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影响力

心理学与影响力
作者: 鲁芳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8.00
折扣购买: 心理学与影响力
ISBN: 978750935144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俄国有位著名的文学大师普希金,在他年轻的时 候,曾经疯狂地迷恋过一位美丽的女子娜坦丽。这位 女子在当时是莫斯科有名的美人,还被称为“莫斯科 第一美女”。普希金也被她美丽的外表吸引了,并迅 速展开了狂热的追求,最终这位女子被普希金追到, 两人结合在一起,组建了家庭。 婚后的娜坦丽似乎越发迷人了,可是令普希金烦 恼的是,娜坦丽整天就知道游玩,参加舞会,她不但 不懂得欣赏普希金的作品,还要求他放弃写作的时间 去陪她一起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四处游山玩水;如 果普希金要朗诵他写给娜坦丽的诗,她就会将自己的 耳朵堵起来,丝毫不顾及普希金的感受。但不管怎么 样,她都是普希金的妻子。 后来,普希金为了取悦她,渐渐放弃了手中的写 作,抽出时间陪伴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普希金 最终完全丢下了写作,甚至欠下了一笔巨债,这颗曾 经璀璨一时的文坛巨星过早地失色了。后来,普希金 为娜坦丽与另外一个男人决斗,在决斗中不幸丧命。 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确实如此,沐浴 在爱河中的情侣根本看不清对方身上的缺陷,因为喜 欢,因为爱,心境似乎也变得开阔了,把不足和缺点 都看成是对方的个性,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在普 希金的眼中,美丽的娜坦丽拥有迷人的外表,而正是 这外表让普希金深陷在爱情的漩涡中,他认为,美丽 的外表下就一定是一个美丽的灵魂。 可事实上,娜坦丽与他不管是在价值观上,还是 在人生观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最后普希金因为她放 弃了写作,过早地在文坛上销声匿迹。这是一个被很 多人知晓的故事,在感叹和惋惜之后,我们也应该想 到,是什么原因让普希金甘愿放弃毕生的写作事业? 其实并非娜坦丽本身,而是围绕在娜坦丽身边的那圈 光环。 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曾经做过这样一 个实验:他找来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两个班的大学 生参加实验,告知他们经济学教授有事请假了,临时 找来一位研究生代课;同时他还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关 于该代课研究生的资料,要求大家在课后填写一份关 于对这位研究生代课老师的印象的评分问卷。 而凯利发给学生的资料有两种,第一种是:柏兰 特先生是本校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曾经有过一年半 的教学经验,今年26岁,已婚,曾服过兵役;熟识他 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一个热忱、勤奋、机敏、果断而又 实际的人。而第二种描述只是把其中的“热忱”二字 改成了“冷漠”,其他的文字描述不变。 在后来的问卷调查中,看到第一种文字描述的大 学生在课堂上都很愿意与柏兰特积极配合,主动参与 到问题的探讨中来,在填写问卷时也都使用积极的、 正面的词语进行描绘;而凡是看过第二种文字描述的 学生在课堂上明显不愿意与之配合,在课后的问卷调 查中也大多使用了很多不好的、消极的词汇来描述柏 兰特先生。实验的结果证明,正是“热忱”和“冷漠 ”引起了晕轮效应,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 “晕轮”一词源自摄影学,摄影成像的原理是光 线在底片的乳剂层上感光而成;而当光线过于强烈时 ,不但会刺穿乳剂层,还会透过乳剂层到达片基并被 片基反射回来,形成了乳剂层的二次感光。这样一来 ,在成像的四周便会出现一圈如同月晕一样的影像, 这就是所谓的晕轮现象。正如大自然中的太阳和月亮 的光辉一样,因此,心理学家也把晕轮效应称为光环 效应。 关于晕轮效应的成因,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与人类的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密不可分。我们知 道,人们在认知一些客观事物时,总是倾向于将拥有 很多不同的属性和组成部分的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而 不是从个别的属性或部分进行孤立的感知。就好比我 们闭着眼睛去闻花的香味时,闻到了花香,而当我们 用手去触摸花朵的形状时,就感知到了花朵的形状, 于是,在我们的大脑中便形成了对花朵的整体印象。 当然,晕轮效应的产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人 格的内隐理论。很多性格特征其实是具有联系的,比 如,性格外向的人多半都是善于交际的,他们爱交朋 友,也很乐于与人相处,即便是陌生人,也能够很快 熟识起来;相比之下,性格内向的人就显得内敛许多 ,喜欢独处,还少与人交流;性情冷漠的人有古板、 不善变通、难以接触的共性…… 于是,很多人在得知了某个人性格内向或冷漠之 后,便不自觉地去捕捉其他关联性的性格特征,并心 安理得地安插在这个人的身上。而各种不同的性格特 征之间也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特点。譬如,一 个性格直爽的人,为人也敢作敢当,直率果敢,性格 普遍比较外向,善于交际;而一个胆小怕事儿的人, 在为人处事方面常会缩手缩脚,软弱、怯懦,甚至敢 做不敢当。就这样,人们可以从外表感知一个人的内 心,还可以从内在性格推断出某种外部行为特征。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