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南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9.80
折扣购买: 打开金刚经的世界 赠手抄金刚经拉页
ISBN: 9787573010537
\\\"余世存 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 知名学者,畅销书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 已出版主要作品: 《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第二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老子传》 《家世》 中国时间三部曲: 《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节日之书: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立人三部曲: 《盗火与革命》《安身与立命》《世道与人心》\\\"
\\\"命题:若菩萨挂相即非菩萨 真的,当我们想起曾经发的誓言,想起当初的理想、当初的决心,我们的心思就回来了。就是说,当你提出这个问题时,你已经有了问题的答案。当你问我如何安心、如何降伏其心的时候,你的心已经属于你,属于无上境界。 我的弟子须菩提没有接茬,他没有捅破这一瞬间,也许他认为在场的同修同学多,我们说的这一点远远不够。他说:“是这样的,但我更乐意听听您老人家怎么展开。” 我确实需要展开。弟子们的情形有普遍性,就像芸芸众生一样。众生从生命形式而言,有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从形色上来说,有有色的、无色的;从思维感觉而言,有有想的、无想的、非有想的、非无想的。 这些众生,我都能提供答案,教导他们安顿解脱之道。但这么多的众生得到了解脱,其实没有什么众生是从我这里得到解脱的。就是说,我帮这些众生解脱了,事实上又无众生是因我得解脱的,因为我不能替众生去走他们的解脱之道。众生,生来有理想、有目标,就是对世间全然的经验、安顿和解答,但很多众生背离了初衷,把眼前的事物当目标,从而终其一生难得解脱。如果有前行者、有导师指引,他们会牢记理想,精进努力,早日获得安顿。 导师很重要吗?重要。我很重要吗?我其实没那么重要。如果我以及众多有心安顿众生的导师、大菩萨有了这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我们就不是导师、菩萨。就像西方的圣人苏格拉底所说,他只是一只催人前行的牛虻而已,他只是帮人完善自我的助产士而已。遗憾的是,两千多年后,人们仍要热议,谁之正义合理,启蒙者是谁,以及先知何在这一类的话题。 因为被追随,我有了权威。我的权威到了成神成圣、被信仰的层面,就有很多人因听我的名声而解决问题,这是所谓的因名称义。还有人因为仅仅信仰我就以为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因信称义。我确实让这些人得到了答案,但我并不认为这些人是从我这里得到的答案,这些人也不应该认为他们是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答案。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这些人认为他们是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答案,他们就仍只是凡夫俗子,他们其实没有得到答案。他们的表现无非是到处卖弄,老师是这么说的,老师是那么说的,等等。这些人并没有得到安顿,他们在圈子里听到的再多也只是贩卖,学到的再多都是学舌。老师的经历和答案就像一本书,学舌贩卖的只是其中若干条金句。真正要做的,是把那本书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真正要做的,是去重复老师走过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多少有所收获。但绝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他们只是在圈子里忙于接受和贩卖流行的信息。 李杜文章万口传,众生的意义之一在于认出并尊重这些道德文章,但如沉溺其中,甚至等而下之,拜时人为偶像,那就是人性的灾难。我们常见的是,众生乐在其中地传播,某人最近说过什么什么,好像因此我们的人生得到了升华,内心得到了答案,得救了,有优越感了。但事实上,我们真有这样的优越或解脱吗?我们如有了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我们就不是菩萨,我们并没有得道。 我为此提出了公理般的命题: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说,如果一个理想主义者有了自我、他人、众生、永恒一类的神情或心思,他就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我这一部分说的正是大乘境界最正宗的智慧。\\\" \\\"◎《金刚经》是什么书? 《金刚经》全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能断”指能断一切法,能破世间一切烦恼痛苦;“金刚”是无坚不摧;“般若”是“大智慧”;“波罗蜜多”是彼岸。所以,这部经的意思是,一部无坚不摧、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成就般若大智慧、助你脱离苦海而登彼岸的经典。可以说,一切佛法都从金刚经开启而来。 ◎余世存的《打开金刚经的世界》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中国的知识体系里,一部经典出现后,会有传授,会有发挥,会有感受,这就是经史子集的知识系统。《打开金刚经的世界》相当于为《金刚经》做传,这本书不是教大家长知识的,也不是讲道理的,而是通过现场还原,通过一种悲情和从容,让大家获得立身处世的信心。 ◎怎样阅读这本书? 《打开金刚经的世界》共三十二章,对应《金刚经》的三十二品,两者可以对照着看,没有任何基础的小白也无需担心。读者也可放入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让我们开悟的瞬间,去印证须菩提在《金刚经》中的开悟,我们还要把自己开悟的情境保持下去,让自己不断地停留在那种境界中,这对提升日常生活的意义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