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注(精编本)/国学经典学生读本

道德经译注(精编本)/国学经典学生读本
作者: 编者:周卫华|总主编:闻钟|校注:马将伟
出版社: 商务
原售价: 12.80
折扣价: 7.90
折扣购买: 道德经译注(精编本)/国学经典学生读本
ISBN: 9787100115407

作者简介

马将伟,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内容简介

本章内容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集中体现了老子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列举了日常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 象,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 高与低等,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老子认为世间 万物不会孤立存在,万物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任何事物都与自己的对立面 同时存在,在这一部分中,论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 则。 后一部分则将辩证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提倡“ 无为”和不争。老子认为理想的“圣人”应该是顺随 自然,有所作为,而不强作妄为,用“无为”的方式 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民众,以此来顺应 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圣人”不争功名,对已 经发生了的有功利的事情,既不管制,也不占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②。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④,长短相形⑤ ,高下相倾⑥,音声相和⑦,前后相随⑧,恒也。是 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⑨,行不言之教⑩;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 以不去。 ①斯恶已:斯,则,就。恶,丑。已,通“矣” 。②不善:此处指恶。③有无相生:有和无互相生成 。相,互相。④难易相成:难和易互相形成。⑤形: 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⑥倾:同“盈” ,充实、补充、依存。⑦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 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作“音”,单一发 出的音响叫作“声”。⑧前后相随:前与后互相追随 。⑨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此处指得道的人。处, 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妄为。⑩不言:不 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万物作而弗始:作,兴起、 发生、创造。始,首倡。有:占有,据为己有。恃: 倚仗、依赖。居:居功,自我夸耀。是以不去:是以 ,因此。是,指示代词,这。以,因为。不去,指“ 圣人”的功绩不会消失。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的原因,那么丑的概念 就产生了;天下人知道了善之所以善的原因,那么恶 的观念也就形成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形 成,长和短互相显示,高和低互相补充,合音与单声 互相谐和,前与后互相追随。所以,得道的人顺其自 然地对待世事,任凭万物自然发生而不发号施令,万 物兴起而不肇事端,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助长万 物而不自恃,成就功业而不居功自傲。可是,正因为 不居功,所以功绩也就不会离开他。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我们平时做事情要 学会打破思维定式,从多方面思考,比如面对选择, 如果向左走是一条死胡同,向右走也许就是阳光大道 。 第三章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 权纷纷招揽贤才,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老子的政 治主张却颇为独特,他提出不“尚贤”,他反对重用 和提拔所谓的“优秀人才”,反对珍爱和看重稀世珍 宝。老子的这种主张是为了防止民众争名逐利,防止 民众沦为盗贼。他认为:只给人们以口腹的饱足,却 不让他们有竞争的目标、欲望和心智,这样人们就不 会有竞争的行为,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竞争动乱的社会 了。从这种设想的具体含义看,老子主张的“不尚贤 ”“使民无知”,与“愚民政策”还不是一回事,老 子只是要人们回到一种自然而和谐的“无为”境界。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