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民间文学十六讲/“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

跨文化民间文学十六讲/“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
作者: 董晓萍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95.00
折扣价: 66.50
折扣购买: 跨文化民间文学十六讲/“教育援青”人文学科基础建设系列
ISBN: 9787100210065

作者简介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青海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主要出版学术著作有《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全球化与民俗化》《中国民俗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跨文化民间文艺学》《跨文化民俗学》《跨文化民间叙事学》《跨文化技术民俗学》等,主编《钟敬文全集》(全16卷30册),发表中、英、法、日文论文近400篇。

内容简介

21世纪的人,人人都在跨文化中生存。在电视机前、电脑前和手机前,从政府官员到学者精英,到普通市民,再到打工者,乃至中外各阶层观众,都是自媒体的叙事者,也都是跨文化的故事员。什么故事?现在大体有三种:作品故事、人生故事和故居故事。请问:怎样知道莎士比亚的故事?意大利人说,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原型就在意大利小城维罗纳(Verona)。据说朱丽叶住在那里,罗密欧就在那所房子的阳台上望着她的倩影。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世界各地游客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城,为的就是再听一遍这个动人的故事。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比讲故事。欧美人很会讲故事。莎士比亚故事的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更快。意大利人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保护了维罗纳的古老建筑。中国人也会讲故事,在网络时代,中国故事就像烂漫的山花,开放在互联网上。网络用最新潮的设备挽留最土气的民间文学,还成为一种时尚。一个小小的鼠标,点燃了当代人的激情。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2019年我国网络小说汹涌澎湃,“80后”和“90后”作者占绝大多数。海外青年作者(包括华侨、华人和外籍)用英语写民间文学的多达9万之众。有的网络小说搬上银幕后大红大紫,人称“精品”。这是一种雅与俗、古与今的完美之恋,网络对此有了不起的贡献。 通俗易懂,新见迭出,是一部有滋有味、轻松好读的民间文学入门指导书。 董晓萍教授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重镇北师大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几十年。她对这门学科的理论、概念、文本谙熟于心,信手拈来;她对大学生的需求、问题了如指掌;她长期从事钟敬文先生书稿的整理工作,对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十分熟悉;她近年借助跨文化理论研究民间文学,视野和方法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