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接力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定位你的情绪开关:脑科学中的心理疗愈指南
ISBN: 9787544880251
【韩】许智元 高丽大学临床心理系硕士、首尔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 现任高丽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同时也是韩国临床心理学会特任理事、韩国认知行动治疗学会公关理事、韩国认知科学会总务理事、韩国脑图谱学会代议员兼学术委员。 主要从事精神病理、心理评价与心理治疗相关研究,并实际应用在临床上。她是世界首位探究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症大脑补偿回路异常的学者,同时以心理学者与脑科学者身分活跃于研究领域。2016年获颁韩国脑图谱协会青年研究奖,2020年荣获韩国神经精神病协会英文期刊奖。
现在很多人为自尊而苦恼。这个问题在全球盛行,甚至出现了测量三四岁幼儿自尊的问卷。 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现实里不存在绝对高或绝对低的自尊。所谓的高自尊就像“和蔼的指导教授”和“不需要父母帮助的孩子”,如同神话中的独角兽,是不存在的假象。 你认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高自尊的人吗?现实里存在那样的人吗?那你认识低自尊的人吗?嗯……那就是我们自己。包括我在内的我们都是。 当然也有人看起来自尊“很高”。但是,他每天也是怀揣着上下颠簸的自尊而活着的。即使是看起来自尊很高的人,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有时候自我感觉还不错(也许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有时候心情会跌落到谷底,不过他也在坚持,挣扎着收拾残局,努力生活下去。 显然,每个人“自我感知”的自尊、自我价值感越低,精神出现问题的风险就越高。但回过头来我们会发现,自尊问题不是因为我们的人格不够成熟,或是社会、职业成就水平低而产生的,而是由于我们自己轻视自己的成就,以过于严格的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所导致的。 在强调自尊的社会里,希望我们对自己宽容一些,从容地去看待我们时高时低的自尊。 有时我们从别人那里得到好的反馈,自尊得到提升的话,这是很好的事情。我们的自尊就是以这种方式提高的,我们的大脑就是如此运作的。比起伤害自尊的负面评价,我们更喜欢听好听的话。 实际上,你可以对自己更自信一些。 *** 所以,要改掉受到称赞时反射性地回答“不是的”这一习惯。如果别人的称赞使你的心情变好了,希望你能安心地接受这个称赞。 当然,生活中突然受到表扬,你可能会有点尴尬,自认为自尊较低,甚至可能怀疑对方别有意图。于是就像往常一样,谦虚地说:“不是的。” 如果你经常对称赞说“不是”的话,那大脑的反馈机制就真的会把“称赞”这种奖赏性快感变成“不是”的负面反馈。我们会被自己的话束缚住,产生“不是我做得好”的想法。听者也会逐渐认为“嗯?看来真的不是他做得好”。如果每当有人夸你的时候,你总是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是”的话,长此以往,周围的人也渐渐不再称赞你。他们会觉得反正你一直说“不是”,为什么还要夸呢。如此一来,被称赞的频率减少,我们必然会在某个瞬间陷入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没有人称赞我呢?难道我真的很没有用吗?” 在这种不安的反思中,大脑反馈机制会对我们自己内、外部信息的隔阂和偏差变得越来越敏感。并且在解决这种认知失调的问题时,容易习惯性地低估我们自己的价值,也更加容易陷入曲解他人意图的恶性循环中。 弄明白大脑的行为模式后,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咬紧牙关练习回答“谢谢夸奖”来表达谢意,或者说“不错吧?”,然后一笑而过。日复一日坚持就会成为习惯。小时候,你的大脑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地、愉悦地接受着大人们的称赞。在放松心态、不断接受积极反馈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慢慢发生改变,不再像之前一样过分关注我们收到的负面反馈。 说不定这次你做得真的很棒。 欣然接受称赞,不要让大脑如此疲惫。 “如果你对于这些故事感到生疏、很有负担的话,那是很好的。你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故事真是万幸。然而,可能还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本书的每一章都好似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许智元 ★一本从脑科学和心理学双重角度,带你走出情绪困境的自我疗愈书 ★8种负面情绪的自救指南:低自尊、焦虑、不安、委屈、敏感、抑郁……8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8种心理问题,带你摆脱内耗,做情绪的主人 ★作者许智元是知名脑科学专家,世界首位探究精神分裂人格障碍症大脑补偿回路异常的学者,曾获韩国脑图谱协会青年研究奖 ★用脑科学看见心理痛苦的真相,用心理学找到自我疗愈的途径 ★哈佛大学心理学者刘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王轶楠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