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泉涌动:到民间去与1920年代中国的文化再造

地泉涌动:到民间去与1920年代中国的文化再造
作者: 袁先欣|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67.27
折扣购买: 地泉涌动:到民间去与1920年代中国的文化再造
ISBN: 978710807901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民间”:一个范畴的现代演变及其历史条件 *节选自本书第一章 地泉自何处涌出,“民间”的故事又从哪里开始? 历史从不在虚空中发生,但追究“起点”的工作往往容 易陷入无限制的上溯。在正式进入有关1920年代“到民 间去”风潮的叙述之前,本章将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 来讨论使得这场运动出现的关键性前提条件。首先,对 “到民间去”运动而言,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理解 和界定“民间”。从概念自身的演进来看,1920年代的 “到民间去”运动虽然深刻参与了“民间”范畴的现代 转型,但构成它的诸多意义要素,最早并不是在这场运 动当中才浮现出来的。本章因此尝试在一个更长的历史 脉络当中,来追踪这些意义要素如何发生积累和汇聚。 理解“民间”的不同取径,也规定了“到民间去”运动 的具体走向和开展方式。其次,在对“民间”的认知理 解基础之上,作为一场“运动”,1920年代的“到民间 去”风潮具体的运作机制也呈现出有别于前后的时代特 征,而这些特点正植根于“五四”前后形成的文化运动 。从而,如不对文化运动的发生及其内部机制做先行的 考察,势必会制约对“到民间去”运动本身的深入理解 。具体到本书的论题,本章将尤其注意文化运动与“社 会”建立关联的方式。文化与社会之间搭建桥梁,正是 “运动”的题中之义。一定意义上,“到民间去”也可 被视为“五四”文化运动介入社会、塑造社会尝试的一 个环节。如果说对“民间”观念的回顾,是在历时的层 面上,收集寻找涓滴泉水的源流,那么“五四”前后的 文化运动,则为泉水的汇聚提供了空间和涌出地面的孔 道。 什么是“民间”?虽然“到民间去”口号存在一条 清晰的外来传入路径,“民间”本身却并非舶来品,乃 是中国传统中长期存在的范畴。在梁治平看来,“民间 ”作为一个固有词语,“源于古代,沿用于当代,其本 义只有很小的改变”。这代表了某种普遍看法。在当代 的学术和思想讨论中,“民间”曾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 的话题,如1990年代以来,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学科有关“民间社会”或Civil Society的争论,以及 文学领域对民间视角的发掘。但这些当代讨论并未对“ 民间”概念本身的演变进行充分追溯,论者往往是从“ 民间”在当下的日常含义出发,自行展开对“民间社会 ”或“民间”的定义,因而这些界定本身也呈现出某种 任意性和去历史性。另一个对“民间”概念颇为关注的 是民间文学和民俗学领域。他们则常聚焦于Folklore与 “民间文学”或“民俗学”、Folk与“民间”建立起对 等关系的时刻,因此倾向于在译介和比较的语境中,而 非从“民间”概念自身的历史变迁来展开讨论。 不过一定程度上,正如以梁治平为代表的一般观点 所模糊感受到的,“民间”概念在考察上的复杂性在于 ,“民间”范畴的基本意义结构的确保持了较高的稳定 性和延续性。相关的概念梳理认为,“民间”的传统释 义包含两个层面,其一由“民”申发而来,指称与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