学研究会。当时,北 京大学的学术团体特别发达。在这里,毛泽东认识了 不少人,比如陈公博、 谭平山、张国焘,还有邵飘萍。邵飘萍是当时著名的 进步报人,以他犀利的 笔,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1917年,在蔡元培的 支持下,邵飘萍在北 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讲授“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 践”课程。毛泽东听过 邵飘萍的课,曾多次拜访邵飘萍,并得到他在经济上 的接济。后来,毛泽东 评价邵飘萍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对他帮助很大。 毫无疑问,参加新闻学研究会这段经历,同毛泽 东以后办《湘江评 论》、平民通讯社等,以及在革命运动中利用舆论工 具,一贯重视报纸的 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北大红楼图书馆,毛泽东认识了一些名人学者 ,如陈独秀、胡适 等。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特别提到陈独秀对他的 影响,他说:“我第 一次同陈独秀见面是在北京,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 。他对我的影响也许 超过其他任何人。”当然应该指出,在这些名 人学者中,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还有李大钊。 由于工作关系,他时常到李大钊处请教,读到 了一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并参加李大钊 组织的学生研讨各种思潮的活动。1918年11 月,毛泽东还到天安门广场听了李大钊的《庶 民的胜利》的演讲,他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 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此外,毛泽东还参加了邓中夏等进步青 年组织的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以新民学会在京会 友名义,邀请蔡元 培、胡适、陶孟和等作报告或解答问题。他还读过一 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 小册子,很受影响,常常和北大学生朱谦之讨论无政 府主义和它在中国的 前景。 这次在北京停留期间,毛泽东最重要的收获,就 是使得他有机会开阔 了眼界,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而且,他对政治的兴 趣日益增长,思想越 来越激进。他认识和结交了一些社会名流,参加了一 些社团活动,受到新 文化运动的熏陶。那时候,形形色色的新思潮令他眼 花缭乱,致使其思想 比较混乱。一方面,毛泽东继续受到号称社会主义的 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 响;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在李大钊等的影响下,开始 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 主义,这对毛泽东日后对“主义”的比较选择起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说, 正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短暂岁月,真正改变了毛泽 东的人生志向。P16-19
书名:毛泽东三十一年还旧国-1918-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的人生地图
定价:46元
作者:苏峰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010133720
字数:237
页码:256
版次:25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最具时代感的毛泽东传记,看三十一年前后从“北漂一族”到开国领袖的伟大“逆袭”。 三十一年前,他曾是“北漂一族”,八人合租;在求索之余,还经历了北京爱情故事;三十一年后,他意气风华,入住中南海,酬答亲朋,群贤北归,在风云际会中筹建新中国。 盘点四十余位“朋友圈”中的好友,看一代伟人三十一年前后与亲朋故旧、师长学友、文化名人、民主党派和国民党起义将领等不为人熟知的交往渊源;自制二十余张红色景点地图,在一代伟人三十一年前后活动地点“签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转折年代的隐秘细节。书籍目录
前 言/1
序 章 少年立志出乡关/1
第一章 初次赴京:筹备勤工俭学/5
第一节 “隆然高炕,大被同眠”/6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新民学会的渊源/11
第二节 操着南方话的“探路者”/15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一时楷模”陈独秀的交往简介/19
第三节 与杨开慧的浪漫爱情故事 /23
延伸阅读:“算人间知己吾和汝”——毛泽东与杨开慧的诗歌寄情/28
第四节 与黎锦熙的师友之交 /35
延伸阅读:黎锦熙珍藏着毛泽东的六封来信 /41
第二章 再次到京:主持驱张运动 /45
第一节 组织平民通讯社 /46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简介 /49
第二节 组织请愿示威活动 /54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罗宗翰的交往简介 /58
第三节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63
延伸阅读:“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毛泽东与李大钊 /66
第三章 双清别墅:进京赶考 /70
第一节 从西柏坡到香山 /71
第二节 张治中与国共和平谈判 /81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张治中的交往简介 /86
第三节 摧枯拉朽、埋葬旧政权 /94
第四节 司徒雷登的遗憾 /98
第四章 故人北归:群贤毕至 /108
第一节 终于再次北上——宋庆龄 /110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宋庆龄交往简介 /116
第二节 “神交”已久的朋友——李济深 /125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李济深交往简介 /129
第三节 同为“教书匠”的川北圣人——张澜 /134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张澜交往简介 /139
第四节 发“牢骚”的诗人——柳亚子 /143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柳亚子交往简介 /150
第五章 故都春色:亲朋酬答 /155
第一节 儿女相伴的幸福 /156
延伸阅读:毛泽东的两位女儿 /159
第二节 记挂着杨开慧家人 /161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杨开慧一家 /168
第三节 尊敬“老上司”——程潜 /172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程潜交往简介 /180
第四节 厚待老友李达 /186
延伸阅读: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简介 /189
第五节 故旧来往一一答复 /197
延伸阅读一:毛泽东与周谷城的交往简介 /200
延伸阅读二:毛泽东与周世钊的交往简介 /204
延伸阅读三:毛泽东与谭戒甫的交往简介 /213
第六章 中南海:筹建新中国 /216
第一节 毛泽东的座上宾 /217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侧记 /226
第三节 毛泽东的政协会议日志 /231
延伸阅读一:被毛泽东区别对待的马鸿宾 /235
延伸阅读二:国名、国旗、国徽背后的小故事 /238
延伸阅读三: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机构名录及领导人名录 /243
结语:艰辛探索终留京 /247
参考文献 /252
后 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