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的逆袭 :朱元璋

草根的逆袭 :朱元璋
作者: 覃仕林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7.90
折扣购买: 草根的逆袭 :朱元璋
ISBN: 9787516822548

作者简介

覃仕林,广西博白县人,理工科出身,却酷爱文学、史学。 近几年自媒体兴起,即投身于自媒体行业,在**头条、腾讯企鹅、网易新闻、UC大鱼、百度百家等平台,均以“高山流水品历史”发表史学专论,获得行内人士认可、众多粉丝喜爱。

内容简介

晋升左副元帅 朱元璋在城外监督着濠州*离去,估摸着走得差不多了,正想回城亲自送 孙德崖那尊大神,却听孙德崖的亲兵跑过来嚷嚷:坏了,坏了,城里打起来了,折了不少弟兄! 朱元璋一听,知道坏事了,光顾着这头了,肯定是小肚*肠的岳父在城里搞事。他的**反应就是快逃。可孙德崖的手下也不是吃素的,早已举刀挺* 拦住了去路,有人还跑过来拉住了缰绳,大家七嘴八舌,说这事朱元璋肯定知 情,跟他脱不了干系。朱元璋是百口难辩,趁人不备猛抽一鞭子,拍马就狂奔。濠州兵哪里肯善罢甘休,在后面紧追不舍,箭矢像蝗虫般飞来,好在他里面穿有护甲,并无大碍,可惜他的马不是赤兔,跑了一阵就被追兵赶上,随即被乱*从马上捅了下来,眼看就要成刀下之鬼。幸亏都是濠州混出来的,有熟识的*官劝大家冷静,说元帅还在城里,此时杀了朱元璋,元帅也活不成了,不如派人进城查探清楚再作打算。 负责进城的*官看见孙德崖正戴着手铐脚镣坐在那喝酒,看情形是断酒,因为郭子兴正兴高采烈地陪着一起喝呢。 可郭子兴没能兴高采烈多久,很快就听闻朱元璋也被对方擒住的消息。这 个时候他可不想失去朱元璋这根顶梁柱。于是,他急忙派徐达等人去跟对方谈交换人质的问题。用孙德崖换回朱元璋,一帅换一将,本来是很公平的事。可 具体怎么换,双方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濠州方面要求先放了他们的元帅,和州方面则要求先放了朱元璋。双方争来论去也论不出个所以然,这时徐达主动站了出来,对濠州方面说:“我愿意留下换我们总兵,等他回城后,再放你们孙元帅,等孙元帅回来你们再放我,这样总成了吧?” 眼下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不然争到年三十都解决不了。徐达是朱元璋手下的猛将,又是他的结拜兄弟,估计朱元璋不会撂下他不管,因此,濠州方面就同意了。 朱元璋回城后,郭子兴心不甘情不愿地挥了挥手,让孙德崖从眼皮底下溜了,一场灾难就这样化险为夷,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可有人却欢喜不起来,不但欢喜不起来,还郁闷得要死。这个人就是郭子兴,眼看到手的**给飞了,能不郁闷吗?可他这一郁闷却闷出了大毛病,躺在*上唉声叹气了一阵子就再也没能起了。 郭子兴死后,*中的事务就由郭天叙、张天和朱元璋三人共同掌管(这应该是郭子兴临终前的意思)。朱元璋担心主帅死后,元*会来犯,又怕孙德崖他们来找事。正在这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是新成立的大宋政权的使臣,是小明王韩林儿派来联络他们的。 早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 年)五月,中书省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韩山童就在颍上县(今安徽颍上县)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一道举起了反元大旗,由于保密工作没做好,韩山童等人被元*包围,韩山童被俘遇难,他的老婆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匿到了武安山(今江苏徐州境内)一带。而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在侥幸逃脱后,继续聚集徒众*占了颍州等地,队伍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成为当时*大的一支红巾*武装。因此,他们自然就成了元朝**重点打击的目标,多次遭到元*的重兵围*,一直忙于应付,无暇他顾。 自从脱脱丞相在高邮被元惠宗解职之后,刘福通的力量又迅速壮大起来。 此时刘福通才发现,自己虽然是*早起事的,可到现在连个像样的名号都还没有,而其他各路打着红巾*旗号的头领都纷纷称了王。他也想称王,*想称帝,好让自己名垂千古,可问题是与他一起打拼的杜遵道、盛文郁等人一直是尊韩山童为领导、打着恢复大宋的旗号的,他怕自己称王会引起众人不满,他要等待时机。因此,他派人到砀山找到了杨氏和韩林儿,并亲自迎回了亳州。 一番运作之后,为坐实“明王出世”的政治预言,拥立韩林儿为皇帝,称小明王,定国号为大宋,改元龙凤,定都亳州,尊杨氏为太后。刘福通的如意算盘是,韩林儿年纪小,他可自恃拥立之功,先让韩林儿暂时帮他把位置占着,自己掌握实权,等时机合适再取而代之。可他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小明王他妈杨太后。 杨太后这个女人不简单,她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不为刘福通的表面所迷惑,因此在人事安排上,并没有让刘福通如愿以偿坐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把交椅。大宋政权的人事安排为: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为平章政事,刘福通的弟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提出的口号是要统一全国。于是,便派使者分赴各地联络红巾*,让各地选派一名代表到亳州商议统一事宜。 刘福通对杨太后的安排极为不满,不久就派人击杀了杜遵道。刘福通自任丞相,随后又自封“太保”,小明王*终还是成了刘福通的傀儡。 和州方面自然不知道韩宋政权高层的事情,使者到和州的时候,朱元璋不在和州城,他下基层视察部队去了。张天祐和郭氏兄弟觉得机会难逢,几个人嘀咕了一阵,就由张天代表和州红巾*随来人去了亳州。 张天祐从亳州返回的时候,带回了三份韩宋皇帝的委任状,任命郭天叙为和州红巾*的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并且规定接*委任的红巾*一律要采用“龙凤”年号。 和州城一下子出了三位元帅,朱元璋虽然排在末位,但他并不反感韩宋政权的安排,不管怎么说人家毕竟是老资格的造反派,挂靠他们至少不必担心其他造反派来无理取闹,就是元*来犯多少也能获得道义的支援。在和州内部,郭天叙名义上是主帅,可他还嫩了点,朱元璋有自己的嫡系,有李善长和冯家兄弟出谋划策,*是拥有一批像汤和、徐达、胡大海这样的心腹猛将,随便吱一声都比郭天叙的令牌管用。这还没完,如今他又增添了两员猛将邓愈和常遇春。 邓愈,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 年)就随他父亲邓顺兴拉起一队人马。邓顺兴在与元*交战中中箭身亡,由哥哥邓友隆接掌兵权。邓友隆死后,十六岁的邓愈继掌兵权,听说朱元璋治*与众不同,心生佩服,就带领麾下一万多人前来入伙,被朱元璋授为管*总管。 常遇春,怀远县(今安徽怀远县)人,一个地地道道的*根,曾误入歧 途加入绿林大盗刘聚的组织,跟随刘聚干些拦路抢劫、入室盗窃的勾当。起初觉得新鲜,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还有银两进账,着实快活了一阵子,后来觉得打家劫舍、四处抢掠毕竟不是正当营生,想谋条出路,经过多方考察就投奔了和州。 和州位于长江下游西北岸,只是座小县城,随着部队不断扩充,粮食供应面临很大压力,常常要饿肚子。而此前和州曾遭到元*的围*,朱元璋依靠出色的指挥能力,加上和州*民众志成城,才力保和州不失。经过此战,和州面临的经济压力*大了。长江对岸是太平路(今当涂县),太平南面是芜湖,往东北六十公里就是集庆,集庆周边都是产粮区,要实现冯国用当初提出的占领集庆的战略构想,就必须先据有太平。 长江天堑就成了难以逾越的大壕沟,当时跨越长江**的交通工具只有船只,要让几万人马渡过江去*非易事,船少了不顶事,等于将一船一船的人送过去给对方收拾,必须千帆齐发方能奏效。为此朱元璋与众人*夜开会讨论,有人提出打造,有人建议到民间广泛征集,意见不一而足。会议持续了几天,*后冯国用想到了一个人,朱元璋忙问是什么人,冯国用说是巢湖水*头目李国胜(李扒头)。 李国胜是彭莹玉众多门徒之一,当彭莹玉在芜湖周围地区举起反元大旗 时,他与赵普胜(双刀赵)等人纷纷起来响应。李国胜、赵普胜会同俞廷玉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三子)、廖永安兄弟(弟廖永忠),以巢湖为根据地,发展水师,有大小战船上千艘。 此前,李国胜因与庐州(今安徽合肥)地方头目左君弼结下怨仇,在长期的较量中屡占下风,曾三次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如今听冯国用提起,猛然一拍脑袋,对呀,何不把他们争取过来呢? ◆从落魄乞丐到真龙天子,从开国雄主到残酷暴君。他是中国历**与众不同的皇帝,本书带你领略朱元璋的传奇人生。? ◆朱元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作者剖析了开国皇帝的心路历程,一本书看懂朱元璋的A面与B面! ◆本书注重历史考证,集真实性、故事性、趣味性为一体,带大家了解朱元璋如何逆袭成为大明朝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