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西学今注/明清西学东渐注释本丛书

修身西学今注/明清西学东渐注释本丛书
作者: (意)高一志|编者:(法)梅谦立//谭杰//田书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30.90
折扣购买: 修身西学今注/明清西学东渐注释本丛书
ISBN: 9787100175357

作者简介

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法国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学东渐文獻館文献馆副馆长,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2003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学、当代新儒家。 谭杰,中南大学哲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学士(2008年),中山大学哲学博士(2016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时期中西伦理学交流、分析伦理学。 田书峰,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慕尼黑哲学高等学院哲学学士(2006年),慕尼黑大学哲学硕士(2010年)、哲學博士(201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和康德实践哲学。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修身西學》的作者、成書與影響 譚 杰 高一志的生平與著作 高一志(Alfonso Vagnone),意大利籍耶穌會傳教士,1566年生於意大利,1604 年入華,取漢文名王豐肅,字一元、泰穩,1616 年因南京教案被捕,1618 年被驅逐至澳門,1624 年返回中國内地,改名高一志,字則聖,居於山西絳州至1640 年逝世。畢生刊印漢文著作近20 種,涵蓋眾多學科,僅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二人可比。高一志1566 年生於都靈郊區一個顯赫的貴族家庭,在都靈的 耶穌會中學接受了良好的人文學教育,於1584 年正式加入耶穌會,之後做了兩年(1584—1586)的靈修,并修習了三年(1586—1589)的哲學課程。在此之後,高一志參加了爲期三年(1589—1592)的教學實習,教授人文學課程,最後於1592—1597年完成了五年的神學學習。從1597至1603年,他一直在米蘭教授人文學、哲學和神學的課程。受利瑪竇等的傳教事迹激發,高一志於1602年兩次致信時任耶穌會總會長,申請赴中國和日本傳教,并於同年獲批,如願在1603年4月踏上旅程,時年37歲。經過一年多的海上長途旅行,高一志於1604年7月抵達澳門,經過半年修整后,於同年年底出發,并在1605年2月抵達南京。時名王豐肅的高一志在南京居住了超過十年時間。在此期間,高一志在初步掌握中文之後,於1609 年被任命爲南京會院的負責人,并撰寫了包括《推演正道論》《諮周偶編》《天主教要解略》《西學》在内的幾篇短文,其中后兩書均成書於1615年,《教要解略》乃對天主教教理的解釋,《西學》則早於艾儒略的《西學凡》(1623),乃最早成文的關於當時西方教育體系的論述,但由於南京教案并未及時出版,晚至17年后才收入《童幼教育》(1632)下卷出版。1616年,南京禮部侍郎沈?發動教案,史稱南京教案,包括高一志在内的數名耶穌會士和中國教徒於8月底被捕。高一志被關押至1617年4月,然後被押送至廣州,并在1618年年初被驅逐至澳門。 在澳門期間,高一志被任命爲聖保禄學院的總務長,并教授哲學和神學課程。在此期間,1621年,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8—1628)從歐洲帶來七千册西文書籍,這應該爲高一志晚年的大量譯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624年,高一志返回中國大陸傳教,受王徵和韓霖邀請,前往山西絳州(今運城市新絳縣)開教,居於絳州直至逝世。在此期間,除開展傳教工作以外,高一志與當地多名士人合作,完成了16部著作,涵蓋神學、物理學、文學、倫理學等眾多學科。由於韓霖等本地士人雄厚財力和豐沛人脉的支持,絳州成爲晚明中國最成功的教區和最重要的西學譯著出版地之一。《則聖十篇》(四卷)、《十慰》(一卷)、《天主聖教四末論》(四卷)和《神鬼正紀》(四卷)屬於偏教理類的著作;《天主聖教聖人行實》(七卷)和《聖母行實》(三卷)則分别爲天主教聖人和瑪利亞聖母的傳記;《寰宇始末》(二卷)、《空際格致》(二卷)和《斐録答匯》(二卷)屬於物理學類著作,介紹當時的物理學知識;《勵學古言》(一卷)、《譬學》(二卷)和《達道紀言》(一卷)則兼屬於文學類和倫理學類著作,以簡短的格言和故事闡明道德教訓;《童幼教育》(兩卷)、《修身西學》(十卷)、《齊家西學》(五卷)和《治平西學》(四卷)則構成高一志的“義禮西學”(即倫理學)系列譯著,介紹當時西方的個人倫理學、家政學和政治學思想。其中《童幼教育》兩卷較早出版,后又收入《齊家西學》第二卷和第三卷,文字稍有改動。本書將討論的《修身西學》,即屬於倫理學系列譯著的“義禮西學”之一種。 ………… 義禮西學大旨 造物主之靈人以知也,畀之以載知之形,昂首竪身,五官百骸之異于飛走也;畀之以司知之神,自立靈明,含悟、愛欲之超于生覺也。顧初人之性,壞于邪誘,欲迷理昏,形器徒具,神明或蔽焉;造物主憫之,既牖往哲,觀矚推察,近致遠、顯測微,啓格物窮理之學;復生後聖,積法愈精,于是萬事萬物,各因其然推及其所以然,更因各所以然推及一總所以然,辨别指歸,學于是成,而人知補性之偏,致知之全矣,西庠所謂費羅所非亞是 也。學分二派:一曰性理之學,一曰義禮之學。性理者,指物之内藴而窮其妙者也;義禮者,指身之極詣而徵其妙者也。性理言知,義禮兼言行。余嘗云:“性理之學照人心,了然喜;義禮之學照人心,獨善兼善,喜未可言喻也。” 二三友人陳性理之學矣,余進而述義禮之學焉。 西学东渐之前奏,中西交流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