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指南

非虚构写作指南
作者: 编者:李梓新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8.30
折扣购买: 非虚构写作指南
ISBN: 9787521703948

作者简介

李梓新,非虚构写作和生活创新平台“三明治”创始人,行游者和写作人。生于广东潮州,曾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东方早报》《外滩画报》等媒体任职。现场采访报道过英、美、法、俄等多国大选,著有《民主是个技术活儿》《灾难如何报道》等书。2009年获世界银行奖学金,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国际公共政策学士学位。现居上海。 三明治(公众微信号China30s) 成立于2011年3月。专注于普通人的非虚构写作孵化,旗下设有三明治写作学院,以及媒体平台“中国三明治”,并致力于将故事跨界应用于产品设计、城市文化挖掘、展览市集、空间打造等立体场域。

内容简介

如何写好一个人物故事 张卓 《人物》前副主编 如何讲好一个人物故事?我先给大家看两段话,你们看看哪个是人物故事,哪个不是。 1.王后死了,国王很难过。 2.在一场战争中,王后被敌军挟持,不幸遇难,国王发动反攻,力挽狂澜,最终收复失地,但王后的死仍旧让他悲痛欲绝。 很显然,第二段话应该是一个人物故事。 实际上,人物故事是有情节、有因果、有逻辑、有情绪的,而不仅仅是简单叙述一个结果或者事实。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在报纸、期刊上看到的关于人物的写作,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是这种故事,可能仅仅是大段的叙述或者事实的堆积。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现在没有非常好的人物报道。 大家在明确故事之后,可以引入我们的第一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要来写一个人物故事?为什么写人物故事对我们那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写人物故事 说一下我的感受吧。对于为什么写故事,我这些年一直有一个很深的思考。2016年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去了趟西班牙,回来之后看了一个节目,就是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西班牙的艺术》,其中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的。 这个细节讲的是,16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她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她当时声称在一间房间里看到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尽折磨。那一刻她声称圣徒穿透她的心脏,由此她被注入了一种非常神奇的能力,她可以跟上帝产生强烈的交流并且感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自己体内。当时西班牙很多人管这个现象叫“圣特雷莎的神秘幻觉。” 这位修女去世四年之后,她被西班牙的基督教宣布为圣徒。大家都很惊讶,为什么一个普通的修女会被宣传为圣徒,甚至一直到现在都有她的故事。其实,这个修女的故事是真假难辨的。 背后的理由是,当时的宗教主义者认为,这个修女的故事可以净化人心。注意,他们一直强调说,这个修女产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净化人心,可以让基督教的精神更好地传递。一个普通人因为虔诚地信仰上帝而拥有了超能力,这就是一个非凡的故事。 西班牙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都在讲述这个故事,跟他们的儿子、孙子讲述这个故事,人们甚至忘了去考证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甚至不去怀疑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修女的存在。这个故事一直不断地被放大再放大、宣传再宣传,这个面目模糊的修女成了民间英雄,由此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这个细节让我感触蛮深的。无论是宗教宣传还是政治宣传,都在寻找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或者说,都在找一个非常好的人物故事。因为故事这个体例非常适合口口相传,也非常容易记。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圣经》《伊索寓言》《西游记》,都可以叫故事,故事是可以穿透时间的,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去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或者叙述文。 无论怎么强调故事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写作者就是要写一个故事,因为故事才能广为流传,我们要相信故事,要相信一个好故事的魔力。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一部分是废话,但我一直觉得大家应该对故事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或者相信写一个故事的重要性,相信一个好故事是具有魔力的。这样我们才能去讨论如何写人物故事。很多人说我只想写个散文,或者我只想写一篇叙述文、议论文,那我觉得我们就没办法进行下面的讨论了。 写人物故事的感觉 那么,如何写一个人物故事。 以下是一个记者写的关于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的一篇文章的开头,以及我修改后的版本。 原稿:创业是个筐,每一个围在旁边的人都自视甚高,相信自己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从中捞出了财富,有的人获得了名誉和地位,也有的人拿到了激情。但是在这个打捞的冒险历程里,周航得到的是:失去。 近期市场上有传言称周航已经逐渐淡出了易到的管理层,并牵头成立了一家基金。对此,36氪记者向易到用车总裁彭钢求证此事,他的回复是,“没有淡出”。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他正在失去这家公司。从今年开始,他在朋友圈里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天拿易到的内容刷屏,而是更多地关注旅行、实业、美食与酒。 我修改后的版本:最近,除了每周一的例会,易到CEO周航先生的办公室在大多数时间都是闲置的。 有人说,周航在外面牵头做了一家新基金,也有人说,他在休息,还有人说,他去了另外一家汽车公司。他的行踪引发了易到员工的议论。以至每隔几周,易到公关部都要出来辟谣:周航仍然在易到。 一系列微妙变化也在这个43岁的男人身上悄然发生——他的朋友圈更多地关注旅行、美食与酒。36氪记者第一次采访周航时,他讲起在美国参加“火人节”期间和美国科学家一起探讨Hololens(微软的全息计算机设备)技术和量子计算。“量子计算一旦突破了,可能会对整个世界产生翻地覆地的变化。”他很兴奋,“人们的认知会被彻底改变,想到这些我特别开心。” 这两个版本有什么区别? 第一版记者写的人物非常远,大段的说明文以及大段的事实阐述,让我们并不能对周航产生印象,或者说对这个人物并没有什么兴趣。 修改之后,我把它的视角变为了周航的一个动态,一个最新的消息。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有细节,有人物的直接引语,有一些生活的日常。比如,第一段说周航先生办公室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其实就设置了一个非常大的悬念:为什么他的办公室是闲置的? 修改之后,我们还能看到这个男人身上的一些性格特征,比如说他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还有他现在的关注点,包括他的年龄。 修改后的版本是一个人物故事的架子,并不是写得多好,而是它展现了人物故事的写作方法。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人是推动故事的基本前提,没有人就没有故事。我很难想象,一部电影是没有主人公的,一部小说甚至一部短篇小说是没有主人公的。 关于人物故事的基本要素,我大概拆解了六个部分。 第一个要素:主人公 其实主人公也分为两种:主动型的主人公和被动型的主人公。 主动型的主人公一般有非常强烈的野心、抱负,他们会被欲望驱使。大部分的商业人物报道都是主动型的主人公,会主动推动事情发展,比如说我强烈推荐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你可以看到乔布斯作为一个对世界充满野心、渴望改变世界的人,是如何从一个车库里面的辍学男青年,一步步变成最伟大的商人或者说企业家的。 被动型主人公一般是不经意地卷入一场事件,或者被动地接受某件事,这件事本身和他自身的性格有冲突。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卷入一个事件。 何瑫写的《范跑跑这七年》里的范跑跑,就是被动型主人公的典型案例。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这个老师抛下学生逃跑了。他的逃跑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到底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你的身份是一名教师,还是一个人?到底应该救学生,还是应该自己求生?范跑跑是一个被动型的主人公,作为一名普通中学老师卷入一个巨大时代事件。 大家可以思索,你想写的是一个主动型还是被动型主人公? 这个问题很重要。你首先要确定故事主人公的形态。如果是一个主动型的主人公,你一定要写出他的野心和欲望。如果是一个被动型的主人公,你一定要把他和环境,包括他和时代或世界的关系,理解得非常透彻。 第二个要素:欲望 确定主人公之后,第二个维度就是欲望。但凡是一个人,他总有欲望。欲望是什么呢?就是他要做什么、他要达成什么目的,以及他被卷入这个历史事件或者社会事件之后,他内心到底在想什么。这个欲望,一定要讲得非常清晰,他到底要做什么。 欲望也是内心驱动力,展现一个人做事的价值观、动机。 无论我们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哪怕今天早上我不想上班,其实我也可以知道我自己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是我对工作不满呢,还是我因为失恋了不想上班?作为写作者,一定要在确立了主人公之后,把人物的心理动因掌握好。 第三个要素:挑战、困境、危机 在我们确定好主人公以及主人公的内心欲望之后,我们要非常清晰地去思考这个主人公所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危机到底是什么。只有有了挑战、困境和危机,故事才成立。因为没有这些的话,他只是一个扁平化的线索或者扁平化的叙事。 比如讲范跑跑的稿子,如果范跑跑没有面临这些质疑,没有面临公众对他的声讨,甚至如果他没有卷入地震或者汶川没有发生过地震,他根本就不会成为公众视野中的人物故事,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你写这个稿子的时候,只能写一个侧写或者是一篇小的人物散文。所以写人物故事的第三条——挑战、困境、危机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些,你没办法看到人物的真相,在这种巨大的压力或者挫折下,人物到底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状态,这是人本身内心的真相。 我们可以再把这个挑战、困境、危机分为两种,就是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冲突或者挑战是非常明确的,比如说一个人遇到了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想去达成什么样的使命,又或者想去改变世界,这都是外在的冲突,就是他与世界或者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还有一个维度,就是内在的冲突。这种稿子现在非常少见,因为内在的冲突特别不好写。如果大家想看关于内在冲突的稿子,我推荐一篇《人物》刊载的《黄磊:一次别离》,电影可以看《迷失东京》,这些作品讲述的都是非常典型的内在冲突的故事。 内在冲突的意思就是说,某个人因为某一个内心的困惑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然后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写黄磊的这篇稿子,他讲的是黄磊的一个邻居得癌症去世了,黄磊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始思考生与死,思考他和家庭包括他和事业之间的关系,然后在一系列内心困惑的描述之后,他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些生活之于他的意义。 我为什么一再强调挑战、困境、危机,是因为我看过很多写得不太好的文章。有些写作者写了很多人物的日常,比如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喜欢什么,写得很漂亮,文采斐然。但是,如果没办法看到冲突,就没办法写出人物在冲突中的表现,以及人物在表现之后内在的真实感受。其实这种写作就是一地鸡毛,你写得再漂亮也是毫无意义的细节堆砌。 压力之下才能看出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人。中国有句老话,患难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把你的主人公放在一个巨大的挑战、困境和危机之下。 第四个要素:动作模式 在讲完以上三个要素之后,我们来讲一个动作模式:经历一个巨大的困境和冲突之后,主人公会怎样?这也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具体来看下动作模式。一个人物面临一个冲突,比如范跑跑面临汶川地震之后被国人质疑的这么一个舆论环境,他做了什么,他怎么想的,他继续做什么,他继续怎么想的,他怎么面临争议,他有什么防范措施,他的举动是什么,他怎么去面对家人……这些都是在经历挑战之后,主人公做出的一系列动作。在写作中把它写得越细越好。 困难往往是连续性的,它很可能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一连串的困难组成了一个故事。 我做编辑的时候发现,很多写作者在这个环节存在误区,就是他们去写困难,很有可能把人物变成一个行动机器或者变成一个沉思者。 行动机器是指他一直在写这个人,比如说碰到什么困难,然后解决了,又碰到一个困难,又解决了。其实在写一个困难的时候,应该写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的价值观是什么、他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然后写他怎么解决这个困难。如果你只是写一连串的动作的话,我们就叫他行动机器,因为这个人是没有感情的。 所以困难和他的价值观、内在驱动力要交织着写。一般的模式是:接受困难、怎么想、内在驱动力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怎么解决困难。 也有很多写作者容易把人物写成一个沉思者,就是光写他想怎么去接受困难的思考,有很多感受,但没有行动,没有跟现实生活直接发生联系,没有跟周围的世界产生接触。所以你就发现很多人物故事,特别像一个人物的抒情,没有现实的故事。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前两年我特别喜欢看一部电视剧,《甄嬛传》。这部电视剧简直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人物故事的写作范本。为什么说它好呢?是因为甄嬛所遭遇的每一次挑战和困境,包括冲突,都被她化解了,而且化解之后她都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个女孩儿一路打怪兽,最后获得胜利的故事。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甄嬛传》能连续看下去?因为甄嬛每次所面临的挑战都是生死攸关的,如果没办法挑战成功,她就死了。只有挑战成功,她才能活下来。所以困难越大,这个故事的张力就越大。 简言之,你要写出人物是怎么一路带着感情打怪兽的。 第五、第六个要素:故事高潮、结尾 第五个要素是故事高潮,由一系列情节,渐次发展成一个最高潮,从而引发绝对不可逆转的变化。第六个要素是结局,你是选择开放式结局还是闭合式结局? 其实这两个部分比较简单。当我们写一个故事的时候,总有一个人物会碰到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危机,我们可以将其等同于好莱坞电影里那个终极大怪兽。这个就叫故事的高潮,对这个高潮要阐述得非常清楚。高潮之后,这个故事也就走向结局了。 在故事写作中,结局也分两种,开放式的结局和闭合式的结局。这个也需要在写作时注意,结局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 个人史、时代、价值观 上面那些是六个维度的关于人物故事的拆解,如果再用一个更大的维度去拆解人物故事,就是一个好的人物故事需要个人史、时代、价值观。这是写作的一个基本概念。 个人史非常好理解,就是一个人自我奋斗的故事;时代就是说如果人物奋斗故事能跟时代有契合点,或者反映了时代的某个特征,又或者它影响了时代,它就是一个非常有厚度的人物故事。与此同时,如果这个故事的价值观与时代价值观是相符的,那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三个要素都有,就是好的人物故事。大家写作人物故事时,也可以有意识地从时代、价值观的角度来思考。 好莱坞故事叙事弧 当我们把人物元素搞清楚后,该怎样组织人物故事写作的结构呢? 借用好莱坞的经典故事叙事弧,我简单讲一下。基本上所有好的人本,都是遵循着这个叙事弧去的。这个不是我发明的,是几乎所有的编剧和小说家都遵循的,包括我曾给36氪的记者讲特稿写作,都是用的这条叙事弧。 我建议大家去反复研究,去想、去拆解你的故事,或者说当你要写一个故事的时候,你按这个叙事弧去写。 先讲阐述,就是讲清楚人物的背景,比如他出生、家庭情况或者他现在的状况。 上升动作,你可以理解为人物对所面临的挑战的应战模式。就是他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有什么样的困境、冲突,他如何去应战,他的心情、驱动力是什么,他的价值观在这一连串动作中是怎样体现的。 这个上升动作基本上就是挑战应战模式,它会推动故事急速发展。一般来说,一个时长120分钟的好莱坞电影,这种打小怪兽或者是打怪兽的上升动作,可能需要花费100分钟,也就是超过2/3的篇幅,讲述人物如何接受挑战和如何应战。 注意要明确人物的价值观和困惑到底是什么。人物在接受挑战和面对困境时,总有反复、犹豫、纠结,不只是乐观地向前冲,他还会怀疑自己、怀疑关系、怀疑时代,这其中总会展现人物的个性。 接下来讲危机,危机就是我刚才讲的,在故事里的一个巨大危机、一个终极boss(老板)或者说这个人发生了终极、致命的内心冲突或外在冲突,然后他所能接受的最大的挑战和困境,在危机里要浓缩地写出来。 高潮就是一个点状体。在打赢怪兽的那一刻,当写作者跟人物有共情效应的时候,就叫高潮。就是说打赢了这个怪兽,或者说战胜了这个挑战,人物到底获得了什么。那一刻到底是获得自由、忠诚、友谊还是爱情,就是那么一个非常短暂的时刻。 接下来的下降动作就是结局了。就是刚才讲到的,你要一个开放式结局还是闭合式结局? 好的中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或者电影故事,都是由无数个这样遵循好莱坞经典故事叙事弧的情节组成的。我们写一篇小说时,每一个情节都是依照这样的叙事弧写就的。 下面我按照这个叙事弧的概念,分析一下我写过的一篇文章《明利场》。这是一篇写郭敬明的作品,是我在《人物》工作时写过的一个封面故事。当时我就是遵循这个好莱坞的故事叙事弧去写的。 第一部分就是阐述郭敬明的现状,他住在一个豪宅里面。然后第二部分就直接写他在18岁的时候面临的一个人生困境,他当时没有钱,没有地位,所有人都鄙视他,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决定去重获尊严。怎么获得?就是不断地挣钱,不断地获取,即所谓“草根逆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显能看出人物有很强的内心驱动力:获得尊严。人物的行动就是要写东西、不断写东西,价值观就是要挣钱。人物面临的最大冲突是什么?就是别人看不起他。 郭敬明面临的第二个困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里面写到。他有了足够的钱,有了足够的名气,解决了第一个困难,终于获得了认可之后,他又迎来第二个困难,就是公知界和文学界对他的不认可,那时候人们把他和韩寒去做对比,就是不被所谓主流文学圈认可。 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开始做自己的公司,开始跟韩寒吵,开始因为抄袭的事情与各种舆论对抗,开始彻底走上了商业道路。你可以看到人物面临的困难是不被文学界认可,人物的驱动力是继续要活得有自尊。人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彻底地走向商业道路,去做一个彻底的文化商人,而人物的价值观是他依旧相信金钱。 现在郭敬明解决了所有的困难,但他又面临着第三个困难:他很孤独。他觉得他走这么远,他获得了名,也获得了得利,但他发现周围已经没有朋友了,这个时候其实是人物的内在冲突。这个冲突起码到我采访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所以我并没有写太多他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写太多他是怎么去挑战或应战这个冲突的。 我这篇文章的结尾,其实是一个相对开放式的结尾,就是当他感到孤独,当他感到自己走得太远,已经没有朋友的时候,他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大家可以去挑选一个你想要写的人物试一下。你最想写谁?是你的父母、你的朋友,还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公众人物? 无论你想写谁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相信你写的故事,相信你要写的这个人物。你要对这个人物有“爱”,不是爱情,不是亲情,也不是友谊,而是相信这个人的这个故事,你一定能讲好,你要相信这个主人公,你对他是充满了写作的爱的。 好的写作者一面残忍,一面温暖。为什么残忍?因为要写出生活的真相。能不能写出人物的自私、虚荣?我觉得大家很容易把自己的写作对象想得过于脆弱。比如当时我写郭敬明的时候,他看完那篇稿子的反馈是,“这篇稿子既不像我,又像我,但你说这篇稿子是表扬我呢,还是批评我呢?我也很难下定义,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我”。 当我听到他这个评价的时候,我觉得这篇稿子就算成功了一半吧。你们如果写完一个人物,那个人非常满意,还非常认可这稿子,你这稿子可能是不成功的。因为你只写出了他喜欢的样子,而没有写出一个真实的他,这是对写作非常不负责任的。我们要写出的东西,反正起码我想写的东西,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故事,而不是为谁写的故事。 至于温暖的一面,我觉得一个好的写作者往往是一个好人,因为当你写了很多人世丑恶的时候,你还依旧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还能依旧理解并接受你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或者说,你能感同身受他的不完美、能体谅他的不完美,但这个只是“温暖”的部分,当你写作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真实和客观。 即便我们写出了人生的灰暗,写出了人性的虚伪自私,但依旧要对人充满善意,善待他人,甚至理解你的主人公为什么这样,用心体会。好的写作者需要具备共情能力。 如何写好一个人物故事 张卓 《人物》前副主编 如何讲好一个人物故事?我先给大家看两段话,你们看看哪个是人物故事,哪个不是。 1.王后死了,国王很难过。 2.在一场战争中,王后被敌军挟持,不幸遇难,国王发动反攻,力挽狂澜,最终收复失地,但王后的死仍旧让他悲痛欲绝。 很显然,第二段话应该是一个人物故事。 实际上,人物故事是有情节、有因果、有逻辑、有情绪的,而不仅仅是简单叙述一个结果或者事实。 很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在报纸、期刊上看到的关于人物的写作,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是这种故事,可能仅仅是大段的叙述或者事实的堆积。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现在没有非常好的人物报道。 大家在明确故事之后,可以引入我们的第一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要来写一个人物故事?为什么写人物故事对我们那么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写人物故事 说一下我的感受吧。对于为什么写故事,我这些年一直有一个很深的思考。2016年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去了趟西班牙,回来之后看了一个节目,就是BBC(英国广播公司)的《西班牙的艺术》,其中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的。 这个细节讲的是,16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她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她当时声称在一间房间里看到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尽折磨。那一刻她声称圣徒穿透她的心脏,由此她被注入了一种非常神奇的能力,她可以跟上帝产生强烈的交流并且感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在自己体内。当时西班牙很多人管这个现象叫“圣特雷莎的神秘幻觉。” 这位修女去世四年之后,她被西班牙的基督教宣布为圣徒。大家都很惊讶,为什么一个普通的修女会被宣传为圣徒,甚至一直到现在都有她的故事。其实,这个修女的故事是真假难辨的。 背后的理由是,当时的宗教主义者认为,这个修女的故事可以净化人心。注意,他们一直强调说,这个修女产生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净化人心,可以让基督教的精神更好地传递。一个普通人因为虔诚地信仰上帝而拥有了超能力,这就是一个非凡的故事。 西班牙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都在讲述这个故事,跟他们的儿子、孙子讲述这个故事,人们甚至忘了去考证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甚至不去怀疑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修女的存在。这个故事一直不断地被放大再放大、宣传再宣传,这个面目模糊的修女成了民间英雄,由此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这个细节让我感触蛮深的。无论是宗教宣传还是政治宣传,都在寻找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或者说,都在找一个非常好的人物故事。因为故事这个体例非常适合口口相传,也非常容易记。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圣经》《伊索寓言》《西游记》,都可以叫故事,故事是可以穿透时间的,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写一个故事,而不是去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或者叙述文。 无论怎么强调故事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写作者就是要写一个故事,因为故事才能广为流传,我们要相信故事,要相信一个好故事的魔力。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一部分是废话,但我一直觉得大家应该对故事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或者相信写一个故事的重要性,相信一个好故事是具有魔力的。这样我们才能去讨论如何写人物故事。很多人说我只想写个散文,或者我只想写一篇叙述文、议论文,那我觉得我们就没办法进行下面的讨论了。 写人物故事的感觉 那么,如何写一个人物故事。 以下是一个记者写的关于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的一篇文章的开头,以及我修改后的版本。 原稿:创业是个筐,每一个围在旁边的人都自视甚高,相信自己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从中捞出了财富,有的人获得了名誉和地位,也有的人拿到了激情。但是在这个打捞的冒险历程里,周航得到的是:失去。 近期市场上有传言称周航已经逐渐淡出了易到的管理层,并牵头成立了一家基金。对此,36氪记者向易到用车总裁彭钢求证此事,他的回复是,“没有淡出”。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他正在失去这家公司。从今年开始,他在朋友圈里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天拿易到的内容刷屏,而是更多地关注旅行、实业、美食与酒。 我修改后的版本:最近,除了每周一的例会,易到CEO周航先生的办公室在大多数时间都是闲置的。 有人说,周航在外面牵头做了一家新基金,也有人说,他在休息,还有人说,他去了另外一家汽车公司。他的行踪引发了易到员工的议论。以至每隔几周,易到公关部都要出来辟谣:周航仍然在易到。 一系列微妙变化也在这个43岁的男人身上悄然发生——他的朋友圈更多地关注旅行、美食与酒。36氪记者第一次采访周航时,他讲起在美国参加“火人节”期间和美国科学家一起探讨Hololens(微软的全息计算机设备)技术和量子计算。“量子计算一旦突破了,可能会对整个世界产生翻地覆地的变化。”他很兴奋,“人们的认知会被彻底改变,想到这些我特别开心。” 这两个版本有什么区别? 第一版记者写的人物非常远,大段的说明文以及大段的事实阐述,让我们并不能对周航产生印象,或者说对这个人物并没有什么兴趣。 修改之后,我把它的视角变为了周航的一个动态,一个最新的消息。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有细节,有人物的直接引语,有一些生活的日常。比如,第一段说周航先生办公室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其实就设置了一个非常大的悬念:为什么他的办公室是闲置的? 修改之后,我们还能看到这个男人身上的一些性格特征,比如说他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还有他现在的关注点,包括他的年龄。 修改后的版本是一个人物故事的架子,并不是写得多好,而是它展现了人物故事的写作方法。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人是推动故事的基本前提,没有人就没有故事。我很难想象,一部电影是没有主人公的,一部小说甚至一部短篇小说是没有主人公的。 关于人物故事的基本要素,我大概拆解了六个部分。 第一个要素:主人公 其实主人公也分为两种:主动型的主人公和被动型的主人公。 主动型的主人公一般有非常强烈的野心、抱负,他们会被欲望驱使。大部分的商业人物报道都是主动型的主人公,会主动推动事情发展,比如说我强烈推荐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你可以看到乔布斯作为一个对世界充满野心、渴望改变世界的人,是如何从一个车库里面的辍学男青年,一步步变成最伟大的商人或者说企业家的。 被动型主人公一般是不经意地卷入一场事件,或者被动地接受某件事,这件事本身和他自身的性格有冲突。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卷入一个事件。 何瑫写的《范跑跑这七年》里的范跑跑,就是被动型主人公的典型案例。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这个老师抛下学生逃跑了。他的逃跑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到底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你的身份是一名教师,还是一个人?到底应该救学生,还是应该自己求生?范跑跑是一个被动型的主人公,作为一名普通中学老师卷入一个巨大时代事件。 大家可以思索,你想写的是一个主动型还是被动型主人公? 这个问题很重要。你首先要确定故事主人公的形态。如果是一个主动型的主人公,你一定要写出他的野心和欲望。如果是一个被动型的主人公,你一定要把他和环境,包括他和时代或世界的关系,理解得非常透彻。 第二个要素:欲望 确定主人公之后,第二个维度就是欲望。但凡是一个人,他总有欲望。欲望是什么呢?就是他要做什么、他要达成什么目的,以及他被卷入这个历史事件或者社会事件之后,他内心到底在想什么。这个欲望,一定要讲得非常清晰,他到底要做什么。 欲望也是内心驱动力,展现一个人做事的价值观、动机。 无论我们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哪怕今天早上我不想上班,其实我也可以知道我自己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是我对工作不满呢,还是我因为失恋了不想上班?作为写作者,一定要在确立了主人公之后,把人物的心理动因掌握好。 第三个要素:挑战、困境、危机 在我们确定好主人公以及主人公的内心欲望之后,我们要非常清晰地去思考这个主人公所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危机到底是什么。只有有了挑战、困境和危机,故事才成立。因为没有这些的话,他只是一个扁平化的线索或者扁平化的叙事。 比如讲范跑跑的稿子,如果范跑跑没有面临这些质疑,没有面临公众对他的声讨,甚至如果他没有卷入地震或者汶川没有发生过地震,他根本就不会成为公众视野中的人物故事,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你写这个稿子的时候,只能写一个侧写或者是一篇小的人物散文。所以写人物故事的第三条——挑战、困境、危机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些,你没办法看到人物的真相,在这种巨大的压力或者挫折下,人物到底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状态,这是人本身内心的真相。 我们可以再把这个挑战、困境、危机分为两种,就是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冲突或者挑战是非常明确的,比如说一个人遇到了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想去达成什么样的使命,又或者想去改变世界,这都是外在的冲突,就是他与世界或者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还有一个维度,就是内在的冲突。这种稿子现在非常少见,因为内在的冲突特别不好写。如果大家想看关于内在冲突的稿子,我推荐一篇《人物》刊载的《黄磊:一次别离》,电影可以看《迷失东京》,这些作品讲述的都是非常典型的内在冲突的故事。 内在冲突的意思就是说,某个人因为某一个内心的困惑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然后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写黄磊的这篇稿子,他讲的是黄磊的一个邻居得癌症去世了,黄磊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开始思考生与死,思考他和家庭包括他和事业之间的关系,然后在一系列内心困惑的描述之后,他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些生活之于他的意义。 我为什么一再强调挑战、困境、危机,是因为我看过很多写得不太好的文章。有些写作者写了很多人物的日常,比如他们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喜欢什么,写得很漂亮,文采斐然。但是,如果没办法看到冲突,就没办法写出人物在冲突中的表现,以及人物在表现之后内在的真实感受。其实这种写作就是一地鸡毛,你写得再漂亮也是毫无意义的细节堆砌。 压力之下才能看出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人。中国有句老话,患难见真情,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把你的主人公放在一个巨大的挑战、困境和危机之下。 第四个要素:动作模式 在讲完以上三个要素之后,我们来讲一个动作模式:经历一个巨大的困境和冲突之后,主人公会怎样?这也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具体来看下动作模式。一个人物面临一个冲突,比如范跑跑面临汶川地震之后被国人质疑的这么一个舆论环境,他做了什么,他怎么想的,他继续做什么,他继续怎么想的,他怎么面临争议,他有什么防范措施,他的举动是什么,他怎么去面对家人……这些都是在经历挑战之后,主人公做出的一系列动作。在写作中把它写得越细越好。 困难往往是连续性的,它很可能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一连串的困难组成了一个故事。 我做编辑的时候发现,很多写作者在这个环节存在误区,就是他们去写困难,很有可能把人物变成一个行动机器或者变成一个沉思者。 行动机器是指他一直在写这个人,比如说碰到什么困难,然后解决了,又碰到一个困难,又解决了。其实在写一个困难的时候,应该写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的价值观是什么、他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然后写他怎么解决这个困难。如果你只是写一连串的动作的话,我们就叫他行动机器,因为这个人是没有感情的。 所以困难和他的价值观、内在驱动力要交织着写。一般的模式是:接受困难、怎么想、内在驱动力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怎么解决困难。 也有很多写作者容易把人物写成一个沉思者,就是光写他想怎么去接受困难的思考,有很多感受,但没有行动,没有跟现实生活直接发生联系,没有跟周围的世界产生接触。所以你就发现很多人物故事,特别像一个人物的抒情,没有现实的故事。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前两年我特别喜欢看一部电视剧,《甄嬛传》。这部电视剧简直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人物故事的写作范本。为什么说它好呢?是因为甄嬛所遭遇的每一次挑战和困境,包括冲突,都被她化解了,而且化解之后她都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个女孩儿一路打怪兽,最后获得胜利的故事。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甄嬛传》能连续看下去?因为甄嬛每次所面临的挑战都是生死攸关的,如果没办法挑战成功,她就死了。只有挑战成功,她才能活下来。所以困难越大,这个故事的张力就越大。 简言之,你要写出人物是怎么一路带着感情打怪兽的。 第五、第六个要素:故事高潮、结尾 第五个要素是故事高潮,由一系列情节,渐次发展成一个最高潮,从而引发绝对不可逆转的变化。第六个要素是结局,你是选择开放式结局还是闭合式结局? 其实这两个部分比较简单。当我们写一个故事的时候,总有一个人物会碰到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危机,我们可以将其等同于好莱坞电影里那个终极大怪兽。这个就叫故事的高潮,对这个高潮要阐述得非常清楚。高之,个事也就走向结局了。 在故事写作中,结局也分两种,开放式的结局和闭合式的结局。这个也需要在写作时注意,结局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 个人史、时代、价值观 上面那些是六个维度的关于人物故事的拆解,如果再用一个更大的维度去拆解人物故事,就是一个好的人物故事需要个人史、时代、价值观。这是写作的一个基本概念。 个人史非常好理解,就是一个人自我奋斗的故事;时代就是说如果人物奋斗故事能跟时代有契合点,或者反映了时代的某个特征,又或者它影响了时代,它就是一个非常有厚度的人物故事。与此同时,如果这个故事的价值观与时代价值观是相符的,那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三个要素都有,就是好的人物故事。大家写作人物故事时,也可以有意识地从时代、价值观的角度来思考。 好莱坞故事叙事弧 当我们把人物元素搞清楚后,该怎样组织人物故事写作的结构呢? 借用好莱坞的经典故事叙事弧,我简单讲一下。基本上所有好的人物故事文本,都是遵循着这个叙事弧去的。这个不是我发明的,是几乎所有的编剧和小说家都遵循的,包括我曾给36氪的记者讲特稿写作,都是用的这条叙事弧。 我建议大家去反复研究,去想、去拆解你的故事,或者说当你要写一个故事的时候,你按这个叙事弧去写。 先讲阐述,就是讲清楚人物的背景,比如他出生、家庭情况或者他现在的状况。 上升动作,你可以理解为人物对所面临的挑战的应战模式。就是他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有什么样的困境、冲突,他如何去应战,他的心情、驱动力是什么,他的价值观在这一连串动作中是怎样体现的。 这个上升动作基本上就是挑战应战模式,它会推动故事急速发展。一般来说,一个时长120分钟的好莱坞电影,这种打小怪兽或者是打怪兽的上升动作,可能需要花费100分钟,也就是超过2/3的篇幅,讲述人物如何接受挑战和如何应战。 注意要明确人物的价值观和困惑到底是什么。人物在接受挑战和面对困境时,总有反复、犹豫、纠结,不只是乐观地向前冲,他还会怀疑自己、怀疑关系、怀疑时代,这其中总会展现人物的个性。 接下来讲危机,危机就是我刚才讲的,在故事里的一个巨大危机、一个终极boss(老板)或者说这个人发生了终极、致命的内心冲突或外在冲突,然后他所能接受的最大的挑战和困境,在危机里要浓缩地写出来。 高潮就是一个点状体。在打赢怪兽的那一刻,当写作者跟人物有共情效应的时候,就叫高潮。就是说打赢了这个怪兽,或者说战胜了这个挑战,人物到底获得了什么。那一刻到底是获得自由、忠诚、友谊还是爱情,就是那么一个非常短暂的时刻。 接下来的下降动作就是结局了。就是刚才讲到的,你要一个开放式结局还是闭合式结局? 好的中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或者电影故事,都是由无数个这样遵循好莱坞经典故事叙事弧的情节组成的。我们写一篇小说时,每一个情节都是依照这样的叙事弧写就的。 下面我按照这个叙事弧的概念,分析一下我写过的一篇文章《明利场》。这是一篇写郭敬明的作品,是我在《人物》工作时写过的一个封面故事。当时我就是遵循这个好莱坞的故事叙事弧去写的。 第一部分就是阐述郭敬明的现状,他住在一个豪宅里面。然后第二部分就直接写他在18岁的时候面临的一个人生困境,他当时没有钱,没有地位,所有人都鄙视他,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决定去重获尊严。怎么获得?就是不断地挣钱,不断地获取,即所谓“草根逆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显能看出人物有很强的内心驱动力:获得尊严。人物的行动就是要写东西、不断写东西,价值观就是要挣钱。人物面临的最大冲突是什么?就是别人看不起他。 郭敬明面临的第二个困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里面写到。他有了足够的钱,有了足够的名气,解决了第一个困难,终于获得了认可之后,他又迎来第二个困难,就是公知界和文学界对他的不认可,那时候人们把他和韩寒去做对比,就是不被所谓主流文学圈认可。 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开始做自己的公司,开始跟韩寒吵,开始因为抄袭的事情与各种舆论对抗,开始彻底走上了商业道路。你可以看到人物面临的困难是不被文学界认可,人物的驱动力是继续要活得有自尊。人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彻底地走向商业道路,去做一个彻底的文化商人,而人物的价值观是他依旧相信金钱。 现在郭敬明解决了所有的困难,但他又面临着第三个困难:他很孤独。他觉得他走这么远,他获得了名,也获得了得利,但他发现周围已经没有朋友了,这个时候其实是人物的内在冲突。这个冲突起码到我采访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所以我并没有写太多他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写太多他是怎么去挑战或应战这个冲突的。 我这篇文章的结尾,其实是一个相对开放式的结尾,就是当他感到孤独,当他感到自己走得太远,已经没有朋友的时候,他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大家可以去挑选一个你想要写的人物试一下。你最想写谁?是你的父母、你的朋友,还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公众人物? 无论你想写谁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相信你写的故事,相信你要写的这个人物。你要对这个人物有“爱”,不是爱情,不是亲情,也不是友谊,而是相信这个人的这个故事,你一定能讲好,你要相信这个主人公,你对他是充满了写作的爱的。 好的写作者一面残忍,一面温暖。为什么残忍?因为要写出生活的真相。能不能写出人物的自私、虚荣?我觉得大家很容易把自己的写作对象想得过于脆弱。比如当时我写郭敬明的时候,他看完那篇稿子的反馈是,“这篇稿子既不像我,又像我,但你说这篇稿子是表扬我呢,还是批评我呢?我也很难下定义,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我”。 当我听到他这个评价的时候,我觉得这篇稿子就算成功了一半吧。你们如果写完一个人物,那个人非常满意,还非常认可这稿子,你这稿子可能是不成功的。因为你只写出了他喜欢的样子,而没有写出一个真实的他,这是对写作非常不负责任的。我们要写出的东西,反正起码我想写的东西,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故事,而不是为谁写的故事。 至于温暖的一面,我觉得一个好的写作者往往是一个好人,因为当你写了很多人世丑恶的时候,你还依旧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还能依旧理解并接受你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或者说,你能感同身受他的不完美、能体谅他的不完美,但这个只是“温暖”的部分,当你写作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真实和客观。 即便我们写出了人生的灰暗,写出了人性的虚伪自私,但依旧要对人充满善意,善待他人,甚至理解你的主人公为什么这样,用心体会。好的写作者需要具备共情能力。 不管是大冰、刘同还是张嘉佳,他们都依靠写作改变了人生轨迹。写作,是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社交方式,也是现代职人的重要竞争力,也越来越成为大家重视的一种能力。 《非虚构写作指南》从题材、结构、人物、语言风格、故事细节等方面,为希望get到写作技能的人提供明确而详细的指导。 《非虚构写作指南》的指导者囊括《智族GQ》《人物》《正午故事》《南方人物周刊》、网易非虚构写作等一流媒体和平台的总编、主编等,写作经验丰富,擅长不同类别的文章,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