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椿集(精)/格致文库

双椿集(精)/格致文库
作者: 卫洪平
出版社: 北岳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8.40
折扣购买: 双椿集(精)/格致文库
ISBN: 978753785749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张瑞玑其人 去年下半年,“西安发现《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 消息,被**多家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成为社会各界 关注的一个热点。学术界考辨其真伪的文章也屡见报端。 12月21*《文汇渎书周报》在显著位置摘发《中国文物报 》记者采访几位**专家、学者的报道,指出“所谓《孙 武兵法》八十二篇纯系近人伪造的低劣赝品”,呼吁有关 部门**澄清事实真相。相信这段公案终有**会大白于 天下的。当此真相未明之际,笔者迫切想要告诉读者的是 ,那位不幸——或者也可以说是“有幸”——被牵入这段 公案的“晋陕名人”张瑞玑先生其人其事。 鼓楼遗靴 1908年初春,在陕西韩城当了近两年知县的张瑞玑, 奉调将到兴平。正束装待发,听见一阵杂沓的脚步声,从 外面进来十几个认识和不认识的乡民。为首的那位胸前捧 着一双崭新的靴子。 张瑞玑两只大眼睛疑惑地看着他们。 捧靴子的那位说,乡民们感戴“张大老爷”两年来的 恩德,专门赶制了这双新靴,务请“张大老爷”临走前穿 上,把换下的旧靴留给他们作个纪念。张瑞玑拗不过眼前 这些憨直忠恳的乡民,但他到底也不明白,乡民们将怎样 搁存他这双旧靴子。 到兴平不久,张瑞玑就听人说,他那双旧靴子已被陈 列在韩城中心的鼓楼上,供人瞻仰,靴上标有“知县张瑞 玑之遗靴”的字样。 这一年,张瑞玑三十六岁。 关于这段佳话,现存张瑞玑几百篇诗文中只字未提。 但据其外孙王作霜先生的记述,80年代中期,他拜访过考 古文物专家、陕西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贺梓诚先生,了 解先外祖张瑞玑的生平事迹。贺老先生年近八十,韩城人 ,少年时他曾亲眼见过陈列在城中鼓楼上的张瑞玑“遗靴 ”。 王作霜先生把韩城乡民这种情感化的纪念方式归结为 传统的“怀念清官”,当然是对的。但笔者认为这远远不 够。是的,张瑞玑以进士出身宦秦十年,先后在韩城、兴 平、长安、临潼、咸宁五县当过知县,“奔忙酬应汗如雨 ”,清廉之名彰三秦,《兴平县志》称他“天才**,双 目炯炯,豪于文,廉于吏,不避权贵,敢作敢为”,确是 的评。然而,我们应该记得,张瑞玑生活于“清末及民国 初期”,其时天下风气大开,新思潮接踵而至,新观念不 胫而走。张瑞玑长梁启超一岁,虽不像梁氏那样笔底风雷 ,声震天下,但从其遗存的诗文中彰显的性格魅力和人生 走向看,这位“披我两千余年旧历史,一读一哭泪滂滂” 的张老衡先生,实在不愧是一位得风气之先,以启发民智 、唤醒睡国为己任且躬身力行的前驱,*不同于那些一味 在俸禄中因循承命的官吏。 如此,则那双陈列于韩城鼓楼上的“知县张瑞玑之遗 靴”,就不是“怀念清官”四字可以了断的了。 张瑞玑(1872—1928),字衡玉,号□窟野人,晚年 人皆以老衡称之,山西赵城(现洪洞县赵城镇)人。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