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邃谷四说(精)/百家小集
ISBN: 9787218100999
来新夏(1923-2014),浙江萧山人,字弢盫。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和方志学等研究,被誉为“纵横三学”。著有《清人笔记叙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古典目录学》、《北洋*阀史》、《中国图书事业史》、《中国地方志》等。“纵横三学”的来新夏先生“衰年变法”,晚年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随笔大家。
这一题目*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它 主要提醒人们在说话为文时要注重文采,才有利于广 泛流传。历代相沿恪守,南朝梁代的文章评论家刘勰 ,在其所著《文心雕龙》中有不少地方论及文采的重 要。他提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主张,意思说 没有文采的文章是难以描写事物和抒发感情的。下垂 明清,文采*为*笔者所重。我青年时喜欢读公安、 竟陵二文派的文字,就因为它们俏丽好读。明代文学 大家李梦阳还把《左传》这句话改写进自己的著作《 空同子》中。清代重要文派——桐城派的姚鼐还为写 文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大行文要领,明确规定为 行文必遵的规范。虽然时代在前进,有许多前人的框 框将被打破,但有些还是可继承的。近若干年,报刊 上就有一些文字,连平铺直叙都未能达到,致使读者 读之枯燥乏味。我做了几十年文字工作,形成一些写 文的习惯,也略有点体会,有些对同道或能有可供参 考之处,即使不成熟,甚至错误,也算一种看法。 在学写文之前,*好有些古文中佳作名篇的储备 。我在开笔写文前,先祖来裕恂先生曾从《古文观止 》中圈选了各时代部分代表性作品,命我在毛边纸上 用毛笔一篇篇抄下来,装订成册,并亲为此选本题名 《古文选抄》,作为我的*课。读久了就能背,从中 还能体味到各篇的文采与情趣,就能很快烂熟于心, 这也算是写文的基本功之一。积累越多,就越得益, 并在以后写文时*其启示。有一种说法就是写白话文 ,无需古文底子,这是一种误解偏说,我见过一些白 话文写得很好的人,他们对若干古文名篇多能朗朗上 口。奉劝学写文者,找机会还是多读些古文。 在开始写文时,*好从短文人手,不要贪大。文 章的好坏不在长短,陈寅恪先生五百字的短文被人称 赞,而书刊上连篇累牍的万言书,并没有多少人欣赏 。我在读大学时,陈垣老师每周要学生写一篇读书笔 记,或是由他统一命题,但**要求是限在五百字内 ,字数超过的发还重作。他发五百字的红格纸,不许 加纸。有一次我故意在行格中写双行,结果被召唤到 办公室。他教诲我说:“只有能写短文,才能炼好笔 墨,才能铺展开写长文。”他把我写双行的作业发还 ,命我重作。我被训之后,着意于铸炼推敲,写成五 百字内的短文,表达文意似较前*集中凝练。写短文 的教导是我终身难忘的铭言。 写文章的首要问题是立主脑,也就是先经过思考 ,有些能支持内容的资料,便可确立要写的文章主旨 。所写文章要有实际内容,不要空对空,也就是不要 无病**。前辈学者范文澜教授在指导后学写作时, 首先告诫我们“文章不写半句空”。有了主旨,就要 提出自己对内容论述的主要论点,这是写作的基础。 在这基础上,就要搜寻*多的资料来支持和充实 内容,达到自己也感到有说服力,有赏鉴性。资料的 搜寻是写作的重头活,是文章的中心部位。资料的来 源不外三方面:一是文字,二是图片,三是数字。过 去多注重文字文献,多年前图片资料为人所注意,而 近年由于面临大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大量使用数 字文献。有了大量资料便需要整理、考证。整理是选 用资料的过程,按内容梳理清楚,暂不适用的资料不 要丢弃,因为这里用不着,他处还有可能用。整理后 的资料,要经过严格的考证。运用本证、他证、理证 等方法,选用可信资料,但应注意孤证还是不用为好 。 在主旨清楚、资料丰富后,就进入成文阶段。成 文不要相信“洋洋万言,倚马可待”等骗人的鬼话。 成文至少要经过三稿,在着笔之前先想想怎样成文, 理清思路,虽不见文字,但有大致轮廓,一般称为“ 腹稿”。第二步是“初稿”,要经过铸字、炼句、分 段、谋篇等过程,达到主旨清楚、文字通畅、声调起 伏、辞藻润饰的目的。“初稿”完成后,要经过反复 修改,对主旨与资料相互校核,避免文不对题,对文 字注重文采。清代大文人袁枚在《随园书牍》中曾说 :“有文无章,如枯木、寒鸦,淡而可厌。”“章” 是章法的意思,也包含词章的指意。袁枚认为文章无 有文采章法,就像枯木、寒鸦那样,令人生厌。经过 这样过程,形成第三步的“定稿”,基本上完成一篇 文章的写作。但这不算结束,还要进行一次全面认真 的修改,方可拿出来发表。过去陈垣老师曾说过,写 文章要经过三步,大意是:**是搜集资料,第二是 考证及整理材料,第三则连缀成文。他又说:“** 步需用长时间,第二步亦需有十分之三时间,第三步 则十分之二可矣。”那就是说写文之前需要十分之八 的准备。这是前辈学者的严谨精神,我认为至今仍有 参考价值。 P2-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