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太平家传

华太平家传
作者: 朱西甯
出版社: 四川人民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85.60
折扣购买: 华太平家传
ISBN: 9787220134173

作者简介

朱西甯(1926-1998),台湾小说家,作家朱天文、朱天心之父。 生于江苏宿迁,祖籍山东临朐。本名朱青海,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肄业。一九四九年随军赴台,曾任《新文艺》月刊主编、黎明文化公司总编辑、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兼任教授。一生专注写作,以小说创作为主,兼及散文、评论。著有短篇小说集《狼》《铁浆》《破晓时分》《冶金者》《现在几点钟》《蛇》等;长篇小说《猫》《旱魃》《画梦记》《八二三注》《猎狐记》《华太平家传》;散文集《微言篇》《曲理篇》《日月长新花长生》等。

内容简介

我就好脊后靠着墙,看东看西,不管靠的是屋里隔间的板壁,还是泥过没泥过的砖墙,脑袋一刻也不闲着地一倾一昂,让后脑一下下碰撞墙壁。风帽后尾上盘龙银饰那五条银链和上面悬系着的银铃儿,便跟着这一倾一昂,有板有眼儿的玎玲玲、玎玲玲、喤啷个不停,像在替我诉说心里头没着没落的冷清孤单。 那要等老爹打外头回来,笑说:“老远就听到了,咱们太平又搁家里练铁头功了不是?”那我就好跟进房里,跟奶奶分享老爹打粮食袋一样的袖笼里抖出来的吃食,听两老拉聒儿。再不就得傍晚等妈进城来,扑过去,等不及地捉空儿叮奶。常时的冷清孤单,整日巴望和等待的,似乎尽在于此;也就只是这些。 那都是五岁前,我的家常日子。 我的记性一向不佳,勉强只可挂上个中等,还须偏低一些。坏是不至于坏到俗话所说:“属老鼠的(我可是属老虎的)——搁爪儿就忘。”可比起老鼠的记性,我也强不多少。 就凭这样差劲儿的记性,我倒又别有一种禀赋。人是绝多都在五岁前不大记事儿,记也仅仅记些没头没尾的零星片断,我偏不然。 多少烟尘岁月,邈远飘忽,在我却杳然清明,依稀若在眼前。任挑一桩五岁前的旧事,如何始,如何终,琐琐碎碎,我可都大半了然。要说何以就能辨别五岁那道界线,那倒顶顶简单不过——五岁那年,我开蒙入学,也才断奶,也就在那年,祖父去世。这样就不必划一道界线也一样的前后分明;凡那些邈远的旧事中,只须辨认出凡是我还未曾入学,未曾断奶,或祖父尚在,即就足以肯定那都是我五岁前所留下来的遗事了。 这样禀赋独特的记性,已足为千万人所不及;更甚者,即使在我出生前,关乎我们华家上溯数代的盛衰沧桑,我也一如亲历其境,晓得够多、够真、够细致——只不知是否这也算作记性;要不又该算作甚么?算作异禀?老爹跟奶奶拉聒儿起关东或是祖籍那些陈年古代的老家旧事时,多半我都听不大懂——至多才五岁的孩子罢,能解多少人事?可我就偶尔忍不住插嘴,提醒或添补遗漏的地方。起初祖父也很惊异,不过,到底还因是个读书人罢,好思好想,把一直又喜又怕,逢人就说奇道怪的祖母按了按手,说是“咱俩儿陈芝麻烂豆子尽在这儿数来数去,遮不住这孩子朝天转前转后的,一旁一把把拾了些去,不定咱俩先前数过了多少遍,这再数时给数漏了,这孩子单巧帮你添一把儿……”奶奶听了不知是心服口不服,还是口服心不服,仍旧逢人就讲我这么个小孙儿:“八成儿落了空儿,没喝迷魂汤罢!”接下来要看那一曚子我在奶奶跟前是轮到得宠还是失宠。得宠我就是个神童,不然就给打成个来路不明的小妖怪。 照相信轮回的讲法儿,打那一世转生这一世,阎罗殿上发配阳世时得逼你灌下忘尽前生前世的迷魂汤,才准投胎托生。奶奶好歹是位长老师娘,伴着老爹到处传教大半辈子,敢是不信这些轮回转世甚么的,可说还是这么说了。 奶奶一辈子任性过来,老爹也都凡事依从她。 儿孙满堂,若照常情,定规是老爹奶奶疼长孙,奶奶却不尽然;过一曚子挑一个来宠,再过一曚子另挑一个。儿孙众多,这样轮换着宠爱倒也有趣——而且但凡宠爱到哪一个,吃好的也拉着你,拉聒儿也拉着你,出去串门子、走干亲戚、赶热闹——像是放河灯、划龙船、看出会或大把戏,全都拉你一道儿。这样子也就非得轮换着不可,孙辈儿到我,上面已经两个哥哥、七个姐姐,大哥且已结婚,我五岁时做了叔叔以后,便又四世同堂了。人丁那么旺,南京的叔叔那边哥哥姐姐都还不算,单是我父这一房的我们这一辈,捎上大嫂就已足足十一口,要是一同挤进奶奶房里,分享她老人家私房吃食——茶食、点心、零嘴、喜果子甚么的,慢说那得整篓整筐子才够,只怕站都站不下。照这势路,是真得轮换着宠爱才行。可若是为的这个,就不该派奶奶的任性了。 说奶奶任性,那也不只是轮换着宠爱很不公平——譬如说宠这个久些,宠那个短些;又譬如奶奶压根儿就不是按照我们雁行排行顺序来轮换,好在哥哥姐姐都很兄友弟恭,没谁会在意老人家膝下争宠,或彼此排挤、咬嫉贪伴儿;又也不只是奶奶要宠爱谁就宠爱谁,一向都太没个准儿,主权完完全全操之于奶奶兴之所至的好恶;真正任性的还在奶奶无端地宠爱谁,一定也无端地同时把其他孙儿孙女统统一棒打落,往往打落得个个一无是处。 所以这样子褒一而贬众的作风,因为无端,也就无常;昨天还把你捧到天上,今天倒踩你踩到脚下。不过也还并非完全无来由,看你顺眼碍眼,也就够了。再说罢,有端无端,也尽在祖母的嘴上,褒谁贬谁,不患无词,也可说是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要问咱们奶奶去跟谁来论断众孙儿孙女,那可不愁没人,除了给褒贬的当事人一律株连,以及与有荣焉或养教失责的咱们双亲大人,都得恭听懿训,此外尚有家里的伙计,与咱们同租马氏祠堂的众房客,左邻右舍,奶奶那些干姊妹、干闺女,路上遇见的熟人,礼拜堂的老姊妹等等——所憾者,咱们在尚佐县这个小城落户,到我出生也才三十个年头,仍还孤门独户,无一族人,老亲戚只有奶奶她亲娘,这时也已过世多年;以及护送这位外曾祖母投奔祖父而来的奶奶娘家四叔——咱们喊作四老太的元房三代六口,住在四五里外的西乡。新亲则只有打湖南跟过来的大嫂她母弟二人。要是放在关东,或胶东老家,同族和老亲世谊,那就多得不可胜数,奶奶也就会拥有更为广大的听众了。说来奶奶的任性也还是挺不如意,发挥挺不够尽兴。 不管怎么说,在祖母这种阴晴不定的性格下,独有我这个双亲膝下的老疙瘩儿子,有幸有不幸。有幸的是母亲早出晚归,白天我得跟老爹奶奶过;母亲须在城外养牛场帮父亲照料牲口,帮伙计忙那一日三餐;哥哥姐姐上学去了;奶奶喜我恼我,都得照料我吃喝拉撒;出去家访传道串门子,除非老爹在家,还非得带我到东到西不可。不幸的则是碰上奶奶没好颜色,虐待是决不至于,可就得跟在身边恭听奶奶与人家数说我的罪状;而基于“远了香,近了脏”的道理,划算起来,大半我是承欢的少,讨厌的多。 失宠的日子里,能躲远点儿也就罢了,却还非得跟随老人家去串门子不可,那就够不是味道的了;可又还得一旁愣听我那些罪状不可,愣捱诮贬总不容插嘴申辩,敢情分外不是味道。 奶奶口里的我那些罪状,就算是确有其事,总也犯不着逢人就数说;况又多半都是奶奶编排的诬陷。譬如跟那些外四路不相干的闲人数落我都上五岁了还没断奶,全是爷娘惯坏了的——先我就心里不服,哥哥姐姐跟我又不是喊爷娘,打大哥起就随尚佐县当地的喊法,喊大大妈妈。再就是五岁还没断奶,没错;惯我,没那回事儿。 老疙瘩儿子罢——那是个北方,做针线活儿,线纫了针,理理顺,线末尾绾个结儿,我就是那个疙瘩,雁行末了的一个幺儿。妈妈四十一岁生的我,敢情也是绾了个结儿,想生也没的再生。下边既没弟弟妹妹等奶吃,就由着我吃独食吃下去。大大罢,凡事顶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君子得过了头——只因乡下王五娘专程上城来恭喜送大礼,说了句“天下爷娘疼幺儿,将后来不晓要怎么疼这个老疙瘩儿子了……”妈妈是害臊过了四十还生孩子——大哥都已二十二、大姐二十一、二姐二十了,就跟王五娘咬耳朵说:“还恭啥喜,命好都做奶奶姥娘了,还跟儿子闺女赛着生!真没脸……”大大敢情也有点儿害臊罢,把王五娘的恭喜噌回去,带点儿赌气味道啐了一声:“甚么疼幺儿,偏不疼看看!”这一“看看”,便直到我十一岁那年,才看到大大对我现过一下笑脸。再就是哥哥姐姐都给父亲抱过,还有的有幸骑在父亲腿上,父亲颠颠颠,给唱着的赞美诗打拍子。我可从来从来没那福气。 ★ 唯有文学,不能平凡。张爱玲赞誉,白先勇、阿城、莫言、戴锦华、张大春激赏的文学家,朱西甯生命压轴之作,大陆首次出版。一部梦土之书,一场未竟的文学梦。——华太平家传》是朱西甯长篇小说遗作,也是其毕生最重磅的作品。历时十八载,七易其稿,八度启笔,待冲破三十万言大关时,全部纸稿却遭白蚁蛀空,而他只说,这或许是上帝的旨意,之前写得不够好,继而另起炉灶从头再来,终成五十五万字言。对于这位专注打造梦土的书写者,时间也只好叹息着站在一旁。“再给我十年,把《华太平家传》写完。” ★ 一部未竟的世纪之书,清末民初缓缓铺开的原乡长卷,古典与现代化交响的史诗。一个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来临时的自我成长与选择,一部以家史写民族史的大河小说。——以多事之秋的一九〇〇年为起点,自义和团、八国联军、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遥想一段并不太平的“太平”盛世。回到现代化的原点,个人的命运、爱情的失落、时代的动乱、现代文明与古典田园的冲撞,面对这一切,该如何抉择?家族史与民族史交错叠合,一部为中华民族祈求太平之书。“《华太平家传》不只是一部文学小说,更是一份遗愿,一种追怀,用来敬悼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光明单纯的信念和那个时代里自负或卑微的活着的所有人。” ★ 一幅缓缓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传统民俗百科全书,淳美人情风俗画卷。田园牧歌的原乡,纯纯粹粹的中国,尽展“老中国的抒情传统”。——勤奋正直的华父、睿智慈祥的华祖、助人为善的李二老爹、德艺兼具的大美……展现一个革命时间表以外的、民间的中国。“读《华太平家传》,好一幅缓缓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天子下殿走、西南雨、望门妨、神拳、清明早露、粮草、老棉袄、躲伏、乘凉烤火、地瓜翻秧、风水、马窝、黄河见底、鱼鹰、打野、年三十儿……历历在目,好看极了。”四时物语、民俗礼仪、庶民细事、方言土语,无不蕴藏着说不尽的绵绵情意与隐含的热情,让叙事呈现为现在式——永恒的现在,旷古的当下,建构出一种现代人已经无法想象无从经历的田园生活。而华父与大美姑娘一段没有结果的纯真爱情,更是令人魂牵梦绕。 ★ “要说中国有一本书是可以跟《追忆似水年华》比美的,那么就是这一本书。”王德威、唐诺、黄锦树、虹影、张瑞芬、骆以军诚挚推荐。用一支眷恋之笔细绘少时记忆中的故国风景,一部用记忆写就的梦土之书,镌刻生命深处的永恒乡愁。——“怀乡作家的最后一程,是回到千百页的纸上文章。朱西甯的写作,出实入虚,反而直透‘想象的乡愁’最深沉的一面。”“朱西甯的文字是一种绝美的白话文。朱西甯式的语言,不易模仿,不易复制。他离去后,也带走了独门技艺。他的语言,他的风格,成为台湾文学的绝响。” ★ 附朱西甯珍贵手稿与照片,刘慕沙、朱天文、朱天心专文领读。开卷好书奖·年度中文创作。侯孝贤监制、朱天文导演电影,口碑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之《愿未央》,即以《华太平家传》一书为核心线索贯穿始终。

图书资料整理中...