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鉴赏

宋诗鉴赏
作者: 编者:韩经太|责编:董岑仕|校注:莫砺锋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8.30
折扣购买: 宋诗鉴赏
ISBN: 9787020173594

作者简介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出版过《江西诗派研究》《朱熹文学研究》《杜甫评传》《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唐宋诗歌论集》《杜甫诗歌讲演录》《莫砺锋讲唐诗课》等著作。 中国是诗的国度,追求“诗意人生”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美好理想,名家选名诗,是中华诗国优良的诗教传统。选诗既选艺术的创新创造,也选诗人的立德立心。这套丛书的八位作者,都是享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名家,教书育人堪为楷模,道德文章蔚为表率。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虽是一套诗选,但其中所蕴含的深湛学术功底、睿智学术眼光,不啻为一套精粹的学术读本。相信“新选中国名诗 1000 首”丛书的出版,必将得到读者朋友的热烈欢迎。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内容简介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家世贫寒,其父以磨麦为生。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多次知制诰。直言敢谏,数遭贬谪,先后被贬至商州、滁州、黄州等地,移知蕲州,病卒。人称王黄州。著有《小畜集》《小畜外集》。生平见《宋史》卷293本传。 村v)行〔1〕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2〕。万壑有声含晚籁〔3〕,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4〕,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 〔 1 〕本诗选自《全宋诗》卷六五,作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秋,时王禹偁在商州(今陕西商洛商州区)。 〔 2 〕信马:任马行走。野兴:到郊野游览的兴致。 〔 3 〕籁:原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各种声响。 〔 4 〕棠梨:一种落叶乔木,叶长圆形,俗称“野梨”。 鉴赏 王禹偁被贬商州,是因论妖尼道安诬陷大臣徐铉事而获谴于朝廷,无辜被黜,心中自有牢骚。王禹偁所任“团练副使”,是个无职无权的闲差,故常往郊野游览山水,自嘲曰:“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听泉》)此诗即此类作品的代表作。诗人世代农家,熟悉农村生活,热爱农村风光,故而游兴浓厚。全诗写景生动,颔联尤称名句。钱锺书先生云:“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宋诗选注》)程千帆先生则云:“壑本无声,风过则闻之有声,这是真;峰不能语,静立却反似能语而不语,这是幻。闻之真与见之幻交织,从明丽宁静中显示出凄清,同时也显示出诗人的孤独。”(《读宋诗随笔》)此外,此联写景不像唐诗那样描绘声色,而以深刻的思理取胜,它与全诗比较朴素的字句互相映衬,较早体现出宋诗的艺术特征。王禹偁家乡在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与商州东西遥隔,但二地均为山区,“村桥原树”之类普通的山村风景甚为相似,故诗人于吟咏之余,忽生乡思,从而惆怅不已,这与开头的游兴甚浓抑扬相对,形成情感上的一重波澜,而诗人在政治上的失落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岁浪迹江淮间,后隐居于杭州孤山。不娶不仕,种梅养鹤,号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诗集》,存诗近300首。生平见《宋史》卷457本传。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1〕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2〕,犹喜曾无封禅书。 注释 〔 1 〕本诗选自《全宋诗》卷一〇八,作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乃林逋之绝笔诗。寿堂:生前所造的墓室,亦称“寿坟”。 〔 2 〕“茂陵”二句:汉司马相如卒后,汉武帝使人往其家,得遗书一卷,言封禅,颂帝德。茂陵,汉代县名,武帝时为筑陵墓而设,在今陕西兴平,相如家于此。茂陵又指汉武帝之陵墓,代指武帝。 鉴赏 林逋是北宋隐士,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不仕不娶,惟好植梅养鹤。林逋居处离杭州城仅一箭之遥,然二十年未尝入城。林逋在生活上并不矜持虚矫,曾两次接受朝廷所赐粟帛,郡守长官来家拜访亦不峻拒,但数蒙保荐却坚不出仕。此诗乃其绝笔,颇见其志。前二句说生前与湖上青山相对,死后景色萧疏。后二句自喜平生所作诗文,皆与功名政治无关,不像汉人司马相如那样热衷功名,谄媚君主,临终时还将一卷“封禅书”托给其妻,以待朝廷之访求。 宋以前的隐士,往往隐于远离红尘的深山,且常将隐居当成求名入仕的终南捷径。林逋的行为迥然独异。林逋的主要生活年代是宋真宗朝,真宗曾封禅泰山,又使人伪造天书。此诗不但是对朝廷污浊风气的批判,也是对自身清高人格的赞美。林逋生前,范仲淹曾数度往访,盛赞其道德文章。林逋卒后,苏轼赞曰:“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书林逋诗后》)范、苏等名臣在朝中风节凛然,林逋在江湖不辱其志,他们从不同的维度为北宋士大夫的人格塑造做出贡献。此诗是隐逸精神的一曲赞歌,风格亦清丽可诵,是真隐士的“诗言志”之作。 杨亿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少以神童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赐进士出身。真宗时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卒谥文。著有《武夷新集》。生平见《宋史》卷305本传。 南v)朝〔1〕 五鼓端门漏滴稀〔2〕,夜签声断翠华飞〔3〕。繁星晓埭闻鸡度〔4〕,细雨春场射雉归。步试金莲波溅袜〔5〕,歌翻玉树涕沾衣〔6〕。龙盘王气终三百〔7〕,犹得澄澜对敞扉〔8〕。 注释 〔 1 〕本诗选自《全宋诗》卷一二〇,作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之间,当时杨亿奉诏修撰《历代君臣事迹》,期间与刘筠、钱惟演等唱酬甚多,成《西昆酬唱集》。 〔 2 〕五鼓:五更。端门:汉代宫殿之正门。 〔 3 〕签:此指更签,即更筹,古代夜间报更用的计时竹签。翠华:装饰着翠羽的车盖,指帝王的车驾。 〔 4 〕埭:指“湖北埭”,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北,齐武帝晨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闻鸡鸣,又名“鸡鸣埭”。 〔 5 〕“步试金莲”句:齐东昏侯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波溅袜,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意。 〔 6 〕玉树:陈后主所作舞曲,名《玉树后庭花》。 〔 7 〕“龙盘”句:《吴录》载诸葛亮言:“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庾信《哀江南赋》:“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 8 〕澄澜:指江水。敞扉:敞开之宫门,暗指宫殿荒芜,宫门不闭。 鉴赏 此诗是杨亿在馆阁中编书时与诸文士相与唱酬之作,是西昆派诗风的代表作之一。“南朝”指偏安于江左的宋、齐、梁、陈四朝,它们国祚不永,兴替仓促,自从李商隐以来,诗人作怀古诗时常将它们视作一体。元人方回评此诗“杂赋南朝”(《瀛奎律髓汇评》卷三),甚确。清人冯班批评此诗“颇伤琐杂,未足拟玉溪《咏史》也”(同上),其实李商隐的《南朝》诗也是杂糅宋、齐、梁、陈诸朝史事而咏之,杨诗与李诗正是一脉相承。此诗虽然摹拟李商隐诗,但含有讥刺当时朝政之现实意义。宋真宗一朝,崇尚浮华,粉饰太平,杨亿于此时对南朝诸荒政辛辣讥刺,绝非无的放矢。《西昆酬唱集》结集不久,御史言杨亿等“述前代掖庭事,事涉浮靡”,真宗随即下诏斥杨亿等“属词浮靡”,可见此诗的讽刺击中要害。 就艺术而言,此诗用事精稳深密,文字典雅华美,均得李商隐之真传。诗中将一系列的南朝典故组织成文,结构巧妙,章法井然。文字虽然华美,但颇能以清新之气进行调节,如颔联清丽可诵,绝无宫庭诗浓艳繁缛之积弊;尾联以江水澄澜千古长流,以反衬宫殿荒芜之人事变迁,感慨深沉,且极有张力。相对于五代诗风的单薄浅陋,此诗雍容大气,代表着宋诗在艺术上的新气象。 柳永 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场监、屯田员外郎等职。世称“柳屯田”。著有《乐章集》。 八声甘州〔1〕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2〕,苒苒物华休〔3〕。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v)v)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4〕,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5〕,误几回、天际识归舟〔6〕。争知我〔7〕、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 〔 1 〕本词选自《全宋词》第一册,第43页。作年不详。此调首见于柳词,或为柳永首创。 〔 2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叶凋零。 〔 3 〕苒苒:渐渐。物华:指景物。 〔 4 〕渺邈:遥远。 〔 5 〕颙(yónɡ)望:抬头仰望。 〔 6 〕天际识归舟: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 7 〕争知:怎知。 鉴赏 柳永词中有多首抒写离愁别恨的名作,但思念的对象各有不同。从词意看,此词的思念对象应是留在家乡的妻子。上片写景,通过秋雨过后的萧瑟景象来表现内心的羁旅愁思。下片抒情,以登高临远的实情与想象中佳人妆楼凝望的虚景进行对照,来反衬自己想念家乡与恋人的心情。《诗·魏风·陟岵》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杜甫《月夜》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种怀人而从对方写起的方法历来深受赞赏。柳永此词则更进一步,先说自己对对方的怀想,又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思绪在两地之间回还往复,情思更加缠绵悱恻。 此词中用以领起全句的衬字极有特色,上片中先用“对”字领起开头两句,暗示自己凭栏面对着萧瑟秋景。接着又用“渐”字承上启下,引出满眼秋色。下片以“望”字兴起思乡之念,以“叹”字转入目前处境,最后以“想”字生发佳人妆楼盼望归舟的情景。这些领字都是仄声字,都是一字顿,它们使得词意起伏跌宕,也使得全词声调苍凉激越。 词中的其他修辞手段也值得注意,比如“潇潇”“苒苒”等叠字,“清秋”“冷落”等双声字,“长江”“阑干”等叠韵字,以及“渺邈”这个双声叠韵词,它们使得全词声情摇曳,富有声情之。 此外,此词文字工致,意境优美,“渐霜风凄紧”三句气势阔大,语言凝练,深得苏轼称赏,认为它们“不减唐人高处”(赵德麟《侯鲭录》卷七)“天际识归舟”本是谢朓的名句,柳永在前面加上“误几回”三字,委婉生动,曲尽人情。柳词常以青楼女子为相思对象,有时失于轻浅,此词抒写夫妻之情,深沉真挚,洵称名篇。 雨霖铃〔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2〕,留恋处〔3〕,兰舟催发〔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5〕。v)v)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6〕,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 1 〕本词选自《全宋词》第一册,第21页。作年不详。或谓作于词人十七岁时,且“写与妻子别情”,无据。 〔 2 〕都门:京都之城门。帐饮:在室外设帐幕宴饮饯别。 〔 3 〕留恋处:一本作“方留恋处”。据《全宋词》所载此调,此句以四字为较常见。 〔 4 〕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 5 〕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长江中下游一带古为楚地。 〔 6 〕经年:年复一年。 鉴赏 此词作年不详。从词意看,应作于词人离开汴京南下时,与词人“执手相看泪眼”的送行者是其妻子或情人。上片描写临别时的情景,起首三句写离别时周围的景物,不仅点明时间、地点,而且为后面的“无绪”心情作了铺垫。苍茫秋色,凄切鸣蝉,饯别的恋人欲饮无绪,欲留不能。兰舟催发,离别到了最后的时刻,恋人却反而“无语凝噎”。此时的无语不是真的无语,只是黯然神伤而说不出话。虽然无语,但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故下句以“念”字领起,设想种种别后情景,让“凝噎”未出的话语得到尽情的倾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调凄恻而境界阔大,虽是写景,实亦抒情,景无边而情无限,衬托出离别之后茫然不知所归的心绪。下片换头以抒情起,仍然承接着上片“念”字之意,叹息自古到今离情之可哀,设想自己在清秋时节的寂寞冷落。“今宵”二句是更深一层的设想,却又是以景寓情,融情入景,写出了一个冷落凄清的动人意境。 总之,全词层层铺叙,处处点染,极尽形容,生动地展现出词人离别时的心理和情感,成为宋词中刻画离愁别恨的名篇。宋人谈论柳永与苏轼的词风差异时,即举此词为例(见俞文豹《吹剑录·续录》),可见它是柳永词风的一个标志。 望海潮〔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2〕,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v)v)重湖叠清嘉〔5〕。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6〕。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7〕。 注释 〔 1 〕本词选自《全宋词》第一册,第39页。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时柳永在杭州。 〔 2 〕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今杭州)旧属吴郡,故称“三吴都会”。 〔 3 〕参差:高低不齐,此指人家之居室而言。 〔 4 〕天堑:此指钱塘江。 〔 5 〕重湖:杭州西湖分里湖与外湖,故称。叠:重叠的山峰。清嘉:清秀美好。 〔 6 〕高牙:军前的大旗。“牙”指牙旗。 〔 7 〕凤池:即凤凰池,中书省的美称,此处指代朝廷。 鉴赏 据吴熊和先生考证,此词乃赠予孙沔者。孙沔时以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故词中称其“千骑拥高牙”云云。全词虽有献词地方长官以求赏识之意,但其主要内容则是对杭州风貌的客观描写,堪称北宋杭州的一幅风俗画。 此词的写法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铺叙见长,先后从地理位置之优越、山川风景之壮丽、经济民生之繁荣、市民游乐之盛况、高官吟赏之从容等各个方面对杭州进行描绘,从而多角度地展现了这个繁华都会的全貌。这种写法常见于汉赋等文体,柳永移用于词体,这是他对长调艺术的特出贡献。二是前代的写景诗词主要着眼于山川风景,表达的是士大夫的高雅眼光。此词则兼及风土人情,甚至将主要篇幅用于后者,这是柳词偏重市民情趣的典型体现。比如上片先写杭州的地理特征,但是“钱塘自古繁华”一句却点明词人的主要兴在于杭州繁荣发达的社会风貌。“烟柳画桥”三句表面上是写景,但仔细分析,则“画桥”和“风帘翠幕”纯属建筑、装饰等人工之美,它们正是“参差十万人家”的人文景观。“云树”以下三句描绘钱塘江涛之壮丽,自属自然之美,但“市列珠玑”三句又将目光转回市民生活的场景。“珠玑”“罗绮”云云,在晏、欧等同代词人笔下皆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俗物,但柳永却津津有味罗列之,甚至对“竞豪奢”的民风颇为赞赏。下片专咏西湖,但重点却是游湖之人而非湖景自身。所以前人常用来表达隐逸情趣的钓翁,在柳永笔下却与“莲娃”一样成为市民游乐活动的象征。正因如此,此词中富丽的景象与欢乐的气氛融于一体,组成一种祥和美丽的境界,引人入胜。相传此词引起金主亮的南侵之念,虽查无实据,却事出有因。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曾知睦州、苏州等州军,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诗余》。生平见《宋史》卷314本传。 渔家傲〔1〕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2〕。四面边声连角起〔3〕。千嶂里〔4〕,长烟落日孤城闭。v)v)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 1 〕本词选自《全宋词》第一册,第11页。作于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或二年(1042),时范仲淹在庆州(今甘肃庆阳)。 〔 2 〕衡阳雁去:衡阳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南飞,至此而止。 〔 3 〕边声:边地的各种声响。李陵《答苏武书》:“边声四起。” 〔 4 〕嶂:耸立如屏障的山峰,此指黄土高原上的峁(mǎo)。 〔 5 〕燕然未勒:燕然,山名,今名杭爱山,在蒙古国境内。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至此山,刻石纪功而还。勒,刻。 鉴赏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素以天下以己任。当时西夏元昊称帝,时常侵扰宋境,成为北宋的心腹大患。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因韩琦之荐,朝廷召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奔赴西北边防。次年,范仲淹徙知庆州,至庆历三年(1043)元昊约和、边事稍宁后方还朝。范仲淹守边有策,威震敌国,西夏兵不敢轻犯,相戒曰:“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边民则为之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然而当时北宋军力较弱,范仲淹亦无完胜强敌之良策,只能加强城防,尽责守边而已。 在一个秋日,范仲淹看到鸿雁南飞,听到边声四起,不由得心怀悲凉。长烟落日,坐落在千万座山嶂间的山城显得格外孤独。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只能饮酒浇愁。要想像东汉窦宪那样大破匈奴、勒功燕然,只是理想而已。然而身负守边重任,又怎能一心思归?史载庆历三年朝廷召范仲淹与韩琦还朝,二人多次上章表示“愿尽力塞下,不敢以他人为代”,朝廷不许,二人始还朝。可见“归无计”者,非不能也,乃不愿也。此时范仲淹年过半百,这位爱护部伍的老将军深知长年守边的士卒思家心切,他本人也早已愁白了头发,于是在羌管悠悠的严寒之夜难以成眠。 此词写景雄浑苍茫,抒情悲壮苍凉,且将英雄气概与儿女情怀熔于一炉,是宋词中别开生面的杰作。相传欧阳修戏称此词为“穷塞主之词”(见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其实此词真切生动地写出一位边防将领的复杂情感,堪称“守边大将之词”。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嘉禾通判、永兴军通判、都官郎中等职。著有《张子野词》。生平见夏承焘《张子野年谱》。 天仙子〔1〕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2〕。 水调数声持酒听〔3〕,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4〕,往事后期空记省。v)v)沙上并禽池上暝〔5〕,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 1 〕本词选自《全宋词》第一册,第70页。作年不详。张先于庆历元年至四年(1041—1044)任秀州通判,此词当作于其间。 〔 2 〕嘉禾:即秀州(今浙江嘉兴)。倅(cuì):佐贰副官,此指通判。 〔 3 〕水调:曲名。 〔 4 〕流景:流逝的时光。“景”指日光。 〔 5 〕并禽:双栖的禽鸟。 鉴赏 此词所咏的是时光迁逝引起的闲愁。这种情愫没有很明确的边界,也缺乏很深沉的内涵,但它忧来无端,难以消解,所以在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若要写得生动,全靠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此词就是如此。张先此年五十二岁,虽然他后来得享高寿,但相对于当时的平均寿命来说,他已经进入老境了。于是,盛年不再、往事如梦便引起无穷的惆怅和愁闷。即使听曲娱情,借酒浇愁,也难以遣散心头的缕缕愁绪。此词的妙处在于,词人并未明言所愁何事。春去不回,是否叹惜青春不再?“沙上并禽”,是否暗示对往日爱情的追忆?一切皆是若有若无,发人深省。 如果说上片中的叙事还稍有端倪可寻,那么下片纯属写景,而种种愁闷皆融于景中,堪称情景交融之典范,其中尤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最为著名。宋人称张先为“张三影”,即激赏此句中“影”字之工。王国维则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沈祖棻又评曰:“其好处在于‘破’、‘弄’两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宋词赏析》)一个七言句中竟有两字深得读者赞赏,可见其遣字造句之精工细巧。然而此句另有一大妙处:夜深人静,是谁在园中徘徊不去,竟然等到云破月来?又是谁与花卉深情相对,遂得见到花枝弄影?当然是词人自己。融情入景而无迹可睹,真乃高手。枝上繁花即将变成明日的满径落红,词人的伤春惜时之意尽在不言中,一唱三叹,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