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道探秘/西域探秘系列

西域古道探秘/西域探秘系列
作者: 王嵘
出版社: 四川文艺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17.20
折扣购买: 西域古道探秘/西域探秘系列
ISBN: 978754112531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西王母是美女还是怪兽 无论围绕《穆天子传》的谜团有多大,多么难于解开,但它对西王母的 描绘却是神来之笔,多彩多姿,生动感人,称得上是千古佳话、华彩篇章。 穆天子即周穆王,周昭王之子,姓姬,名满,是西周第五代国王。 据说其父昭王南巡不归,死于楚地汉水之滨,穆王姬满即位。 周穆王即位时年已五十(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1001年至前947年),在位 五十五年,去世时应在百岁以上了。 穆王即位时,“王道衰微”,经他大力整治,国运开始兴隆,出现了西 周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西周已进入文明社会,青铜器的铸造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出现了工 商业经济,并且有商品交换的场所“市”。 西周不仅形成了等级制度,而且还形成了与之相辅相成的礼法——“周 礼”。“周礼”是一种统治形式,也是一种教化形式,如“周礼”中有教六 艺和教六仪的内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仪包括祭祀之容 、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礼之容,车马之容,就是在上述各种 场合应有的仪容和规矩。此外还有大司乐教乐德、乐语、乐舞;乐师教小舞 。特别重视礼乐,并且提倡以礼乐而治天下。 周穆王更是大肆发挥礼乐的统治权威和其中的氏族伦理情感。所以他对 周边地区和部族,就采取了征服和巡游招抚的政策。 周穆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他年少时好神仙之道,常欲使车辙马迹 遍于天下。所以在他即位的第十七年,国力强盛起来的时候,就开始拓疆扩 土,远征犬戎。他命御者造父,驾八骏之车,率七萃之士、六师之人,雄心 勃勃,放辔西来,远涉流沙,越谷翻山,来到“昆仑之丘”,并西去“西王 母之邦”,在瑶池与西王母相会。他向西王母赠送丝绸等礼物,西王母“再 拜受之”,并赋诗作答。西王母美丽端庄,雍容大度,与穆天子同席而宴, 载歌载舞。穆天子竟为西王母的优雅风韵所倾倒,居然“乐而忘归”。 这里说的西王母之“西”,是指中原以西的方位,“王母”也并非王的 母亲,而是女王的意思。《穆天子传》浓墨重彩描绘的西王母,显然是西域 某部族的一位酋长,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人物,是西域部族或氏族从原始 野蛮进入开化和带有某些文明色彩的时期的象征。 西王母是人王,是美女,是西域部落的女首领。 然而,在流行于《穆天子传》之前的《山海经》中,却把西王母形容成 一个怪兽。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 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仗,其南有三青鸟,为王母取食。”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头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有豹 尾、穴处,名日西王母。” 以上几段文字,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奇异怪诞的半人半兽的西王母,她虽 然“其状如人”,长着人的面孔,头上还戴着装饰物(玉胜),但却是老虎的 身子,老虎的牙齿,豹子的尾巴,发出野兽的啸叫,不仅穴居山洞,还吃三 青鸟衔来的食物。她又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凶神、刑神。 人面虎身的西王母,是古代人类对氏族领袖的神化。又是以虎、豹为图 腾的氏族部落,对猛兽敬畏、崇拜和对动物形象的人格化的产物,既然她掌 管和主宰着灾戾五刑残杀之权,就要有猛虎般的威势、豹子般的凶恶、锋利 的牙齿和肃杀寒栗、震慑部众的吼啸之声。 穆天子西巡之地是“昆仑之丘”、“西王母之邦”,泛指中原以西的广 大地区。这一地区是原始氏族的家园,是游牧部落的天堂。 把西王母视作怪兽和图腾的象征,正是游牧狩猎部落的地域化特色的表 现。 把西王母视作美女,是脱去虎身豹尾的原型,还部落首领以人王面貌的 结果。西王母和穆天子的纠葛,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这一时代,是 已处于文明社会的周王朝与尚处于开化之初的西域游牧部落文化的交流和融 汇,推进了西域社会的进化,使之走出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也使西王母 的形象产生了巨变。 半兽半人的西王母,是人化西王母的脱胎;人王西王母的形象,又是怪 兽图腾西王母的演变和升华。 有学者说,《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和《山海经》中的西王母不是一回 事,一个是人,一个是神。后者是取人名“西王母”冠之的图腾神,而前者 是摈弃了图腾色彩冠以人名的人王“西王母”。二者各行其是,没有相互演 变或进化的关系。此说也有一定道理。 不过,二者之间不能说没有一点联系。就是在西王母与穆天子相会于瑶 池,显得彬彬有礼、仪态万方的时候,还自称“虎豹为群,于鹊与处”。看 来还是过着半开化的穴居生活,与虎豹结伴为邻,与鸦鹊朝夕卡H处。隐隐 道出当初图腾那种虎齿豹尾的原委。 半兽半人的西王母形象,是动物图腾崇拜的真实写照;人王西王母“虎 豹为群,于鹊与处”的实况,又能传递出半人半兽的古时余韵。 《太平广记》引《集仙录》中的西王母,又成了“九灵太妙龟山之金母 ”,与东王公共理阴阳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对西王母所处环境, 作了非常夸张的描绘。 所居宫阀,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 楼十二,琼华之阔,光碧之堂,九层玄室,紫翠丹厉,左带瑶池,右环翠水 。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也。所谓玉阙暨天 ,绿台承霄,青琳之宇,朱紫之居,连琳彩帐,明月四朗。戴华胜,佩虎章 ,左侍仙女,右侍羽童……丹刚之林,空青万条,瑶千千寻,无风而神籁自 韵,琅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 这样,西王母就被演化成仙,美艳无比,能呼风唤雨。最为神奇虚幻的 描绘,莫过于东汉成书的《汉武帝内传》。此书写西王母会见汉武帝之事, 洋洋洒洒,绘声绘色,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读之令人一咏三叹,禁不住击 掌称绝。 ……至二唱之后,忽天西南如白云起,郁然直来,径趋宫廷问。须臾转 近,悬投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狮子,或御白虎,或骑白麟,或 控白鹤,或乘轩车,或乘天马,群仙数万、光耀廷宇。既至,从官不复知所 在,惟见王母乘紫云之辇,驾六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鸾舆,皆身长 一丈,同近彩毛之节,佩金刚灵玺,戴天真之冠,成往殿前,王母惟扶二侍 女上殿,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褂,容眸流眄,神姿清发,真美人也。王母 上殿东向坐,著黄金褡祸,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分景之剑 ,头上大华髻,戴太真景婴之冠,履玄璃风文之屐。视之,年可三十许,修 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这段笔酣墨饱的文字,把西王母出现的威仪、神情、衣着、容貌描写得 淋漓尽致。群仙数万伴驾,五十大仙侧立,已确定了她神灵之尊的地位。狮 虎麟鹤引导,天马乘舆君临,更是先声夺人。其势态威严已经超过了当朝君 主汉武帝。这与西王母人面兽身的形象迥然不同,也与穆天子会见时的西王 母大相径庭。更与司马相如《大人赋》中“皓然白首”的西王母和民间传说 中手持不死之药的“老寿星”西王母差异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接着,《汉武帝内传》还记载,西王母分别命自己的心腹侍女奏乐廷前 ,或鼓或钟,或簧或笙,或石或琴,或钧或磬,“于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 ”。她又命侍女歌《玄灵》之曲,唱“大象寥廓”之词。诗文间杂,华丽丰 蔚。把一个神仙化的西王母写得风姿绰约,光彩照人。 西王母从人兽合一的神或图腾,到与穆天子相会的女王和佳人,再附会 以飘逸仙女与汉武帝的风流故事,其原始的象征意义逐渐淡化和失落。不过 ,无论是人兽合一时的西王母,或是与穆天子相会时自称“与虎豹为群”的 西王母,还是以狮虎麟鹤为前导驾临汉武帝殿前的西王母,都与群兽不可分 割,有着密切地联系。这充分反映了远古时代动物图腾崇拜的深深烙印,和 西部边陲崇山峻岭动物成群、百兽出没的真实情景。 除了文字记载,出土于汉墓的画像砖也描绘了西王母与动物的关系:她 坐于龙虎座上,座下有一只长喙利爪的三青鸟,鸟下有一怪兽伏于地上。虎 座右上方有九尾孤和捧灵芝捣仙药的玉兔,虎座下还有一对蟾蜍如人而立… … 如果说穆天子于瑶池会见的西王母,是脱胎于兽图腾的人王,那么与汉 武帝在一起的西王母则是神化的美女、仙化的尤物以及杜撰的文学形象。这 就进一步印证了周穆王远巡西域,与西域人王、部落氏族女酋长相会的故事 是真实的。P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