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2.40
折扣购买: 知向谁边(毛泽东与中国海军)
ISBN: 9787506371759
二刘公岛起义引发的思考 在远方,列宁格勒,涅瓦河畔,有9位中国军人 时刻关注着北京举行的国防委员会会议,他们是伏罗 希洛夫海军指挥学院的学员,其中有海军副政委、后 改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刘道生,有后任海军学院院长 朱军,还有刘华清等几位海军将军。他们热烈讨论毛 泽东的讲话,朱军说:“早在1944年,毛主席就十分 关心中国海军和海防问题。”这是他亲身的经历,那 时,他在延安担任军委一局三处处长。 延安王家坪,中共中央礼堂后面,靠山一溜窑洞 ,便是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所在,毛泽东经由这里处理 全国各战场的军情要务,实施党中央对各个战场的指 挥。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近胜利,欧洲已进 入决战阶段,远东决战就快要到来了。11月5日,在 清朝北洋水师海军公署所在地刘公岛,汪精卫伪海军 练兵营卫队长郑道济和连城、毕昆山再也不能忍受日 本帝国主义的奴役,杀敌起义,带领所部600人投奔 八路军。 朱军知道,早在1941年9月,新四军在苏北组建 了一支海防大队,活跃在长江口到连云港海面。在广 东、福建、浙江沿海,也都开展了海上游击战。现在 ,汪伪海军中有人起义,这是时局变化影响所致。他 们立即向毛泽东、朱德报告。 毛泽东跨着大步,甩着胳膊,笑眯眯地和朱德一 起走了进来。他高兴得很:“你们想过没有,等抗战 胜利了,把日本人赶跑了,要把中国的大门认真看起 来,现在就要着手研究海防、岸防的事情。中国再也 不能敞着大门,听任别个随随便便,轻而易举地打进 来。”他转向军委参谋长叶剑英说道:“这个事请你 负责组织研究。” 几天后,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海防研究小组,组长 朱瑞,组员朱军、易轮。 朱军出生于1908年,早年进保定军官学校学习,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做过10年地下工作,担 任过上海、天津地下党组织的保卫队长、情报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军委一局任处长,负责对友军及 对敌、伪军的作战研究。易轮,广东梅县人,原在延 安交际处工作。叶剑英知道他是广东黄埔海军学校毕 业的,便调他到军委一局工作。 与此同时,军委还决定成立了空军组,由常乾坤 、王弼同志组成。 叶剑英早年即与海军结缘。1921年10月,他随护 孙中山乘“宝璧”号军舰经西江去广西,讨伐北洋军 阀。不久,担任护航第二营营长,为抚河上的军事运 输护航。1922年3月,孙中山回师广州,任命叶剑英 为海军陆战队营长。6月16日,军阀陈炯明发动叛乱 ,炮击总统府,孙中山冲出围困。危难紧急时刻,叶 剑英在长堤天字码头及时接应,护送孙中山登上“宝 璧”军舰,尔后转“永翔”舰,再转“永丰”舰,移 驻黄埔。孙中山决定率“永丰”“永翔”“楚豫…‘ 豫章…‘同安…‘宝璧…‘广玉”军舰讨逆,挺进白 鹅潭江面。叛军沿岸阻截。叶剑英协同“宝璧”舰李 芳舰长指挥,用炮火还击岸上叛军,保障军舰航行。 革命军与叛军力量悬殊,又遭到英国人无理胁迫,要 求军舰离开白鹅潭,孙中山处境危殆。在坚持战斗的 55天里,叶剑英几乎是衣不解带,紧紧护卫孙中山, 直到8月9日孙中山离开广州,转道香港去上海。 朱军说:“叶剑英元帅是一个通才,他教给我们 许多海军知识,要我们认真领会毛主席的思想。当我 军还处在边塞窑洞里、战争胜利尚未可期的时候,毛 主席就关注海防,当时,主要指岸防。这是根据中国 屡屡被敌人从海上入侵的历史和当时国力来考虑的。 在毛主席要求下,我们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和资料, 开始知道了海洋的事情。但那时我们还年轻,主要考 虑的是驱逐日本强盗。抗战胜利还没有实现,我们还 想不到胜利以后的事情,但是,毛主席、朱总司令想 到了。我们常说,毛主席高瞻远瞩,这不是空泛的赞 颂,他确实是比一般人看得远些,未雨绸缪,昭示发 展前景,使同志们有所准备。当时有许多未确定的因 素:中国究竟是谁的?人民能不能掌握中国命运?但 是,毛主席不仅考虑准备大发展,夺取抗日战战争的 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而且考虑到,要使中华民族 能够抵御外敌入侵,长治久安!” 刘道生说:“我们感受相同。我们这些人,都是 参加革命以后,接受毛主席的教育和影响,才学会打 仗、工作的,也是毛主席把我们引到海军事业里来的 。1949年12月,我在第十二兵团任副政委,接到中央 军委电令,调到海军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这以 前,10月问,肖劲光司令员从北京回到长沙后告诉我 ,毛主席找他谈话,要他当海军司令员,还说给他找 了一个帮手,就是我。我和肖司令员一样,想都没有 想过,当时思想还停留在打仗上,只想着在解放全中 国的最后战斗中再打几个漂亮仗。毛主席却向我们提 出了一个崭新的任务,一个新的使命,促使我不得不 赶紧转变思想,跟上发展的形势。” 朱军说:“我跟海军有缘。1949年2月,‘重庆 ’号巡洋舰起义,开到葫芦岛。真是巧得很,那时, 我正在辽西军区当副司令员,上级命令我去慰问,接 着要我留在那里负责安顿起义的同志和军舰,组建安 东(今丹东)海军学校。从在延安参加海防小组,不 过5年,人民解放军便有了第一艘军舰,我也真的干 起海军了。可是,国民党派飞机轰炸,我们没有防空 力量。为了保护起义的同志和军舰,不得已,请示上 级批准,组织起义的同志把它沉到了海底。现在,正 在组织打捞。” 1993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年,笔者参加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写作,5月,在南京再次 采访朱军。 南京,半山园,海军指挥学院。 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小小庭院里,杜鹃灿 若云锦,红枫艳如二月花,庭院向外的小门开着,从 洞开的门,看到古城墙边,一片水杉林,满眼皆绿, 林木掩映着半山寺,典雅、清幽。在宋代,这里曾经 是宋代名臣,有名的拗相公王安石的故居。这叫人不 禁想起他《千秋岁引》中的名句:“孤城画角,一派 秋声人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 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朱军闻声迎了出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军便 服,腰板挺直,面色红润,银丝满头,使得满室陡然 生辉。我对他说:“刚才我想起了当年王安石归隐的 词,那与你全不搭界!我真应该给你朗诵苏东坡的诗 :‘君年甲子未相逢,难向君前说老翁。更有方瞳八 十一,奋衣矍铄走山中。’这才是你啊!” 朱军哈哈笑了,说道:“谢谢你恭维,倒是对我 的鼓励!” 朱军把我让进小书房,听我说毛岸青、邵华正主 编“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他高兴地说:“书名 起得好,应该有部大书写毛泽东!” 我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毛主席早在1944年对 海防工作曾经有过指示,你是当年最早接受毛主席指 示的人,请详细谈谈延安海防小组的事情。” 朱军说:“还有易轮,他现在在广州休息了。” 说着,拿过纸笔,为我写下易轮的名字,并详细写下 他原来的职务和现在的住处。 朱军不戴眼镜,眼不花,手不颤,字体流利,有 力度,让人很难相信他已是86岁高龄了。 朱军深情地说:“毛主席关心海洋的事情,还可 以追溯到更早。举例说,1919年9月1日,毛泽东青年 时期主导成立问题研究会,在起草研究会的章程中提 出要研究的问题有71项,直接关于海洋的就有7项— —海洋自由、港湾公有、飞渡大西洋、飞渡太平洋、 海外贸易经营,等等,可以看到他视野开阔;1939年 12月,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开宗明义地 写道:我国‘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 民族的方便。’此话不可等闲看待啊!它概括地表述 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历史上,海盗在欧洲兴起,西方 有些民族强调征服海洋,利用海洋向外殖民扩张;而 中华民族的传统是‘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交通海外’,与世界各民族和平交往。那时,毛 主席要我们研究中国历代海防思想和实际,特别要我 们注意明清两代的海防,借鉴历史经验,解决现实海 防问题。”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