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难得纯真
ISBN: 9787506397995
1948年,白色恐怖更加严重,父亲以“写诗骂人 ”“主编左倾刊物”“搞星群出版社”等罪名,被国 民党当局上了“黑名单”。特务们搜查了星群出版社 ,四处打探他的下落。偌大的上海,已经没有他的立 足之地。这样,他像当时的许多进步文化人士一样, 最后于1948年12月8日只身潜赴香港。我的父亲与母 亲又一次经历了别离的苦痛。 父亲离开后,母亲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艰 难的程度可想而知。谁料几天以后,他们又遭到房主 的驱赶,不得已搬入出版《文讯》月刊的文通书局的 亭子间,两个哥哥只能与书局的店员们挤住在一起。 不久,母亲接到香港打来的电报,原来,父亲一到那 儿就病倒了,40度高烧十几天不退。于是,她一边焦 急地做着赴港照顾父亲的准备,一边筹划送身边的儿 子们去青岛然后转赴解放区的路费和船票,并将他们 托付给可靠的亲戚,使两个装扮成小伙计的孩子,顺 利平安地到达了山东解放区。之后,我的沐浴着解放 区阳光的哥哥们,一同进人华东大学读书,几个月后 都人了团,毕业后又进一步深造,并于1952年先后人 了党。在党的教育下,他们一起成长为卓有成就的专 家。如今,均已离休的哥哥们谈起这些往事,对母亲 的那种由衷的感激之情,依旧深铭肺腑,溢于言表。 父亲曾多少次深怀感佩地说:“没有你们的妈妈,就 没有两个儿子的今天!就没有我们这个和睦幸福的大 家庭!” 父亲的病在党组织的关心、文友们的热情看护和 赶去香港的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渐渐恢复了健康。他 们居住的香港九龙荔枝角九华径,是一个靠海的偏僻 小渔村,人口不多,生活清贫。父母的新“家”,是 村头一问破旧的石屋。一楼原本盛牛草,现在是做饭 和活动的场所。顺着窄窄的旧木梯爬上十平方米左右 的小阁楼,就是双亲的卧室。平时来了好友,也被让 上“二楼”。这儿,不高的墙上开着一扇小小的窗户 ,能够眺望外边的景色和屋后的小山坡。小阁楼的顶 棚低矮,一抬头就能碰到屋顶。夜里躺在床上,可以 透过破烂的屋瓦望见天上的星星。石屋门前,横流着 一条小臭水沟,一页旧木板连着通往远处的小径。父 母入住后,友朋们来往多了,大家都幽默地笑称这儿 是“小桥流水人家”。这富含“诗意”的住所,实际 上是个贫寒的“家”。 这个不显眼的村落,却聚居着不少从内地被迫而 来的文艺界名人。父亲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因为来到 香港而中断。衣食无着的他又拿起了手中的笔,稿费 ,成了双亲度日的基本收入。父亲康复以后,各种活 动和与友人的交往也多了起来。 这期间,父亲惊喜地与重庆时期的老友余心清重 逢。被蒋介石称为“脑有反骨”的余心清刚刚从国民 党监狱出来到了香港。一次来访时,他提出了搬来与 我父母为邻,以便实现写书揭露国民党反动政权黑暗 内幕的愿望,父亲欣然应允。几天后,心清搬到了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