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街巷里的工业遗产/擦亮尘封北京工业遗产的辉煌蜕变

北京老城街巷里的工业遗产/擦亮尘封北京工业遗产的辉煌蜕变
作者: 编者:张景秋|责编:耿苏萌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90
折扣购买: 北京老城街巷里的工业遗产/擦亮尘封北京工业遗产的辉煌蜕变
ISBN: 978720017183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琉璃厂文化街位于北 京市西城区和平门外,全 长约800米,荣宝斋、戴 月轩笔庄、槐荫山房、萃 文阁、一得阁等百年老字 号在此林立。远在辽金时 期,这片区域只是都城东 部燕下乡中的一个村落, 名为海王村,当时,林木 茂盛,植被丰富。到了元 大都建造时期,在此建造 烧制宫殿琉璃瓦的官窑, 自此开始兴起。随着朝代 更迭,这里逐渐发展成一 条文化古街,成为北京城 市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文 化沉淀,以及具有高度认 同感的文化遗产。 琉璃厂地区拥有生生 不息的生命力和文化活力 是基于顺势而为的适应性 和转化能力。明朝中后期 琉璃瓦官窑搬迁,支柱性 产业撤离。出于安防的考 虑,明朝北京城区在元大 都的基础上经历了一次较 大的变迁,主要表现有两 个:其一是放弃元大都北 部较为空旷的地带,北城 墙南移2.5千米至如今的 德胜门、安定门位置。其 二是南城墙南推1千米至 如今的正阳门位置。明朝 对于北京城区规划建设的 创新之举是有了内外城之 分,后由于财政不足以支 撑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只 完工了南部的外城营建, 这才形成了人们目前看到 的呈“凸”字形的明清北京 城格局。 因此,琉璃厂一带在 明朝中后期被纳入了城区 范围,人流量增多,城市 基础设施配备不断完善, 商业因素自发在此生根发 芽,琉璃厂开始向“地摊 经济”发展。加之清代除 八旗外,汉族人不得宿于 内城的居住政策,大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